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技术人员要贡献社会,提升自己就要搞技术开发(王文善)

技术人员要贡献社会,提升自己就要搞技术开发(王文善)

来源:爱go旅游网


技术人员要贡献社会,提升自己就要搞技术开发

王文善

原化学工业部副总工程师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生产,完成计划,多出产品,这当然是重要的,市场经济时代也同样是重要的。但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还要在竞争中发展。竞争靠什么?靠实力。企业的实力一是资金,二是技术。如果要是靠买技术搞竞争是不能取胜的。因为你能买,别人也能买。最好的结果是大家旗鼓相当。如果是自己开发的技术,你有,别人没有,你才能取胜,所以企业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开发技术。企业开发技术的有利条件是,比科研部门开发技术容易产业化、见效快。

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提升自己就要搞技术开发,如果一年365天,天天是那点温度、压力、流量这无异于一个操作工,到老也提升不了自己。只有搞技术开发,在未知领域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贡献给社会,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关于技术开发问题讲一些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的体会供参考。

一、 搞开发的人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 关于个人素质

搞技术开发的人,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因为当今知识更新极快,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是很难做出成绩的。所谓个人素质除了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文学的、人文科学的、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素养。自然科学的思维是一步步推理,而文学的思维却是跳跃性。两种素养综合起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使思维更活跃,使视野更开阔。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积极创新。

21世纪是“智业”时代,“智业”时代的化工工程师的群体面貌,不再是只会狭窄技术的能工巧匠,更不应该只是具备单一专业的供人差遣的伙计。有人提出理想的工程师,应具备政治经济的韬略,伦理道德的修养、文学敏感的洞察力、科学实验的精神,哲学思维的头脑。因为技术一词从产生起就与发明创造有关。

作为现代化工工程师必须学会预测哪些技术会有发展前景;哪些产品就能流行,有潜在的市场;哪些举措能避免风险,获得利润等。一句话,当代的化工工程师必须具备决策力,迅速地将概念,思想转化为行动方案;必须具备行动力,即对已经做出决断的事,迅速采取有效行动实现之;必须具备号召力,不单匹马,更不孤芳自赏,而是善于营造一种协作氛围,并有能力激励和维护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

现在的化工工程师,不应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究式;不应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式;更不应该是从实践到实践的学徒式。而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发现互相交融,螺旋式发展的整合式的。

(二) 关于正确的指导思想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获得成功。

搞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使人能利用常见的资料,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刻问题。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从人类发展认识的历史及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必然呈现一个近似于一串螺旋式的曲线。

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搞科研和技术开发的同志,不仅要研究具体的技术问题,也要研究技术的发展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技术具有继承性,又有循环性。所谓循环性,它是螺旋式上升的。每循环一次都要上升一个台阶,而不是回到原来的起点。所谓继承性,是指同类技术都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下面用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1、关于蒸汽机和电动机的问题

南京永利宁厂开始时,压缩机是用活塞式蒸汽机驱动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效率比较高的电动机所取代,这在当时认为是一个进步。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出现,由于充分回收余热副产高压蒸汽,又以高压蒸汽轮机驱动离心式压缩机。这也就是用蒸汽机又取代了电动机,前后同是蒸汽机,但其结构形式和总体水平,后者较前者上了一个台阶;前后同是蒸汽机,这又是其内在的联系,但前者较后者比又有质的不同,这就是循环一次上升了一个台阶。可以预言,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者工艺上的原因,必将出现高效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趋势。

2、关于填料和塔板的问题

最早的蒸馏塔或吸收塔,都是用颗粒填料。后来由于板式塔的效率比颗粒填料高,一度出现了板式塔取代填料塔的趋势。规整填料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效率,优于板式塔,现在又出现规整填料取代板式塔的趋势。前后都是填料,但规整填料比颗粒填料又上升了一个等级。但又同时是填料这是其内在的联系。完全可以预言,新一代高效塔板的出现必将取代规整填料。这样循环下去,每循环一次,就上升一个等级。这样技术才能发展。

3、关于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的问题

以化工为例,起初的化工厂不同部位由人工控制阀门,进行控制与调节。仪表都是就地安装,叫做基地式仪表。70年代以前,控制仪表从基地式仪表发展为单元组合仪表,把调节器和显示仪表集中到控制室,把变送器和执行机构放在现场,构成模拟仪表控制系统。

