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巨刺法与缪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巨刺法与缪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 0年11月第1 7卷第11期 ・I临 证 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8l・ 巨刺法与缪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张怡 (北京积水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关键词:巨刺法;缪刺法;针刺疗法 DOI:1 0.3969/J.i Ssn.1 005—5 304.201 0.11.042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04(2010)11-0081.0l 巨刺、缪剌为古代传统针刺方法,均为机体一侧有病,于对 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即左病剌右,右病刺左,交错而刺的刺 法,其中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刺其络,近年来,临床混用两种 刺法者较为普遍。为此,笔者通过重温《内经》相关理论及针 灸临证,加深了对以脉诊指导巨刺与缪刺方法的理解,现结合 案例作一阐述。 1 巨刺法 案例l:患者,男,36岁,20lO年2月就诊。因长期受寒湿 诉:右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5 h。自诉当日上午下楼梯时不 慎踏空,致右踝关节损伤,予冷敷、外用云南白药膏贴敷,但症 状缓解不明显。现右侧踝关节处疼痛、行走困难。查:右踝关 节外侧前下方压痛甚,足跟叩击痛(一),内翻时疼痛加剧,X线 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舌质淡红、舌下静脉稍蜷曲,苔薄白, 双侧脉象和缓。西医诊断:右踝关节扭伤。中医诊断:筋伤。 由于患者双侧脉象和缓,未出现“病脉”,表明病不在经而在络, 应采用缪刺方法。施术:先仔细检查后,于患者左侧肘关节尺 影响,7 d前左肩部突然疼痛,入夜尤甚,抬举不利以致不敢提 取重物,曾自服“芬必得”等药物,疗效不明显。刻诊:肩关节 外观无红肿,外展约3O。,上举约45。,肩髋、肩贞、臂膈部位 压痛明显,x线检查为阴性。舌黯红,苔薄黄腻,脉右弦涩、左 泽处发现一怒张的静脉,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 并加以挤压,至血色鲜红而止,然后取左侧足临泣,进针后行强 刺激2~3 min,并嘱患者慢慢活动右踩关节,患者自诉疼痛明 显减轻。留针15 min,间歇行针,出针后患者即行走如常,次日 平和。西医诊断:急性左肩周炎;中医诊断:漏肩风。因患者 右脉涩、左脉和缓,表明病在经而不在络,应采用巨刺法。施术: 再针1次,以加强疗效,经2次治疗后,告愈。 按:缪刺,《素问・缪刺论》定义为:“络病者,其痛与经 右肩骼直刺0.5寸,右肩贞直剌0.8寸,右臂膈直刺1.2寸,右 条口透承山直刺1.5寸,得气后以捻转泻法1 min,嘱其左肩部 脉缪处,故命日缪刺。”明代徐春圃曾简练地概括为“缪刺刺络 脉”。可见,缪剌就是一种刺络的方法。《素问・调经论》日: 做小幅度活动。留针15 min,间歇行针,患者顿觉肩痛大减,外 展近90。,上举70。。第2日复诊,施以同样手法,治愈。 按:巨刺,又称为“经刺”,《素问・缪剌论》云:“邪客 于经……必巨刺之。”《素问・调经论》解释巨剌的用法:“病 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 之。”均提示巨刺的前提是经脉异常。《素问・缪刺论》则更具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 之。”这说明,《素问》已明确了缪刺治疗络脉病变,而巨刺治 疗经脉病变。临证若三部脉未出现异象,表明邪客于络,未传入 经,病情较轻浅,适用于缪刺;若脉象已呈现变化,且症状体征 反现于对侧,表明邪客于经,适用于巨剌。可见,脉象是判断采 用巨刺还是缪刺的主要指标,这在巨刺与缪刺的临床运用中具 体地解释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 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 也。”说明邪气客留于经脉,因经脉之气左右互相贯通,所以, 遭受邪气侵袭时,会出现一侧的邪气盛,则脉象可有变化,即病 有重要的意义。本案患者由于不慎扭伤,诊脉时发现脉象平和, 正符合内经所讲的“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故采取 缪刺方法,并在病变对侧选取相应的穴位。足临泣为足少阳之 输穴,“输主体重节痛”,通过间接的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 脉(以涩脉和弦脉为主),而其症状体征反现于对侧。本案患者 左肩疼痛,诊脉时发现右脉呈现弦涩,而左脉平和,正符合内经 所讲的“病在于左,而右脉病”。故采取巨剌方法,另配合选取 之气、调节平衡的效果。另外,根据“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的原则,选取怒张 的血络,刺络脉放血,以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病脉侧的经验效穴条口或筋之会穴阳陵泉针刺,疗效显著。 笔者体会,首先宜通过诊脉确定病脉侧来确定针刺侧,然 后取穴,针刺过程中注意持续行针以保持得气感。对运动性疼 痛疾病,可配合使用运动针法,即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患部, 笔者发现,一些由急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如果在疼痛 处施术,患者难以接受 特别是伴有肿胀、淤血等的患者往往拒绝 医生触摸。在这种情况下,缪刺法即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其 “左取右”、“右取左”,避免了直接接触疼痛区,能在健侧仔细寻 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若患者肩部有…固定痛点,可局部配合点 刺拔罐以疏通经络、活血祛瘀。 2缪刺法 找对应点从容施术。笔者体会,在治疗急性损伤性疼痛时,缪刺 可根据“输主体重节痛”选取络脉分布的输穴,或皮部显现的血 络刺络放血(常见于尺泽部或委中部),或阿是穴,注意在健侧寻 案例2:患者,男,22岁,学生,2008年7月15日就诊。主 找与患侧相对应的敏感点作为施术部位, (下转第1 01页) 2010年11月第1 7卷第11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 O1・ 阳类药对最主要的药性组合模式。中医讲甘多入脾,苦多入心, 平则阴阳同补。对于脾胃气弱者用之以鼓舞中气,对于肺虚胃 弱者用之以补气固卫,于心虚气怯者用之以补心助脉,大凡一 切气虚不足者均可用之。