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山歌的艺术魅力

浅析山歌的艺术魅力

来源:爱go旅游网


浅析山歌的艺术魅力

摘 要:山歌是我国传统民歌中的重要体裁,以感人质朴,简练直白的歌词,直抒胸臆,抒发劳动人民心底迸发的情感,具有即兴性强,直接反映现实的特点,本文通过简述山歌的几种类型,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山歌 感染力 艺术魅力

民间歌曲,又称民歌,中国音乐词典解释为: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是指民间老百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民歌不断得到加工完善,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在老百姓的自然选择中留下来,最终成为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整体情趣格调的文化精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在汉族民歌体裁中,数量众多,即兴性强,直接反映现实的是山歌。

山歌广泛流传于我国南北各地,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山野户外农夫村妇,高原山区、水乡渔民,草原上的放牧者、脚户们(即赶着牲口为他人运货的脚夫),在劳动生活中抒发情感。所见所想,信口拈来,纵情歌唱,自娱自乐,不尚修饰。歌词优美自然,通俗易懂又意境深刻,即兴性很强。这种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口头文学,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由于山歌的主要功能是抒发情感,在有些地方干脆就是“情歌”的另一称谓。山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化,是一种反映现实最快的民歌体裁。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1、 一般山歌

这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一种山歌,分布很广,集中体现了山歌体裁和 基本特征。西部地区有若干种独具特色的一般山歌,如信天游、爬山调、山曲、花儿等。南方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各地区也有不少基本曲调,通常就称某地山歌,如兴国山歌、柳州山歌等。华北和东北地区山歌差不多。在一般山歌中,最富有情感冲击力的,当属西北山歌。

西北山歌的歌种:有信天游、爬山调、山曲、花儿等。

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陕北及相邻的宁夏东部、晋西和内蒙古西南部地区,又叫“顺天游”“小曲子”“脚户调”。 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如流传甚广的《兰花花》。感情炽热,比喻巧妙大胆,浪漫的情怀,直白的语言,是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心底迸发出的火花。

苍茫的黄土高原,沟川密布,当人们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大声呼叫或交谈,常常会把声音拉长,由此而产生高低长短、自由疏密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通过嘹亮高亢的山歌,飞越两山之间,能使彼此交流,相互传递情意。

信天游的旋律悠长高亢,跳动较大,有苍茫雄浑悲凉之气。大多为响应式的上下句结构,关系比较平衡对称,唱词上句比较奔放激昂,常以比兴手法来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是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稍微婉转含蓄。上句的曲调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调显得很开阔明亮,前半句高音区的悠长尾腔,使歌者的感情有充分表达的余地,旋律也更显奔放。下句由高而低,缓缓而终,具有收拢性。这种先扬上去再抑制的格调,把高亢、奔放与深沉、婉转溶于一体,创造出与其它歌种差异极大的,苍凉悲怆的特殊美感。

“信天游”的音调构成原则也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因素,连续两个四度的连接,这就是著名的“双四度框架”,这种充分运用四度音调的空旷感,以及连续两次跳进,造成八度间隔,直线上升又直线下降的旋律走势,给人带来的感情激荡是信天游独有的。虽然每首“信天游”都会有因唱词的不同而引起旋律的装饰、细微变化,但那只是表层的多样性。“双四度框架”则是深层的恒定原则,这种独特歌腔典型地展示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信天游”的歌词和旋律反映出慨叹人生的艰难,让人感受到山川沟壑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山曲(爬山调):山曲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北部、陕北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西部农村及半农半牧区;地形特征为黄土高原、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又称“爬山调”。 与信天游相似,山曲的乐段也是由上下句两个乐句构成。山曲在音乐上有个特点,即上下两个乐句的前半部分常常相同,有时甚至后半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是句尾落音不一样,以此来构成上下句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山曲在当地还被称为“酸曲儿”,因为歌曲内容多描写自由恋爱之情。《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就是山西的山曲。

有一类常见的特定的爱情内容,那就是“走西口”。走西口就是旧社会,山西偏关、河曲、保德以及陕北府谷一带的人们过黄河、越过晋蒙之间的古长城,逃荒到内蒙的流浪生活,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晋西北人独有的一种逃荒生活方式。这种反映劳苦人民走西口,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生活,在山曲里数量有很多,男人离乡背井的无奈和悲痛,女人在家中思念的凄楚。

花儿:当地亦称“少年”、“野曲”、“山曲”等,在歌唱中男青年将女青年比作花儿,女青年将男青年比作少年,流传在青海、宁夏、甘肃一带。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藏、裕固各族都爱唱花儿。明清已流行,曲调非常丰富,花儿的曲调一般通称“令”。 每个“令”都有自己的名称、旋律,共约一百种左右。有些令以民族命名,如土族令、撒拉令;

有的以地名命名,如莲花山令、湟源令;有的以歌曲中的衬词命名,如白牡丹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三三二六令、呛啷啷令;也有的以编唱者的身份命名的,如脚户令等。又因曲调篇幅的不同分为“大令”、“小令”。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为“河州大令”,曲调较长大。

花儿的旋律音域很宽,常用连续的音程跳进,起伏很大,曲折而多层次。节奏宽广自由,由于音域跨度大,唱法常用真假声结合。结构也是多用上下句两句体。歌词是七言、八言两句体,高亢辽阔,腔幅悠长,节奏自由,起伏跌宕的旋律进行,使情绪逐层上升,犹如一幅茫茫苍苍,视野广阔的高原画卷。

花儿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在当地又称为“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份不同或互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除了平时在野外歌唱以外,当地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

不过,山歌也并非都是粗犷豪放高亢激越的,也有一部分山歌抒情优美,表述爱情生活或思念盼望感情较多,旋律较为婉转,节奏也较为规整。如《三十里铺》。家喻户晓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则更能体现抒情色彩,如起句“哎---”悠长婉转,具有山歌特点的曲首呼唤声,舒展演唱者的情绪,然后,“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仿佛诉说少女对情人的期盼。在上下句复乐段的后半部分,插句层层上扬,情真意切,表露出少女真诚的呼喊。

2、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秧歌”秧号子、薅草歌等。这种山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车水等田间劳作中。这种劳动非常辛苦,为了解除疲劳,

鼓舞情绪,提高工效,就要唱田秧歌,有的地方还请歌师傅或山歌班到田头演唱。在歌声的鼓舞下,劳动者情绪振奋,劳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者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歌唱者都是农村的少年儿童,歌词主要是表现农村儿童身边发生的事。音乐生动活泼,比一般山歌更少装饰变化,更接近自然形态。节奏比较匀称、密集,旋法曲折,起伏较小,多用吆喝性的衬词。

综上所述,山歌蕴藏丰厚,风格多样,手法简洁,语言精炼。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历了众人的传唱。“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反复推敲的过程中,简洁与精炼成为歌手最重要的美学原则”。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民间朴素之美,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68.

[2]周青青.中国民歌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1.

[3]连波.国乐飘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255.

[4]吴凡.民间音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