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 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 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濛”。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话题;2、用作例证;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

  (三)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 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 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 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整体把握 2 、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抓住关键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 、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含英咀华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寻幽探微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