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教案

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一元 第1课(第1分题第1课)(总第1课)

《美丽的生命》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主备人:王兆军

1.课题分析

《美丽的生命》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本主题通过使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欣赏大自然中共生共存的美丽图画,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使他们关爱、善待动植物。《生命使世界美丽》是本主题的第一个话题,旨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领悟“世界因生命而美丽”。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校园、街道、公园、森林、田地里的各种生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命,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领悟“世界因生命而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使世界更美丽,自然界的生命也需要我们的关爱。

4.图文说明

教材第2-3页呈现一幅美丽的、生机勃勃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与动物共存,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呈现着生命的美丽。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感受生命的意义。

5.教学要点

重点: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感受生命的美丽。

难点: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动植物。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观察美丽的生命。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出示地球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

师: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是目前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共生活150多万种动物和40多万种植物,当然还有我们人类。在我们的身边,生命无处不在,它们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异常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生命世界。(板书:美丽的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拉家常式的谈话,让学生认识地球——人类的家园,这里不仅生活着人类,还有动物和植物,导入课题。】

第二环节:活动一,我看到的生命

1、师: 前几天老师己经布置你们在自己家中、小区里,校园、街道、公园、田野等地方寻找生命,你们都寻找到哪些生命?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

3、小组推选代表汇报

(适时提问: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种生命是什么?你是怎么发现它的?)

(它长什么样子?这次实践活动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4、给生命分类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啊!下面我们看书第2~3页的图片,从图片中你发现了那

些生命,把这些生命分类。(小组同学进行)

5、小组下来展示分类(投影)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寻找生命,感受寻找生命的过程,并通过观察课本提供的图片进一步认识生命,给生命分类。】

第三环节:活动二,欣赏:美丽的生命

1、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生命,小草在起舞,鲜花在开放,小鸟在歌唱,小朋友在追逐嬉戏等,这就是生命的魅力,请看下面的短片,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课件)

2、学生谈感受。

3、小结:是啊,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深有同感:正是由于它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世界才因此而变得美丽。

【设计意图:在发现生命的基础上观看视频,感受生命的魅力,理解地球上动植物的和谐共处,世界才变得美丽。】

第四环节:活动三,体验:没有生命气息的世界(假如没有了这些生命)

1、师: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这些美丽的动植物,那世界会变成怎样呢?

2、生闭上眼睛猜想无生命的世界

3、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4、同学们,这是一个只有黄沙、只有恐惧、只有荒凉而毫无生命气息的世界。回想刚才那个美丽的世界,再看看眼前这幅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课件)

5、小结:

是啊,生命是那样的美丽,有了这么多生命,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没有了生命世界将会暗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善待他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关爱着他们身边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从他们身上,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人类对动植物的一种浓浓的爱护,一种关怀。我相信你们肯定也有不少动植物朋友,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说说你和动植物的故事,介绍你的动植物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进行对比感悟,让学生觉得生命是那么美好,不可或缺,它们为世界带来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它们,然后再顺势导到我和我的动植物朋友的故事上来。】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第3分题第1课)(总第5课)

《绽放生命》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绽放生命》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个主题《我们的生命》中的第三个话题,其中包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献出爱心 延续生命“等相关内容,旨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独特和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懂得生命是脆弱的、宝贵的但也是伟大的,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感恩。

2.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宝贵、我们应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对于帮助别人延续生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应的故事、资料,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伟大、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感恩。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命是独特的、脆弱的、宝贵的、伟大的等多种角度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及感恩的意识和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收集、调查访问的方法。

知识:认识到生命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

4.图文说明:

5.教学要点: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及感恩的意识和情感。

6.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查阅目前治疗哪些疾病需要器官移植,哪些需要血液或骨髓的相关资料。

2、查资料,了解目前我国血液库、器官捐献情况,了解周围人

对此事的看法,并搜集相关捐献的事例。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有一篇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设计意图: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联想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第二环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1、谈谈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容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谈)

2、小组同学互相找一找每位同学的特长,为班级做过哪些事。

3、小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4、阅读第10页朱彦夫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谈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找找每位同学的特长,总结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第三环节:献出爱心,延续生命

1、生命是宝贵的,有些人却不幸患上了疾病,生命受到威胁,这时,如果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

