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含答案)(2020061321012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含答案)(20200613210122)

来源:爱go旅游网
二十二

复习指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_____》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散文集,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宋代朱熹把《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和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反映了儒家以_____治国的政治主张。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喟然叹曰(kuì) .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

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C.如或知尔.

居:闲居、平时知:了解

长:成长

吾与点也.

且知方也.

与:赞成方:道,准则

D.以吾一日长乎尔.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 B..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子路率尔而对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或者而:连词,表修饰

如:连词,至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D.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1.下列句子词类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增数目项王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二、阅读理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比:比较..C.以俟君子.

.鼓瑟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俟:等待 D

鼓:弹奏)

A.加之以师旅.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异乎三子者之撰.D.唯求则非邦也与.

以刀劈狼首.

如其礼乐.

何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亦各言其志也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沂(yí) 2.D 3.D(年长)4.C(撰:才能)5.A(介词,比)6.B(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 7.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8.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9.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10.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11.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12.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13.B (比:等到) 14.A(A.均为“拿”“用”;B.或者//至于 C.介词,与、和//语气词,呢;D.就//却) 15.C 16.D(D

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7.(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