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历史回廊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的选址原则比较研究
张威
李江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101)摘要院分封诸王、藩屏帝室,是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而确立的根本制度,在各地营建的明代藩王府成为落实这一制度的重要载体;满族入关至夺取政权后,通过设置八旗驻防借以掌控辽阔疆土,而清代直省驻防城则是直省驻防制度在各行省实施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的所在区域及城市的空间分析,来对比两者在选址原则上的异同,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撑。
关键词院明代藩王府;清代直省驻防城;选址原则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06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30,
明代藩王府是分封制度的产物,将分封皇子的王府设立在
重镇名邑,以形成“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之势;清代直省驻防城是直省驻防的载体,通过在各行省设置驻防城,借以“弹压地方、节制绿营”,二者均为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稳定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二者在区域选址,还是城市选址过程,都要遵循一定的选址原则,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区域的选址原则分析
明代藩王的区域分布以靖难之役为界,在此之前,太祖朱元璋主要从军事角度将众多藩王沿边疆及重镇设置;靖难之后,成祖朱棣推行削藩政策,逐渐将各藩王迁回内地。清代直省驻防则依“长江、黄河、长城、运河、东南沿海”五条脉络进行布防[1]。尽管明代藩王与清代直省驻防在设置之初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在设立时依据的区域选址原则却有着相同之处。
(一)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是决定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区域选址的首要因素,选址在边疆重要城市及水陆要冲,可以扼守交通、掌控战争全局,对于争夺政权、扩充领地有着重要意义。将藩王分封在边塞及军事重镇才能体现出藩屏王室的意义,故洪武时期在边疆设置了燕王府(北平)、代王府(大同)、庆王府(银川)、岷王府(昆明)等;在军事重镇设置了秦王府(西安)、晋王府(太原)、湘王府(荆州)等。而清代直省驻防城所在城市也皆为历代战略要地,如宁夏驻防城(银川)、西安驻防城(西安)、太原驻防城(太原)、荆州驻防城(荆州)等。
(二)政治因素
明代藩王府和清代直省驻防城在区域选址上也很看重所在城市的政治因素。西安对于西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因此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派往西安就藩,五子朱橚就藩杭州也在一定程度上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同样的道理,清廷最早建立的三座驻防城也分别选择了西安(西安驻防城)、南京(江宁驻防城)、杭州(杭州驻防城),将驻防城设置在西北军政要地自不必说;向为江南政治的中心南京明初为国都,自是具有突出的政治优势;而杭州曾是明末潞王朱长淓监国的地方,其暗含的政
作者简介:张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江,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治因素也可见一斑。
(三)经济因素
区域选址除了军事、政治因素外,所在的区域是否富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洪武时期,除将藩王设在边疆外,多数藩王被派往经济繁荣的省会城市如蜀王府(成都)、楚王府(武昌)、谭王府(长沙);靖难之役后,为安抚被削减了参政权利的各地藩王,往往会将就藩之地的经济状况作为考虑因素。
对于清代直省驻防城来说,区域选址前也必须考虑当地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承担大量八旗官兵及驻防家属的消费,从而减少因物资运输给清廷带来的不必要的开销,如将德州驻防城(德州)设在运河沿线,既保护漕运也利于获得物资,再如设在东南沿海经济中心广州驻防城(广州)、福建驻防城(福州),设在贸易港口的乍浦驻防城(乍浦)。
二、在城市内部的选址原则
无论是明代藩王府,还是清代直省驻防城,在建国初期都通过圈地匡屋将基址设置在其所依附城市内部,这样做尽管会给当地带来滋扰,却可凭借城市原有基础设施快速完成营建工作,由于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设置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两者在城内营建时,遵循的选址原则也存在的异同。
(一)相同的选址原则1.依托建筑原则
依托城中原有的大型建筑院落进行改建,既有利于快速完成藩王府的营建,同时也节约成本,故此,明初藩王府多选取城中具有优越地势的建筑院落进行改造,如利用当地衙署,抑或是庙宇[2]。如在青州兴建的齐王府利用元益都路总管府,楚王府利用的是武昌灵竹寺,潭王府利用的是长沙玄妙观,《明实录》也记载着秦王府、燕王府都是在城市原有衙署或宫殿基础上改建而成[3]。
清代直省驻防城在选址时,也尽可能将城中大型建筑院落囊括其中,这是因为除低矮的营房外,驻防城内还要需要有大型建筑以供将军、都统议事之用,将城内大型建筑院落划在驻防城内,可用作将军衙署或是都统府使用,故依托城内建筑也是驻防城的选址原则,如江宁驻防城建在了明皇宫上,广州驻防城就把靖南王府划入其中。