2、根据学生课前调查的资料,召开一个“爱心使生命美丽”的故事会。

3、教师向同学介绍我国血液库、骨髓库、器官捐献的情况,及白衣天使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召开“爱心使生命美丽”故事会,让学生了解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生病的人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

课后延伸:

课的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对生命的感悟,把它写在心形卡上,你可以留给自己,也可以把它送给同学。(学生开始写,背景音乐《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对生命的感悟,进一步体会生命的宝贵和伟大。】

板书: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

献爱心 延续生命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1课(第1分题第1课)(总第9课)

《爷爷奶奶的故事》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让爷爷奶奶高兴》是本单元的第一个分题。本主题的教学目的通过讲爷爷奶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通过提供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情,意在让学生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老人。提供了一首诗及社会上尊老敬老的案例,引导学生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本分题共设计了三个色块课题《爷爷奶奶的故事》《爷爷奶奶的心思我知道》和《关爱爷爷奶奶》。

本课题《爷爷奶奶的故事》是第一个分题中的第一个色块课题,三年级学生虽然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经常接触,但对他们的过去并不了解。教材32页呈现了三个小学生的讲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通过调查,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做出的贡献,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教材第33页则从老人们心理、生理和特有兴趣爱好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自己身边老人的各种需求,并用做个小档案的形式,加深对老年人的了解,对关爱老年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接触较多,但平时受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宠爱,学生对老年人缺少了解,尤其是老年人过去为家庭及社会所做的贡献学生更是了解甚微。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难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要,他们尊敬老人的情感处于一种自发懵懂阶段,还不能站在老人的角度去体会老人的需求。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和老人接触多,信息的搜集非常便利,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也非常强,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寻找事例、用身边的事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了解老人,关爱老人。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爷爷奶奶的故事,对老年人产生敬意,为老年人感到自豪,从而尊重老年人。

能力:在调查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爱好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4、图文说明:

课本32页中的几幅图片以三个小学生讲述的形式,呈现了三家老人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意在引导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活生活周围的老人们年轻时的工作、成绩、爱好等,为家庭、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现在在家长、社会上发挥余热的情况。目的在于使学生领略

老人们当年的风采,知道现在的奉献,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感到自豪。33页的三幅图从老人们心理、生理和特有兴趣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自己身边老人的各种需求,并用做个小档案的形式,加深对老年人的了解。

5、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老年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理解老年人的心思、爱好和习惯,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

难点: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体会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初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孝心。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为家里的老人建立小档案,搜集爷爷奶奶的照片及几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了解老人年轻时的故事。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前几天做了一回追星族,狠狠地过了一把追星瘾。但追星的对象不是那些演艺明星,而是你们家的──爷爷奶奶。(贴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课前开展“我做爷爷奶奶追星族”

的调查,初步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夸夸我心中的“老明星” 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小组交流。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课件出示活动主题。

课前大家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情况做了调查采访,收集了一些照片和实物,有的还制作了小报。现在,你一定想把你的爷爷奶奶介绍给大家吧!下面就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爷爷奶奶,看谁对自家的老人最了解。(课件出示活动主题)

活动二:小组交流,师巡视。

第二个节点:全班交流。 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指名交流、展台展示。

选择那些有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的、制作了精美详细的档案的、能够举出典型事例的学生上台展示。

指导第一位学生介绍照片、档案、最想夸他什么;第二三四位学生在档案部分只交流最想介绍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随机评价。

活动二: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

活动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及现在,为家庭、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我们要尊重和感谢他们。

【设计意图:以学生课前“我做爷爷奶奶追星族”的调查了解为基础,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从而自然而然地对老年人产生敬意,为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做铺垫,让学生情有所出,做到因了解而理解。】

第三环节:走近老年人。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了解老年人的特点。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教师讲故事。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年人说话做事跟我们不一样呢?原来老年人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的孝敬他们,使他们高兴。

教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生体会爷爷奶奶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指导学生看课本33页三幅图,体会爷爷奶奶有哪些特点?

思考:(1)如果你发现了爷爷奶奶特别爱说过去的事,你怎么办?

(2)如果你发现爷爷奶奶奶奶经常找东西,你会怎么做?

