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解决新词。
2、读懂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引入新授
2、听课文录音,欣赏画面,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读)(出示:课文匹配的动画)
3、文章的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件事告诉我们道理的?
4、齐读最后一段。
5. 师小结过渡。
二、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出示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小结过渡。
2、快速浏览1—4自然段
出示带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课件出示)
⊙这三个“然”字词是什么意思?
3. 指名说意思
(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中了解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产生想法——完善想法——延伸想法,发明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应用,这才发明了坦克。请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说一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吗?
4.派代表说
小结:说得好,不但用上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运用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把盾和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说得清楚明白。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片)
1大家来指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生找、生读)齐读
⊙出示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首次上战场情形录像资料)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读出德国兵逃跑的惨败)齐读
⊙出示“当时坦克首次上战场,德军惨败的具体描写”文字资料
⊙课文描绘与课件出示的文字资料相对比
小结:文章主要写“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发明坦克的事,坦克在战争中使用的效果是次要的”。所以文章围绕题目详写“发明坦克的过程”,略写坦克在战争中的效果。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第六段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谁”可以指哪些?举例子说明
3、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优点的产物?(讨论)
派出代表说
4小结:
(齐读)
总结:至此,我们已经细细地读了一遍课文,文章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运用→朋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述简洁清楚,在今后习作中你可以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也是“矛和盾的集合” 产物?
2.你想发明哪些 “矛和盾的集合”的物品?
(板书:过程 应用 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后反思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