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古诗二首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 元:情越山水间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样是写西湖,同样是宋代的诗人,却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风景,那样的诗境,值得让学生在诵读中玩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读懂古诗,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2. 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与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再现画面,理解诗意。通过留给学生充裕 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用配乐范读、想象画面、开拓联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享受景物的自然美,领悟它的文化美。
1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 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 课堂的引入以西湖为突破口,导入设计说明 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把课堂带进诗词的意境。 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读通诗句。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播放视频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然的就会产生读的欲望。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悠然而生,自然而(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提示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 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 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小组合作学习,沟通所学知识的同流。 时,培养与人交流,获取所得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
2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课件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课件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 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通过资料,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苏轼,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了铺垫。 在学生大概理解诗句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并引导学生交流眼前 3
抓住“潋滟”、“ 空濛”、“奇”、“ 西 浮现出怎样的西湖画面。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 (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心情会是怎样?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经历与处境,从而感受苏轼与西湖的不解之缘。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
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当时不解之缘。 从复习回顾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进入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4
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的经历与处境,从而感受苏轼与西湖的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课件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课件出示) 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 “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
凭借情境,品味诗句,从诗人的感受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 5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描写的意境。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样红) “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课件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注意“赞叹”的情感。) 3、想意境,悟诗情。(课件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侵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 引导学生抓住“不与四时同”来感受透过后两句诗文看到的画面。 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诗人的离别之情。此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 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转化为有声的图画, 让情境所展示的形
6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在一起。 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像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展示学生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诵这首古诗吧! (4)配乐背诵。 四、拓展阅读,了解西湖 (一)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角度不同而居然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一个是从绝妙的天气入手,一个是从季节的对比特写。不论是哪首诗,都令人产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 (二)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 西湖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把我们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感受他们对西湖的痴迷与向往:(课件出示) 1.《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7
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走进西湖,感受古往今来两首诗虽都是写西湖,却因描写的文人墨客对西湖的痴迷和向往。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古诗二首(纪文莉)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三 潭 印 月》【明】杨周。 鱼羹宋嫂六桥无,原是樊楼旧酒垆 宣索可怜停玉食,官家和泪话东都 3.《苏堤春晓》【元】尹廷高。 翰苑诗人去不还,长留遗迹重湖山。 一铯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 (三)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