(3)爷爷奶奶有什么兴趣爱好?(下棋 、书法、种花、拉二胡等)

第二个节点: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的爷爷奶奶有这么多跟我们不一样的特点,那你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需求吗?生交流,师小结。

活动二:观看视频。

刚才是同学们的想法,下面让我们来亲耳听一听老人的心声,看看他们最需要什么?(观看视频)

活动三:谈感受。

我看到有些同学眼里已经闪着泪光了,能告诉老师,你被什么感动了吗?

那么你听懂老人的心声了吗?他们最需要什么?(需要我们理解、需要我们付出关爱、耐心……)

让我们记住老人的话吧:用爱和耐心帮我走完人生。(课件出示内容),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故事、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谈感受等

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自己身边老人的各种需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身边的老年人,为后面关爱老年人做了铺垫。】

第四环节:总结收获。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第二个节点:师总结。

最美不过夕阳红。随着年纪不断增大,爷爷奶奶难免有些特殊需求,我们要体谅他们,关心他们。小手牵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为老人建立一个更充实的小档案,多多关心他们,让我们的爷爷奶奶笑口常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收获,更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为老人建立更充实的小档案,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老人,关心老人。】

板书设计:

爷爷奶奶的故事

追寻足迹

体会特点和需求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第2分题第2课)(总第13课)

《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二个话题。这一话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动和相关政策,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让学生关注残疾人,关心困难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社会为残疾人设立的机构及援助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够,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调查。

3.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初步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

行为与习惯:尊重残疾人,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福利机构与设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扮演残疾人、查找资料等等形式,体会残疾人的情感,实践自己的金点子,为困难的群体献爱心。

4.图文说明:

教材第46页用4幅照片展示社会为残疾人设立的机构及援助行为。第47页则是不尽人意的方面,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残疾人,关心困难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教学要点:

重点: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

难点: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动和相关政策,体会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搜集国家和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做的好事情。

2、调查采访当地政府及社区对需要帮助的人所做的事情。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一些残疾人或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幸福生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画面,最后定格在他们开心、幸福的笑脸上,教师伴着画面的不断转换激情解说,从而引入本课:

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了很多事情,都做了哪些好事情?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富有激情的解说,拉开了本课的序幕,沉浸其中的学生感悟到印象中的的困难群体不再是生活困难、缺衣少食、愁眉苦脸,而是幸福洋溢,活力无限的,而这一切都与全社会的爱心与帮助分不开的。】

第二环节:爱心在全社会传递。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国家社会有爱心。本节点可安排四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帮扶。

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引导学生感受政府和社会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关心和帮助,如捐款建设希望小学,春蕾计划、母亲水窑、政府采购教材免费发给学生、远程教育工程、村村通等。

活动二: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全社会献爱心的行为,小组长负责归纳整理。

活动三:班上交流。

教师预设:(1)了解残疾人的专用标志及专用设施。

出示图片:残疾人专用标志,说说都在哪里见过?

出示图片:残疾人专用设施,说出设施名称及作用。

(2)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将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国助残日;开办了各类残疾人学校并成立了各类残疾人联合会。

活动四:交流当地人们还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有困难的人群。

预设:逢年过节、村干部探望孤寡老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政府学校为其免除了所有学费;甚至可以谈谈自己家人是怎么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

第二个节点:献出我的爱心。

交流自己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手段收集彰显着温暖的公共设施、集聚着温暖的社会组织、传递着温暖的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课上交流与课件展示相结合,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传递温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环节:和谐社会靠大家。这个环节可设计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出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图中这些做法,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第二个节点:补充交流。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给予适当补充。

导行:我们与残疾人和谐相处,还可以做到:

遇到盲人要先发出声音,再接触他们的身体,以免吓着盲人;

遇到聋哑人,要做到“目中有你”,用写字交流,最好学会一些简单的手语;

遇到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要用他们适应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以免他们不习惯。

第三个节点:师生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尽自己所能,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之处做起,为残疾人等有困难的人群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板书: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之处做起)

【设计意图:帮助残疾人 需要帮助得人,不一定是大事,很多都是简简单单的小事,只要我们动动手,移开挡住盲道的自行车或是其它的障碍物,我们就是帮助到了他们。】

第四环节:拓展提升。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召开爱心金点子竞标会。

活动一:学生变身小科学家,为残疾人做些小发明,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金点子”。