由此可见,这两个组合模式于中医的 用药思想一致。 “温甘脾”与“平甘心一平甘脾一平甘肺”联合出现的频率 较高,主要原因在于黄芪和白术药对都具有温甘脾这个药性组 合,而且作为补中益气的要药,它们在药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因此与“平甘心一平甘脾一平甘肺”联合,可以加强健脾补气的 不同的药性组合模式可以对应不同的治则治法。以此来研究药 对甚至方剂的配伍规律,更能体现出药对和方剂的组方思想, 并且在药味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 6小结 本研究对不同药对所对应的药性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发 现了具有特定功效药对的常见的药性组合模式,这些组合模式 能够体现中医的治则治法。因此,功效的常用药性组合模式可 以反映中药配伍的基本理念,同时在遣药组方中又具有切实的 可操作性,为阐明方剂功效形成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对中药 方剂的优化和药物创制具有推进作用。如果利用此思路研究某 类方剂或某名老中医的方剂,则更能明确地体现出其用药思路 和常用的治则治法。 参考文献: [1]李冀,李晓琳.论药对与方剂配伍的关系[J].中医药信息,2005, 22(1):3O一31. [2]Chong Yong Ung,Hu Li,Zhi Wei Cao,et a1.Are herb—pai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tinguishab1e from others? Pattern analys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assification 作用。这也表达了药对配伍的一种思路和习惯。例如,黄芪甘 草、黄芪人参药性组合相似,都是温平、甘、补脾肺,补气力强, 相须合用,前者强于补中益气,后者阴阳兼顾,通补无泄,补气 助元强大。因为气是运动的,故有补气和行气配合功效更佳。 平、甘味多守气而不走,温、辛多走而不守,因此,在药对药性 组合中常有平甘与温辛配合,从而达到补气行气的功效。 5.3祛湿类化湿燥湿药对 关联规则显示“温辛胃一温辛脾”这个组合模式,在l7对 药中有l6对出现,可以说这是化湿燥湿的最重要的组合模式, 代表了化湿燥湿的基本理念——辛香温燥、化湿健脾、和中开 胃。这也是本类药用药的主要特点,主要选取了中药里的化湿 study of traditionally defined herbal propertie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7,1 1 l(2):371--377. 类药,比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在这16对药中,又有 7对药中两味药同时出现温辛脾;有5对药每对“温辛胃一温 辛脾”这个组合模式都出现2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具有这 样组合模式的单味药配成药对后很可能具有化湿燥湿功效,这 [3]李岜,宋姚屏,陈云惠,等.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 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73—774. [4]李振岳,周怡.伤寒病复方药对配伍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J].中医药 信息,2009,26(5):591—593. [5]陈素红,吕圭源.“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J].中药药理 与临床,2008,24(4):58—62. [6]周福生,游章才,许仕杰,等.中药药性一功效关联性的探讨[A].第二十 一为指导药对配伍和进一步分析方剂配伍规律提供了依据。 其次,“温辛胃一温辛脾”与“温辛肺”组合、与“温苦脾” 组合、与“温辛大肠”组合,都代表了中医对化湿的理解。肺 和大肠是通调水道的重要途径。湿气在上焦可以表现为痰湿, 宣肺可以很好的化解肺部的痰湿。苦降归于人畅经又可以消极 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 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南宁.2009. [7]吴孟旭,宋姚屏,李昆,等.中药药性一功效关联分析展望[J].辽宁中医 杂志,2006,33(1O):1269—1270. [8]周怡,童隆正.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7.265. 导滞,通过排便来除湿。中医讲求辨证施治,邶/,、恨据临床需要 添加相应的药性组合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上述研究表明,关联规则具有在大量数据中提取相关程度 较高规则的优势。本研究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找到各类药对中可 能出现的药性组合关联规则,并由此分析常见的药性组合模式, (收稿日期:2O1 0-04-26,编辑:华强) (上接第8l页) 力求做到准确定位;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持 另外,当代医家已扩大了巨刺和缪刺方法的应用范围,如 巨刺法治疗骨折后功能障碍 和冠心病 、缪刺法治疗急性耳 聋 等,笔者希望今后能深入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和机理, 以期提高针灸临床水平。 续行针以保持得气感;嘱患者适当活动患侧,这样针刺和功能锻 炼互相配合,能明显提高疗效。 3小结 临床应用巨刺法与缪刺法时一定要先切脉,通过脉诊判断 针刺方法,即《素问・调经论》再三叮嘱的“必谨察其九候, 针道备矣”。《内经》中涉及这两种针刺方法时多与“痛”相关 参考文献: [1]晏小霞.巨刺阴陵泉治疗肘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35例[J].中国针灸, 2004,24(10):703. 联,而笔者临床也体会到巨刺法与缪刺法确实擅长治疗以疼痛 为主症的疾病,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若脉象平和者,宜采 用缪刺法;若脉象异常且异常脉象与病痛部位左右相对者,宜 [2]刘光亭.巨刺内关穴对冠心病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脑 血管病杂志,2005,3(7):594--595. [3]王玲.缪刺、巨刺理论探讨与i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 42—43. 采用巨刺法;若脉象异常且异常脉象与病痛部位同侧者,不适 宜采用巨刺法,而应该采用病侧循经取穴针刺。 (收稿日期:2O1 0一O6一O1,编辑:梅智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