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感受人性的光辉、信念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的形象,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并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包含“常春藤叶”四个字。
开端(1——11):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引出下文的“常春藤叶”。
发展(12——36):写琼珊不听劝慰,望着“常春藤叶”等死。
高潮(37——50):不落的“常春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51——55):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常春藤叶”不落的谜底。
2.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梳理课文。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看看整个故事发生在几天时间。
时间人物情节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等着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自己也死去。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看到常春藤叶犹在。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常春藤叶犹在,琼珊满怀希望,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因为常春藤叶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3.从上面的情节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体上说说有哪些作用
常春藤叶,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常春藤叶,是琼珊生命的希望;常春藤叶,是文章中心的聚焦;常春藤叶,将主线琼珊的病情和暗线贝尔曼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现在我们先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入手,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老贝尔曼画下了这幅最后的常春藤叶,他的事迹感动着我们。
1.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文中贝尔曼出现了几次第一次给人以怎样的印象
外貌描写:
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威严的人,并不是个普通老爷爷的形象。
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小鬼:很古怪。
描写他的胡子和脑袋都是怎么描写的
作者用了两个艺术世界里的人物的进行刻画,形象写出了他似乎生来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作者说他是失意人: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没本事不叫失意。
替艺术区里的年轻艺术家充当模特——奉献精神。为什么不画画却充当模特
贫困,雇不起模特。照顾青年成长。
唠唠叨叨地谈着未来的杰作——内心很痛苦、焦虑,只得借酒浇愁。
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看家凶狗。性格暴躁。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充血的眼睛迎风流泪
为什么充血可能喝酒喝得很厉害——很失意,于是借酒浇愁。
迎风流泪:他是60开外的老人,经受不起风的猛吹,更不用说经受风吹雨打——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的风雨作画之艰难埋下伏笔。凸显其伟大的人格。
咆哮——符合他的暴躁性格,表现了他直爽的性格特点。
小结: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的人物站立在我们的眼前。
小说第一次介绍老贝尔曼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的。
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外貌描写),是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2.看看第二次写贝尔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发现这一次主要是通过他与苏艾的对话描写来体现的。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贝尔曼、苏艾和旁白。
世界上有这样的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说话语气怎样太直白,太伤人,可以说他的情商比较低。
但是思考下,他为什么说出那样伤人的话,说琼珊是傻子——爱之深,责之切。他坚决反对琼珊把自身的生命交付给一片叶子。正是希望琼珊活下去,才会极力批评琼珊的想法。
没有心思——把琼珊的事当了一回事,十分重视,心情不能平定下来,心不在焉。
可怜的小琼珊小姐——充满了悲叹、可惜之情。照琼珊的想法,树叶必定会掉光,那么年轻的琼珊必定会去世。
语言、动作描写——朗读,读出前半部分的抱怨口气,后半部分的可惜之情。
女人气、嚷道——可以说,老贝尔曼的说话内容、说话方式极其粗鲁。如果老师每天这么像吵架一样地说话,你们肯定受不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说话方式
——苏艾与之讲话根本没有关注老贝尔曼的这种说话形式。苏艾之前的回答也不过是将内容关注于老贝尔曼是否肯做模特而闹情绪。可见苏艾根本不关注老贝尔曼的说话方式,由此可以猜测,苏艾与老贝尔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关系亲近,不会为些性格问题而产生隔阂,是理解对方的。
说话内容中,后半部分继续讲到了什么——琼珊。你怎么看待他的反复提及琼珊,根本不考虑苏艾的话对老贝尔曼而言,琼珊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没有解决琼珊的困境导致他一直耿耿于怀。既写出了老贝尔曼的同情、善良,也为后面的作画原因埋下伏笔——十分担心琼珊的生死。
小结人物性格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说明了老贝尔曼有没有可能画这片叶子
3.贝尔曼完全有可能画这片叶子,而小说的结局,第三次写到贝尔曼时,通过医生的交待:“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和苏艾的话:“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这个结局让我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
总结: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只有他才是这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后一片叶子。
4.文章主人公是了老贝尔曼,最能体现他品德的是画树叶,就一般的小说而言,可能有大段的细节描写,刻画老贝尔曼画树叶的经过,但世界巨匠却出乎意料,没有实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艺术构思
明确:留白,给予想象、创造的空间。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之后我们来交流。
5.以前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歌颂的人物,都是完美的。而本文的主人公,却有不少缺点,暴躁、酗酒、唠叨、失意消沉、好高骛远,你如何看待世界巨匠的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人物塑造得很真实,是个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人物。
三国演义:曹操大奸臣,没有任何优点。诸葛亮足智多谋,成了神仙。人物是个扁平的人物,并非圆形的人物。
而红楼梦46回“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脸上的“几点雀斑”,让丫鬟形象立即真实起来,让人叫绝;广告中脸“象新剥的鸡蛋”,那只是广告。
◆贝尔曼的缺点,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画画救人做了鲜明对比。正是这样一位暴躁的、看似不近人情的人物,最后竟舍身救人了,更凸显老贝尔曼的人性光辉。
6.开始时,我们说过,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能有更深的理解。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也就是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自然界中的叶子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自然中的叶子,琼珊生命的寄托。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对于画出的叶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首先,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意味着什么
最后的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是精神支点、精神支柱。
对贝尔曼来说,又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对贝尔曼而言绝笔、杰作。
整片叶子中,能体现出什么呢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闪光。
通过常春藤叶,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三、鉴赏小说结构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小说结局部分,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众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和铺垫吗这样的结局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小说的结局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伏笔:
1)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2)当贝尔曼得知琼珊想法后,跟苏艾一起“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3)“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照应“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照应“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亮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只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表达效果: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得主题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3、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