活动二:指导学生把自身不能实现的“金点子”写下来,交给有关部门。课后学生分组实践,实现自己的“金点子”,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献爱心。

第二个节点:寻找爱心小天使。

把自己献爱心的做法以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定期在班上展示评比,评出“爱心小天使”。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懂得在社会有爱心的人的帮助下,许多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放音乐)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吧!成为爱心小天使是每一位同学的自觉行动。】

8、板书设计:

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爱心在全社会传递

和谐社会靠大家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第4分题第2课)(总第17课)

《我们身边的志愿者》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我们身边的志愿者》是山东教育版三年级品德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 爱护他》的第四分题的第二个色块课题,教材通过搜集资料、调查采访、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志愿者含义及志愿者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产生“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并像志愿者那样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对志愿者多少有些了解,但对于志愿者是怎样的人、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怎么回事、青年志愿者标志什么样不是很了解、很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意让学生走近志愿者,理解志愿者名字的含义,认识到志愿者的努力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从而产生“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

3、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产生“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并像志愿者那样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

知识与技能:理解志愿者名字含义及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图案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调查身边的志愿者,课堂上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志愿者含义及志愿者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4、图文说明

教材第56页呈现几种志愿者行动,意在让学生走近志愿者,认识到志愿者的努力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从而产生“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

5、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掌握志愿者名字含义、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中国青年志愿日及雷锋纪念日。

难点:理解志愿者是自愿为他人服务的;自己能像志愿者那样自愿做些有益事情。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做志愿者》服务手册、ppt课件、歌曲。

学生准备:1、课前调查社区里有哪些志愿者,他们都做了什么。

2、搜集有关志愿者的信息。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播放录像,释义志愿者。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通过录像了解志愿者。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观看奥运会志愿者录像。

奥运志愿者曹颖感言: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全国人民相信我、支持我,让我有幸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特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志愿者们奉献的是时间、精力、技术和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人生成功的意义不在于能得到什么,而在于回报社会什么。志愿者还被称为是奥运会的桥梁,尤其是参加“迎接奥运----2008北京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相信,广大的志愿者一定会高举志愿服务的旗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新北京、新奥运”的宏伟实践中做出新贡献,展示新风采。

活动二:学生畅谈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个节点:教师引导小结。

小结后课件出示内容:1、志愿者就是不计报酬、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2、他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内心的喜悦)。

由此,学生初步感受志愿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使情景再现,让学生认识到志愿者的努力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从而愿意参与其中,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职责;进一步深化教材的主题,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环节:了解志愿者。这个环节可设计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交流资料,了解志愿者。

关于志愿者,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

第二个节点:志愿者知识大比拼。

课件出示志愿者的相关知识,学生采取抢答的方式,回答对的给本小组加分。

1、3月5日是什么日子?

(1)雷锋纪念日

(2)植树节

(3)中国青年志愿者日

2、你认识这两个标志吗?(课件出示志愿者标志)

3、志愿者标志图案的含义是什么?

(外形是心形,图案的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它寓意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一片爱心。)

4、志愿者精神是:

(1)奉献、友爱、互助、进取

(2)奉献、友爱、爱心、进步

(3)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5、年满( )周岁可以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了。

第三个节点:教师激励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有关志愿者的知识;课堂上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工和运用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志愿者知识大比拼”活动,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启迪了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了对志愿者的了解。】

第三环节:寻找身边的志愿者。这个环节可设计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交流评价。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交流。

在小组内跟小伙伴说说: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志愿者?他们为大家提供怎样的服务呢?可采取介绍照片、剪报,交流图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

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

活动二:评价。

多角度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如教师评,学生互评;内容可从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亦可从发言倾听的态度等方面评价。既要给予个人奖励,又要对小组实行捆绑评价。

第二个节点:多媒体体验。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些志愿者图片,再播放志愿者参与活动的视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到志愿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服务。

第三个节点:小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正是因为有了志愿者的无私行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由此使学生产生感谢志愿者、想做志愿者的情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寻找身边的志愿者,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志愿者并非神秘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生活中正是因为又了志愿者才变得五彩斑斓,从而激发“我做志愿者”的情感。】

第四环节:我做志愿者。这个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交流评价,制作资料卡。本节点可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一:交流评价。

虽然我们只是个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像志愿者一样,从点滴入手,从身边做起,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习志愿者,你想做哪些事?

