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所见》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