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遵从的法则
作者:王天博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7期
[摘 要]现代量子场论认为,真空是量子场的基态。各个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运动变化虽然在现象上纷繁复杂,法则却只有几个,那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最小原理。同样,动物社会的结构也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最小原理,通过竞争处于平衡稳定之中。人立于世上,必须同时满足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需要,所以人性是三重结构优化的结果,这就是普遍的人性,没有特例。
[关键词]人性 法则 三重结构 优化 普遍的人性
中图分类号:O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191-01 1.人性遵从的自然法则 1.1 宇宙的基本法则
《老子》中的“道”即是“天地之始”或称“万物之母”,是一种哲学抽象,类似于古希腊原子论,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它应该是“基本粒子”,因为只有基本粒子才能达到“玄之又玄”的境界,还能形成天地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自然、道、天、地、人一脉相承演化而来。那么“自然”是什么?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在现代集合论中冯?诺依曼的自然数定义,空集为零,空集的集合为一,零和一的集合为二,零、一、二的集合为三。显然,道为零、道可为空集,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然而空集无元素,“自然”不可为实在,只能是一种性质、一个界限,达到认识的极限。它叫真空,一个个的基本粒子由真空集合而成,所以“自然”或称真空,是宇宙基本法则,是逻辑起点,是公理的公理。
现代量子场论认为,真空是量子场的基态。因此,物质性对真空而言是一个整体的性质。真空的集合即是具有最简单结构的粒子,有结构意味着有质量与能量,很自然地把它想象成频率舒缓的德布罗意波。当它吸收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由于吸收能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激发态。由此推测:各种基本粒子就是真空粒子的不同激发态。当基本粒子放出能量,便回到基态成为真空粒子——也许叫真空波贴切些。基本粒子结构被破坏后,物质可以消散在真空之中;反之,也可以在真空中聚合成基本粒子。所以,真空又可以叫做物质的源头与归宿。物质和真空储藏的物质总量守恒;同理,能量和真空储藏的能量总量守恒。 1.2 稳定结构的基本原理
假如我们把基本粒子散布到真空中,慢慢地基本粒子会聚集到一块,组建一个个系统能量最小的平衡状态或稳定结构,形成一个个原子、分子,再慢慢地形成一个个天体,形成宇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为它们都服从能量最小原理。最小的能量结构就是真空波,它极其微弱,目前无法直接探测到,应该是量子理论中的引力波,是横波,以光速传播;而电磁波也是以光速传播的横波,其能量比引力波能量大很多,应是真空引力波的叠加组合,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电磁特性。所谓正电子与负电子的电性差异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结构差异,两者互补,合起来没有电性。引力和电磁力的存在根源是引力波与电磁波各自的结构特性,同时整个系统服从于能量最小原理。
天、地、人的实际构成要比逻辑构造复杂得多,又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实施,但是同真空粒子搭建基本粒子一样,它们都是由各自的构件建成的。各个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运动变化虽然在现象上纷繁复杂,法则却只有几个,那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最小原理。物理学中承认的基本相互作用只有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分别作用在不同的对象与空间上。万变不离其宗,我相信仅仅是结构上的特点造成了彼此不同的特性,其中引力作用最原始最普遍。 2.人性遵从的社会法则 2.1 动物社会的法则
达尔文“物竞天擇、适者生存”法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残酷,但它恰恰是生物圈在自然法则作用下各种表象的真实写照。阳光、水、土壤供养了植物,植物供养了食草动物,食草动物供养了食肉动物,植物和动物供养了人类,形成食物链。阳光、水、土壤、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各有其独特的结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要获得平衡稳定结构必须满足能量守恒和能量最小两个条件,显然,第一,成全一个结构需要牺牲一些结构;第二,平衡稳定就是对系统整体结构的一种优化。生命系统内部充满了生理组织结构,是个复杂系统,能自动控制、自主运行,维持整体结构的生存发展。动物社会中等级森然,王绝对是竞争中的强者,拥有最多的权利,承担最多的责任与风险,当它老而无能后下场很悲惨!动物世界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强者为王”。同样,动物社会的结构也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最小原理,通过竞争处于平衡稳定之中。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河流、土地和海洋以及其中的生物构成生态系统。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内部组成相互依存,整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共生体,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结构——相对封闭的复杂巨系统。共生是基本法则赋予稳定结构内部组成之间的关系;而竞争则是基本法则赋予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竞争与共生并存,这就是马克思“对立统一”关系。所谓“道”,从相互关系上讲,是对立统一。竞争并非都要“你死我活”,那是一个极端情况,对应一个极端还有另一个极端,这就是“同舟共济”。所谓“道”,从现象上看,是周而复始的运动。 2.2 法则与人性
竞争促进发展,共生导致和谐。人类社会脱胎于动物社会,继承和发展了竞争与共生关系,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渐渐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拥有了一些控制能量的能力。人类社会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态如同原子也是先占低能级,然后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显然在两个稳定结构形态之间不存在连续的能量,人类控制能量方式的变革推动整个社会形态的能级跃迁,终有一天人类社会将脱离地球以自由电子的方式奔赴未来的理想居所。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体特殊结构及其控制能量的特殊能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脑由脑干部分(爬虫类的脑)、旧皮层(哺乳类的脑)和新皮层(灵长类的脑)构成;相对应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追求满足,表现为马斯洛低级本能“生理需要”;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表现为“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代表社会道德与良心,表现为“社会价值需要”。也可以这样想,本我源于自身结构的需要,自我源于家庭结构的需要,超我源于社会结构的需要。所以,人的认识有本能直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模式。人的本能直觉就是潜意识,是生理反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的形象思维就是前意识,是心理反应,熟视无睹不成,须用心体验才好;人的抽象思维就是意识,是新皮层对符号、文字和语言的反应,这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也是人类成功的奥秘所在。人立于世上,必须同时满足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需要,所以人性是三重结构优化的结果,这就是普遍的人性,没有特例。 参考文献
[1] 闿董延,1988:《基础集合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宪军,1998:《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周邦融,2008:《量子场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唐孝威,2006:《脑科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