学生交流,师生评价激励。

活动二:制作资料卡。

学生制作资料卡,并利用课余时间向周围的人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第二个节点: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学做志愿者,并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定期举行“小小志愿者我最棒”的评比活动,表扬奖励优秀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对课后活动、学习提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要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延伸。 】

8、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不计报酬 自愿服务

我做志愿者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重难点的引领,用高度概括、朗朗上口的词语将本节课的

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准确把握。】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第4分题第2课) (总第

24课)

《我做小交警》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马路不是游戏场”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主题。本主题重在行路安全。要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具有相应的安全意识。《我做小交警》是本主题的第二个话题,教材79页通过出示10幅图片,让学生看图辨析,辨别哪些人遵守交通规则,哪些人违反交通规则,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常识。80页通过呈现一篇新闻报道,意在引导学生对现代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展开讨论,并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后教材呈现一个调查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一次“交通安全隐患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活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性。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在马路与街道中心玩耍打闹;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而横冲直撞;未满12周岁就独自骑自行车上路;随意翻越马路栏杆去拿滚到马路中

间的皮球等现象。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对交通事故缺乏基本的认识,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本节课教学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

2、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归纳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际沟通,培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能力。

3、知识。进一步了解有关交通法规。小学生在乘车、行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走人行道,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未满12周岁不允许骑自行车上马路,做文明乘客……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前方有学校、减速慢行、人行横道、礼让行人……)和设施。

4.图文说明

课本第79页,让学生看图辨析,辨别哪些人遵守交通规则,哪些人违反交通规则。

课本第80页呈现一篇新闻报道。意在引导学生对现代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展开讨论,并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

课本82页介绍汽车的几种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汽车各种灯的含义,特别是方向灯,倒车灯。

5.教学要点

重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自觉看交通标志的习惯。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本课教学要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交通事故现场及交通事故的相关数据;小学生走路、乘车应注意的问题;常见的交通标志卡片)

(2)课前指导小组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观察、访问、上网等方法收集多起交通事故案例,并在小组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2)搜集与小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小组制作交通标志。

(3)学生开展一次人们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的社会调查(闯红灯人次,没走人行横道或便道的人次,在人行便道上汽车人次,及其他情况)。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身边的事故,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 记忆犹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名小交警。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内容,简单直接导入新课‘我做小交警’,目标明确】

第二环节: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播放课件:我做小交警(戴上交警头饰)。小组按顺序辨别哪些人遵守了交通规则,哪些人违反了交通规则(黄牌警告),并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回答正确得到贴图一枚。

【设计意图:通过“我是小小交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进入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辨析、情感的体验,不仅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

第三环节:走近交通秩序情况实录。本环节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节点:小组讨论 交通隐患

活动一:学生分小组整理并展示记录表(依据P80表格记录)。

出示课件:课本80页的一篇报道。

活动二:引导学生讨论。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知道交通规则也认识交通标志,可是

为什么他们却要明知故犯呢?(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出事故的原因中有多少条是你能控制的?

活动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行为,遵守交通法规要靠大家自觉(板书)。随着社会进步,交通也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化交通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向文明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享受交通便利时,也要有现代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点:小组讨论 维护交通金点子

活动一:动脑筋:面对频频敲响的警钟,面对如此痛苦的血的教训,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能为维护交通秩序做些什么?我们自己该怎么做?只要想出一个可行的金点子,就得到贴图一枚。

活动二:教师小结:孩子们想出来的金点子有各种形式,相信人们看了你们的宣传标语、广告画、黑板报能从中吸取教训。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引导学生用观察、访问,查阅等方法去了解本地的交通秩序现状,进行讨论交流,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平安出行,珍爱生命】

第四环节:生活瞭望——汽车的眼睛。

课件出示。让学生了解汽车各种灯的含义,特别是方向灯、倒车灯。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汽车大灯,方向灯,刹车灯,倒车灯的含

义,避免交通事故】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第一节点:评比。看来,同学们都是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孩子。看看每个小组的成绩,祝贺每个组的孩子都能攻擂成功,你们都是“交通安全小卫士”。

第二节点: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节点:教师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唱起这首熟悉的歌谣《马路不是游戏场》:

