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修辞八字决 两问两比 反对夸拟 目 录
走进比喻
思 考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且喻词明显。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且喻词不明显,由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比喻的作用
◎注意
把握以上比喻的作用后,作答记叙文阅读时要: 切忌简单照抄以上三项作用的提炼点 必须回归文本,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公式:文中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
走进反复
什么叫做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一)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二)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Ⅰ)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增强语势,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Ⅱ)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子】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
欣赏经典古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走进对偶
对偶必须符合的条件: ►字数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严格的对偶要求平仄相对
对偶的分类 ►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 形式。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串对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易于记忆 高度概括、简洁凝练 节奏感强、音乐美感。
练一练
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 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走进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注意】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借代的分类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红领巾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奶奶走过马路……
③具体代抽象
【例】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代的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想一想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④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是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总结
读书必专精不二, 方见义理。
——(明)薛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