法院取保能否判缓刑,取决于犯罪情节和犯罪分子的具体状况。缓刑期间需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若在缓刑期间被拘留,应撤销缓刑并对新犯罪作出判决。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
法律分析
一、法院取保能判缓刑吗
法院取保能判缓刑,法院决定采取取保候审的犯罪人通常可能被判处缓刑的即犯罪情节较轻,或存在严重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等特殊情况,通常没有再犯危险等;但最终是否宣告缓刑还是要依据法院对案件的具体情节以及犯罪分子的具体状况予以判断,作出是否宣告缓刑的判决;与是否取保没有必然联系。
二、缓刑期间要去哪里报到吗
缓刑期间要去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三、缓刑中被司法拘留怎么办
在缓刑期间被拘留,如果是因犯新罪或有漏罪而拘留的,则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合并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结语
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判决取保候审的犯罪人缓刑,但具体是否宣告缓刑要根据案件情节和犯罪分子状况判断,与是否取保无必然联系。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要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如果在缓刑期间被拘留,若是因新罪或漏罪而拘留,应撤销缓刑并对新犯罪作出判决,按数罪并罚原则执行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