小朋友,上学校,交通安全别忘掉。

街上来往车辆多,走路要走人行道。

红灯停,绿灯行,听从指挥不乱跑。

交通规则要遵守,安全第一最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用一生的时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劝告其他人也这样做。给老师一个响亮的回答,你们愿意吗?愿我们每个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以一首安全歌谣结束本节课,再一次点明了本课主题,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全员参与,潜移默化中巩固知识,强化交通安全意识,达到“润

物细无声”的效果】

8.板书设计:

我做小交警

遵守交通法规

要靠大家自觉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提醒学生时刻遵守交通规则,要有现代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自觉看交通标志的习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6课(第 3分题第 1课)(总第30 课)

《家乡文化采风》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浓浓乡土情》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内容。本单元是对学生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手工艺品、风俗文化、家乡戏曲、方言等多方面的了解家乡。本课的设计主旨是通过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家乡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系统。家乡众多的民俗风情给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因此,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各方面信息作一深入了解,感受自己家乡的不俗魅力,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已初步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些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家乡文化的愿望。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家乡方言、戏曲、习俗、手工艺品与地理、历史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等活动学会一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4.图文说明

教材中98-99页图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家乡人独特的文化,有家乡的话音,家乡的艺术形式,以及家乡的手工艺品,画面格外亲切,意在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乡情。

5.教学要点

(1)重点: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家乡文化。

(2)难点: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6.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将相关资料整理好,完成《家乡文化采风记录表》。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教师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

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那是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同学们,我们同是家乡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选取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让学生知道,家乡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浓浓的乡音倍感亲切,进一步的唤起生了解家乡的欲望。】

第二环节:了解家乡文化渊源

师:那你们知道家乡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

(播放课件:家乡文化史)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师: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家乡文化史的展示,更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乡音、歌曲、工艺品等不同方面了解、认识和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好奇心。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化氛围。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手去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制作宣伟册,从而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第三环节:家乡文化节活动

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

的文化艺术。

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

2.家乡音乐艺术。

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嘹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学生展示活动)

3、家乡戏曲。

①学生先介绍。

②教师播放家乡剧片段。学生谈感想。

4.家乡的手工艺品。

①学生展示照片、图片,并配以解说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

②师: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做得当然比较的

简单,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瞧一瞧民间艺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录像)

③师:这么多的工艺品,你喜欢吗?家里有吗?

5、 舞蹈。(大秧歌)

师:我们的家乡人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舞蹈艺术。

①学生介绍家乡的舞蹈种类。

②播放山东大秧歌的场面,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家乡文化节活动,让学生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这种介绍与推荐,让学生从认识家乡文化到传播家乡文化,层层递进,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对这节课进行了梳理,通过学生的交流,巩固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第四环节:交流体会,升华情感。

师:今天,通过学习交流,我们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他们乐观向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艺术,让我们赞叹,让我们佩服。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学生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

师: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你们瞧,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每个人绽放的笑脸,每个人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8.板书设计:

浓浓乡土情

乡音

语言艺术

音乐艺术

戏曲

手工艺品

大秧歌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一节课教学思路的浓缩展现,通过板书既达到了梳理思路的目的,同时还有效地强化了重点知识。达到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8课 (第3分题第3课)(总第32课)

《家乡的美食佳肴》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课题分析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内容。本单元设计了《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三个分题。本单元旨在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奉献之情,自豪之情。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第三个分题《浓浓的乡土情》的一个色块课题。教材通过体验活动、生动的事例、图片、视频等等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家乡富有特点的美食佳肴都有什么,以及这些美食佳肴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历史条件的渊源关系,从而明白这些美食的成因作用,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以此来培养自己了解家乡饮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美食的外观上,而对身边那些美食佳肴的成因历史渊源不甚感兴趣,不太留心这些现象和当地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上看,三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算太广阔,收集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因此,课前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时,可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询问家中的长辈,留意每日三餐,回顾整理自己从小到大在家乡的见闻等。而收集的对象和内容也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美食佳肴为主,课前准备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充分一些。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

时间与空间,使学生间的交流在范例的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

3.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美食佳肴的认识,初步体验家乡美食乡情,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3)学生能了解家乡美食佳肴的基本特点,初步懂得家乡美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这也是家乡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图文说明

