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脊梁(jǐ) 遁词(dùn) 烟囱(cōnɡ) 孜孜不倦(zī) ....B.玄虚(xián) 渺茫(miǎo) 折扣(zhé) 根深蒂固(dì) ....C.停滞(zhì) 豢养(quàn) 崇拜(chónɡ) 腐草为萤(fǔ) ....D.中伤(zhōnɡ) 懦夫(nuò) 流俗(sú) 求神拜佛(f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 灌溉 不攻自破 走头无路 B.麻醉 笼罩 不言而谕 画龙点睛 C.虚妄 墨守 轻而易举 前仆后继 D.摧残 繁殖 持之一恒 山穷水尽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科学家袁隆平长期深入水稻生产实际,持之以恒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敬业奉献精神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D.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

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

4.下列关于文体、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第1页/共7页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

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C.《谈创造性思维》作者罗迦·费·因格,英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D.《创造宣言》是一篇演讲词,作者陶行知,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5.补全下面的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醉翁亭记》一文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表现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明,是荒漠里的清泉,是久旱后的甘霖, , 。②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开山岛夫妻哨,雷峰车组,最美乡村教师……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和文明故事,凸显了港城文明城市建设的新高度。③这些人物和故事,或如一阵春风,或如一弘清泉,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滋润。④日前,“‘画’说港城·‘漫’谈文明”系列漫画创作活动已正式开启。⑤多位美术专业人士将以单帧、四格、组图等多种漫画形式,活灵活现地描绘港城的美德人物和文明事件,向这座城市中文明的传递者致敬。

(1)第___句标点符号有错误,修改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句是病句,修改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共7页

(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百废具兴( ) ..(3)增其旧制(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以君之力 .. B.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览物之情 .. C.①多会于此 ②至于亚夫 .. D.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其真无马耶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下文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 第二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3页/共7页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D. 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5.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

第4页/共7页

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下列不属于本文论述内容的一项是( ) A. 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B. 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C. 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D. 强调背和记,会限制创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五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第5页/共7页

一、(60分)

1.(6分)A(B项“xián”应为“xuán”;C项“quàn”应为“huàn”;D项“zhōnɡ”应为“zhònɡ”。) 2.(6分)C(A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B项“不言而谕”应为“不言而喻”;D项“持之一恒”应为“持之以恒”。) 3.(6分)A(妙手回春: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梅花图”的画技精湛,不合语境。)

4.(6分)C(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5.(24分,每空4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2)起舞弄清影 (3)边秋一雁声 (4)万古惟留楚客悲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12

分)(1)第②句,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3分)

(2)第④句,将“开启”改为“启动”。(3分) (3)示例:是寒冬里的骄阳,是夜海中的灯塔。(6分) 二、(40分) (一)(25分)

1.(3分)(1)贬官 (2)同“俱”,全、皆 (3)规模(每小题1分)

2.(6分)B(A项“以”,①介词,来。②介词,凭、靠;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不译;D项“其”,①代词,指岳阳楼。②副词,难道。表反问。)

3.(6分)(1)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

第6页/共7页

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2)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每题3分)

4.(6分)B (描写的是洞庭湖的全景)

5.(4分)写洞庭湖的全景;描绘了洞庭湖壮阔雄伟的景象。(每问2分)

(二)(15分)

1.(3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2.(6分)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将对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记忆理解比作“老牛吃草”,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6分)D(文章最后一段从“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进行论述。)

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