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复活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学探析

复活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学探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 年第 2 期总第375期 THE SILK ROAD 丝路艺术 ❾复活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学探析朱红(西北师范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作为中国古典舞体系中新兴流派之一,敦煌舞蹈以独特的肢体美感和意识形态受到世人的青睐。本文立足于

敦煌壁画舞姿审美特点,从气息、眼神、曲线流动等角度,分析敦煌舞蹈静态舞姿到动态舞姿的的思维路径。[关键词]敦煌壁画;敦煌舞蹈;舞蹈形态[中图分类号1J7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2-0178-02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壁

画为敦煌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年来,历代艺

色、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国气派和民族 风格。术家对敦煌壁画舞姿进行提炼与传承,为千年的石 窟舞蹈形态插上了灵动的翅膀,让沉睡千年的天宫

二、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姿特征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舞姿的审美特点,从身体语

乐神重现人间,这不但体现了“古舞新姿”的创新理

解与发展,更彰显了敦煌壁画舞蹈独树一帜的舞蹈

言角度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物的身体姿态均呈现岀“S”形,面部

表情柔美,手臂大多呈舒展曲线,姿态变化多端,

特色和审美价值。一、敦煌石窟壁画概述敦煌位于甘肃境内,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

由头部、躯干、下肢形成的三道弯体态最为突岀,

即身体各部位的“S”形。尤其是躯干部位“S”形更 加明显,在横向的动势之中彰显出柔美、回旋的曲

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敦煌石窟先后经历了北凉、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

线,这与我国传统审美视角下的女性化模式相契 合,体现了传统女性最为理想的美。在敦煌莫高 窟,无论壁画或彩塑,其艺术形象都彰显着“S”形

代。敦煌壁画的风格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单体来 讲,西魏、北周以及唐朝的风格特色较为明显。西魏

时期的壁画,比较全面地反映岀了当时的社会生 活,比如耕种、纺织、狩猎等场景均有所描绘,颜色

多以白底为主,色调雅致明亮。而北周壁画则以中

特征。例如第45窟彩塑菩萨像有着“东方维纳斯”

之称,是“S”形体态的典型代表。此尊菩萨像慈眉

善目,头部略向左倾斜,左臂微微弯曲,右臂呈自

原和西域风格相融合为特点,形成了面短而艳的佛 然下垂状态,展现岀婀娜多姿的体态特点。这种动

像形象,在壁画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 用,也是壁画变革比较活跃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

壁画题材最为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

态舞姿在敦煌舞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呈现岀了我

国传统的审美风格。第二,敦煌舞姿体现岀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画、佛像、供养人等,多以写实“浓丽丰肥之态”为 主,无论内容还是整体结构,都是首屈一指的。从整 体内容来看,敦煌壁画内容大致分为七类,即佛像

类壁画、经变画、传统民族神话类壁画、供养人画

成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符号。敦煌舞蹈中的舞姿造 型是编创者在充分研究敦煌壁画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度创造,与二维平面化的形态相接近。从敦煌舞

表演来看,舞者的头部保持90度的侧面造型,呈

像、装饰图案类壁画、抽象深奥的故事壁画、形式多 种多样的山水画。可以说,敦煌壁画的风格各具特

现岀壁画舞姿的平面化样式,例如“伎乐天三十六

姿”“反弹琵琶”等舞姿造型。178 THE SILK ROAD第三,敦煌舞蹈在保留中原舞蹈清新优雅、婉 壁画向动态舞姿的转化过程中,敦煌舞表演不仅是 肢体的展现,还是内在情感的抒发。身体表达出内

在情感以及舞姿的韵味是由呼吸来贯穿整个舞蹈

转含蓄的同时,吸纳了西域舞蹈的柔媚舞姿特点, 整体洋溢着浓厚的异域风格。例如敦煌莫高窟第

272窟西域风格菩萨像,面部与身体以西域式晕染

的全部过程。气息影响着敦煌舞的表现力,体现着 壁画中人物形象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如 果说身体律动激活了壁画,那么在气息和眼神的支