教材102-103页,图片通过儿童之口展示家乡的风味小吃和特色菜。104页图,呈现不同地区特色菜与地理环境的组合,让学生明白饮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105页图,学生做家乡菜的场景,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5.教学要点

(1)重点: 学生能了解家乡美食佳肴的基本特点,初步懂得家乡美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美食佳肴的认识。

(2)难点:喜欢家乡的美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家乡的美食资料。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说看,你的家里人爱吃什么?进而导入新课——《家乡的美食佳肴》

【设计意图:用俗语导入,引人入胜,况且提醒了学生,本节课要讲的,是人人喜欢的美食,这样,就初步点明了学习目标,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的兴趣。】

第二环节:找找风味小吃和菜肴

那你知道在我们烟台,都有哪些特色名吃吗?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家乡的美食佳肴》的内容情境进行讨论: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美食佳肴?

学生自愿结合成组,以模拟社会的方式,在“美食城”里开设特色“餐馆”、“小吃店”、特色“食品店”,并选出“老板”向大家介绍本店的家乡特色食品。(引导学生交流:烟台焖子、油焖大虾、鱼丸子、炸虾仁、海蛎炖豆腐等)(板书:家乡的美食佳肴 各具特色 丰

富多彩)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例,又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家乡烟台,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去找美味的小吃、菜肴,亲切,熟悉。还有老板、美食城等因素的参与,让课堂气氛热烈,生活气息浓郁,学生容易进入角色。】

第三环节:美食与环境的关系

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大家再来说说你都知道或品尝过哪些地方的名吃?(学生交流如:全聚德烤鸭是北京的,羊肉串是新疆的——草原羊多,麻婆豆腐是四川的——四川人喜欢吃辣的,鲅鱼饺子是山东的——我们这儿靠海,盛产海鲜,鲅鱼下来的季节,我们家家差不多都吃鲅鱼饺子。)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味饮食?

老师这儿也搜集到一些美食,(出示美食图片)它们属于哪个地方的名吃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地图上找一找,并交流一下你找的理由。

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大家对美食的了解还真不少呢!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吃法,还有六百多个城市,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名吃,你感觉我们中华美食怎么样?(板书: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我们中国的美食不仅丰富,在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呢!(大家请看屏幕上八大菜系的分布图)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有了解哪个菜系的?说说看!

师:色、香、味俱全, 做工精致,造型完美,这正是我们中国美食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厨师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3、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呢?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谁来根据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一谈。

(引导学生交流:和当地的特有物产有联系:如草原地区有牛肉羊肉,海边人们富有海鲜……为了适应那里的环境:比如说四川,光照不强,雾都,山区,比较潮湿,所以就喜欢吃麻辣的,去湿,对身体好。山西百姓爱吃醋的习惯与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饮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山西一些地区“水硬”,居民喜面食或以杂粮为主,食醋有助于促进消化)

小结: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特色的美食佳肴,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物产种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板书: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设计意图:新疆的……四川的……山东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看似洋洋洒洒,但都在为完成一个目标做铺垫:中国的美食不仅丰富,在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而且其成因,除了味美可口,还与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饮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第四环节:做做家乡菜

1、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饮食经验,选择一种简单易做的家乡小吃或风味菜,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制作原料,较复杂的也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先做好。

2、根据自己选择制作的佳肴,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好课本中的制作单。包括菜名、备料、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从哪里学会的、家长的评价等内容,在班上互相交流经验。

3、师生互相品尝自己制作的家乡美食,相互间做出评价。

4、师总结:家乡美味佳肴的诞生,历时久远,而且凝聚了家乡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做为合格的家乡人,我们在享受着这些美味的同时,应该拥有感恩的情怀,并有将这些美食传承下去的志向。愿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多多观察留意家乡美食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手制作家乡菜,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美味的兴趣,也加深了上课所学内容,且又是在课下进行的,这让课堂内容得以延展到生活中,体现了品德学科,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服务生活的特点。小结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是个知识要点的总结概括,让活跃了一节课的学生,能沉静下心来,回归主题——了解家乡美味菜肴,热爱家乡,将来奉献家乡,传承历史。】

8、板书设计

家乡的美食佳肴

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与地理位置等有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重难点的引领、梳理,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所学所论所想,有个系统的、理论的、要点的总结——家乡有美食佳肴,且各具特色,并与地理位置等有

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我们了解,并且去进一步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