2.防治水患原则既方便取水,又能避开洪涝灾害,也是明代藩王府选址的重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1
历史回廊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21-01
要原则。作为人口众多的藩王居住地,靠近水源有其必要性,但与防治水患相比,远离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基址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避免水患是考验选址成功与否的依据。
以襄王府营建为例,按理襄王府应建在襄阳城的居中偏北,或紧邻南北轴线偏东北布置,然而襄王府却建在了襄阳城南北轴线的东南隅,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常选址,皆因襄阳城北地势较低,并且城北紧靠汉水,如将襄王府设在城北则会存在被水淹的隐患。
同样清代直省驻防城选址时,也会考虑水患,如设在荆州的驻防城,由于荆州位于长江北岸,常年受水患滋扰,因此将驻防城选在了地势较高的荆州府城东部,从而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荆州大水灾中损失较少[4]。另外,未充分考虑水患的案例如太原老驻防城,由于将基址选在了低洼且西临汾河水的太原府城西南隅,以至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堤,太原老
[5]
满城被淹,只得将驻防城迁至远离汾河的府城东南隅。
3.紧邻衙署原则明初颁布的《皇明祖训》曾将藩王置于朝廷监察系统之外,靖难之役后,随着削藩的推行,地方官员逐渐开始承担起监视藩王的使命,加之藩王府与地方衙署位于同城,为了便于衙署与藩王的沟通及监督,在藩王府选址时,往往会将衙署与藩王府对位设置,如襄王府位于襄阳城的东南隅,则襄阳府衙、守卫署则位于城内西南隅[6]。
弹压地方、节制绿营是清代直省驻防的责任,因此驻防城选址时会将驻防城范围定在接近地方衙署所在位置,既便于驻防将军、都统与地方官员商讨事务,也便于对其进行监督。这就不难理解杭州驻防城与杭州府署都位于西湖东岸[7],广州驻防城与广州府署只隔一条大北直街(今解放北路),并且都位于惠爱
[8]
街(今中山五路与中山六路一线)的北侧。同样,福州驻防城也与福州巡抚署临街并置。
(二)不同的选址原则1.城中的布局位置不同
明代藩王府喜欢依托城市南北轴线居中布置,这一布局方式既可体现出藩王府的宗室地位,也利于王府日常出行,加之增设萧墙环绕,居中布局也更为安全,如位于城市南北中轴线上谭王府(长沙)、齐王府(青州)、鲁王府(兖州)、唐王府(南阳);即便没有居于城市南北轴线上,也尽可能紧邻城市南北中轴线居东布局,如秦王府(西安)、代王府(大同)、楚王府(武昌)襄王府(襄阳)。
相比明代藩王府的居中布局原则,清代直省驻防城则常采取偏城一隅的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可借助原有城墙营建驻防城,既节省经费,也便于快速建城;另外,偏城一隅的布局利于八旗官兵的攻杀战守,当出现不利战况时能方便撤离,如西安驻防城就建在明西安城的东北隅,太原老驻防城位于太原府的西南隅,成都驻防城建在了成都府城垣西隅。
2.新建基址的选取原则不同
各地新建的王府都会以始封王府为核心,因此同宗亲王与郡王府都会集中在一个城内,这与明代规定郡王以下宗室应受同宗亲王的管理有关。随着明藩宗室人口的繁衍,王府数量增多,会导致就藩城市没有可供扩充的土地,这种情况下,明代通常会采取扩城或将王府新建在周边府县内部解决问题,而不会出现将新建基址选在原有就藩城市外的方式,如大同代王府的子嗣们就迁往蒲州、霍州及绛州等处,而未采取在大同城外修建
王府。
清代直省驻防城也面临过人口增长问题,这是社会承平日久导致的旗人“生齿日繁”,除了采取汉军出旗外,清廷也通过营建新城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清代新建的驻防城基址大多选在依附城市外围独立建城,这一选址方式与藩王府新建选址方式存在很大差距,当然这与驻防城的兵营性质有关,在城市外围独立建城,即可减少对当地百姓的滋扰,也便于对驻防城的管理。雍正朝后新建的八座驻防城中有六座建在了城外,分别是宁夏驻防城、潼关驻防城、青州驻防城、绥远驻防城、凉州驻防城、庄浪驻防城。
三、结语
因维护政权统治而出现的明代藩王府与清代直省驻防城,尽管随着朝代更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其留给所在城市的印迹仍可追寻。将两者的营建所考虑的选址原则进行比较,可以从中分析出存在的共性规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20BZS117。
参考文献:[1]韩润棠等译.异民族统治中国史-日本东亚研究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2.
[2]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67-369.
[3]吴宏岐.关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若干问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3):150.
[4]徐凯希.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及善后[J].历史档案,2006(3):39.
[5]黄成助修.阳曲县志(卷十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6:736.
[6]余俊辉,汪龙碉.明代襄阳城与襄王府的空间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14(7):136.
[7]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60.
[8]广州市规划局编.图书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M].广州:广州省地图出版社,2010:26.
6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