法表现,就具有强烈的西域特征。三、敦煌壁画舞蹈舞姿审美特征分析基于舞蹈创作的视角,如何使静态的壁画转化 为动态的舞姿,是敦煌舞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持下会使敦煌壁画舞姿获得生命。舞蹈中眼神运 用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气息和眼神对于敦煌壁

画舞姿的复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敦煌石窟中那些优美的壁画艺术是对身体动

态的一种瞬间定型,在敦煌舞蹈对这些壁画动作进 行复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其静态画面中某个动作

从敦煌静态壁画中,可以窥视其舞姿,但动态 呈现时要注重曲线的流动。如将飞天舞姿复活于

舞台,如果只是单纯表现岀舞姿形态,没有曲线流

的动势因果,为激活壁画舞姿做了多方位的思考、

分析与实验,使其具有身体律动的可能性。壁画舞姿是敦煌舞蹈外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

动,静态壁画舞姿的复活呈现就无法达到神韵与飘

逸的视觉效果。对静态壁画的复活,不仅仅是原地

素,内部动律则是敦煌舞对壁画舞姿起承转合的把

握。敦煌舞姿的艺术风格赋予了壁画人物形象的

的身体“S”形曲线表现,而且还存在横向的移动路

线。弧线运动的路线是壁画舞姿“S”形曲线的一种

合理提取,在弧线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丰富舞台

“活”性,尤其是突岀“S”形身体曲线的内容,更是

在确保敦煌舞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使身体律动与壁 画舞姿达到自然衔接,形成对敦煌壁画舞姿动作的

初步复活。这也恰恰体现了运用身体律动的可行性,

调度和舞姿连接的作用。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

响,在对壁画舞姿动作的展现过程中,还要充分考

虑潜藏在舞姿之中的力量、节奏方面的变化,惟其

如此才能够达到表现敦煌舞兼备柔美与刚健的内

打破了平面壁画对身体运动路线的,使平面壁 画舞姿从静态中走岀来。可以说,只有将舞姿和动

在张力。律相互协调,才能够运用身体律动激活静态壁画。由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敦煌莫高窟壁画舞姿 的呈现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风格特征,在敦煌舞的

四、结语敦煌舞蹈能够让观者在欣赏其独特舞姿风格

的同时,理解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内涵。敦煌舞

创作中需要重视西域风格特征。眼神的运用成为 敦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舞蹈表演眼神的表现

蹈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高度体现了传

统哲学舞蹈艺术之大美精神。中国自古以“和”为 贵,以“和谐”为美,如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是敦煌乐舞精神多样性的统一。可以说,敦煌

力体现在由收到放、由虚到实的恰当运用,展现岀 敦煌壁画舞姿的精气之美。如眼神中的“线”是指

舞蹈中眼神上下左右游动的路线,通过眼、头、身

舞蹈通过舞蹈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融合,达到精神与

肉体的契合以及天、地、人的互通,找到内在调和

的完美配合使舞姿更加完整和谐,达到形神兼备的 效果。变幻多姿的动作丰富了舞蹈形式,而生动的

的最佳状态,表现了“以儒为表、以道为骨、以佛为 心”终极做人基准与原则的“人美”之境。眼神则给单纯的动作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由静态

[参考文献][1] 尚俊睿.“敦煌舞蹈”创作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4).2018,(4).[4 ]李延浩,郭璟怡,程依铭.敦煌舞的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 邓小娟,关樱丽.舞剧《丝路花雨》的剧本构成[J].北京舞蹈

学院学报,2019,(1).[3] 程依铭,李婷婷.敦煌乐舞胁侍菩萨形象考究[J].舞蹈,[5 ]陈瑞瑞,尚俊睿.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舞蹈身体语言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THE SILK ROAL 1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