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小组学习中“如何分组”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小组学习中“如何分组”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过偊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1期

摘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建学生的学习小组?必须基于我们在活动方案设计时所确定的清晰而具体的训练目标,此外,分组的趣味性也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并保证其持久性、稳定性的一个法宝。

关键词:综合实践;分组策略;训练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9-1 一、问题的发现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方法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指导学生活动时一直纠结于分组这个环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我们“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实际情况却常常跟前面提到的那节展示课的情况相似——有些问题占有了大量人力,而有些问题则问津者寥寥。我该如何进行协调才能不违背课程理念,又保护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呢?我一直这样自问。 二、寻找解决方案

因为自己的困扰,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听课时就会特别注意对分组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这样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你想要参加的小组,每个小组6到8人,如果你的第一选择已经满员,就请重新选择加入其他的小组。这个巧妙的方法立刻让我眼前一亮:对小组人数进行限定,先到先得。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不管是第一选择、第二选择,抑或是第N选择,终究还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又解决了小组人数严重不均的问题,真是两全其美。在之后的活动指导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

后来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时,我又学到了新的分组方法——随机分组。“大风吹呀吹”、“万花筒”等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快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然后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相互熟悉,互相帮助、彼此体谅。于是我也来了个“拷贝不走样”。尝试之后发现,这样的分组方式让学生觉得很新鲜,偶然采用对于兴趣的激发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还尝试过直接以自然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老师指定人员组成小组开展活动等多种分组方式,不管哪种分组方式,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实践之后的思考

在经过各种尝试之后,我突然悟到:其实之前所有的纠结都是因为自己心中只有一个标准——《指导纲要》中“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等理念。

其实实际操作起来哪有这样的理想境界呢?有谁能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呢?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因为既有风花雪月的美好,又有风霜雨雪的侵袭才变得那么丰富多彩的吗?我们在批判着现在的学生因为被过度保护而变得脆弱的同时,又在不自觉地为他们营造着理想化的真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不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吗?“综合”不就应该是包罗万象,最好能兼顾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与人相处方式的摸索,心理的成长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吗?如果永远只会跟随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恐怕连他的个性心理都不能说是健全的,又何谈综合素质呢?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放在首位的是“学生的体验”。愉快、感伤、成功、挫败、愤怒、欣喜……只有丰富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真实的生活。

想明白了这些以后,我就会大胆地进行协调,有时甚至会人为设置“意愿障碍”,用抽签或前面提到的团体心理辅导的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为的是让孩子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境况,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有时也不得不和我们并不喜欢的人一起共事。

有了这些实践与思考之后,我便豁然开朗了。在指导分组的时候,我会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分组方式,效果都还不错。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究竟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建学生的学习小组,前面提到的“根据需要”是什么样的需要?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在活动方案设计时所确定的清晰而具体的训练目标。

假如我们的活动目标是以课题研究为主,那么就应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即便课题小组人数不均衡,甚至出现孤立无援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只要孩子们确实愿意去钻研,就不会计较工作量的大小,独自研究也不会成为活动推进的巨大障碍。最多就是耗时多一些,出力多一些,老师关心和帮助多给一些。 而如果我们的活动目标是以“体验”为主,那么分组的方式就可以有多种选择了:自愿组合、自然小组、随机分组、或在自愿基础上老师适当协调,甚至还可以如我一般,故意设置一些“意愿障碍”,让孩子们体验一下跟不太熟悉的人、不一定看得惯的人,甚至是曾经有过矛盾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个自己不一定感兴趣的任务。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体验,那么,人生百味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任何一味对孩子来说都是有价值的;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孩子们与各类人等相处、交往、合作的能力,何乐不为呢!当然在采用这样的分组策略时,作为老师就要更多地去关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调整,以保证实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在这样的实践中,明确而具体的训练目标是先决条件。否则,以上提到的所有理由就很可能成为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借口,这就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原则背道而驰了。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么设置意愿障碍,强制命令这一招是绝对不可取的,分组的趣味性也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并保证其持久性、稳定性的一个法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