随着生产过程的大型化、综合化、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大型工厂要求操作人员同时监视和操作多个控制回路。

为适应这一要求,在60年代初,出现了由电子计算机实现的CCS(集中控制系统)。CCS用一台过

程计算机对整个生产装置中数百个回路进行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可克服模拟仪表过于分散、监视操作不便的缺点,并使一些模拟仪表难以实现的先进控制规律得以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自动控制的水平,促进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实现了集中控制。但由于系统采用单机结构,一旦发生故障,势必造成全局瘫痪,甚至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在集中控制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发生事故的危险性集中。因此,CCS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可靠性高,功能齐全,价格便宜的微处理器的问世,为新一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即采用了多微处理器结构,控制功能分散,管理功能集中的集中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诞生了。实际这个过程是由摸拟仪表的分散控制到电子计算机(CCS)的集中控制,再有CCS集中控制发展到DCS的控制功能分散,管理功能集中,前后同是分散控制,DCS比模拟仪表上升了一台阶;前后同是集中,后者比前者完善的多,有质的不同。

4、关于光通讯的问题

现在的光纤通讯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但中国在古代就采用了光通讯。比较典型的是万里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烽火台,烽火台就是通讯用的。一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火,火光依次往下传,达到通报敌情的目的。这就是光通讯。不过现在的光通讯与古代的长城烽火台已不能同日而语。但其内在的联系却都是光通讯。

以上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技术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技术问题有继承性和循环性,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这对分析问题,搞好研究开发,不会没有帮助。

二、搞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建立新观念

(一)对于什么是先进技术要建立新观念

观念不更新就阻碍我们的研究和开发。什么叫先进技术?所谓先进技术都离不开它相应的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谈先进是没有意义的。在当前,我认为凡是能够解决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凡是能够提高产量,降低消耗;凡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凡是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凡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老技术措施都是先进技术。在目前特别是提高经济效益极为重要,技术再好,没有经济效益也不能说是先进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1、技术的先进性是有条件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对于先进技术要用新的观念,新的习惯和新的管理来适应技术的要求,才能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而不能让先进的技术去迎合人们的旧习惯和老的管理办法。如果技术是先进的,但管理还是老一套,习惯还是旧的,那么再先进的技术,在这些人手里也体现不出先进性。要先进技术发挥它的先进性,就得要按着先进技术的要求来管理,绝不能用旧的观念对待新事物。要人们的思想观念去适应先进技术的要求,去努力掌握它,否则先进技术就体现不了先进性,也发挥不了先进技术的作用。采用先进技术要求人员素质要高,人员素质不高,先进技术也发挥不了作用。采用先进技术要克服经验主义,只靠老经验,不接受新事物,先进的技术你就接受不了,更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研究和开发的先进技术对如何使用要提出具体要求。

2、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一定要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无所谓先进。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无论是新的或是老的都应该认为是先进的。例如:氨吸收制冷、热泵等都是老技术。但在新的条件下,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应该是先进的。

3、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要有系统的概念,求得总体优化

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不能只求得某个环节的优化,更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积。为了求得总体优化,甚

至于有时候要有得有失。例如:尿素生产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是很重要的,但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恰恰牺牲了高的二氧化碳转化率而追求高的汽提效率,以求得总体的优化。技术的搭配要得当,而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积。好比打球,几个强手凑在一起,如果搭配不好,也打不出水平。在技术上合理搭配十分重要。

4、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要具体分析自身的条件

学习别人要抓实质,不能学形式,或者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没有包医百病的药方,只有能对症下药的大夫才能治好病。学习别人的经验,研究开发先进技术是对的。但不能生搬硬套,要学本质,不能学形式。有个笑话,说有个人想当作家,他听人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时,一共喝了两万八干杯咖啡,于是他也喝了很多杯咖啡,却一篇也没写出来。他也听人说英国作家司格脱晚饭后睡觉,但清早起来写作,每天写两三万字,于是他吃完饭就睡觉,清早起来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后来又听人说一位作家白天骑马游玩,晚上写作,一个星期就写出20多万字的小说。于是他没找到马而找来一头牛骑,累了一天,晚上还是一点文思也没有。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他讽刺了学习别人没有找到本质,只抓住了非本质的现象。他不动脑筋,又不肯付辛苦,贪便宜,走捷径,所以他不能获得成功。学习别人,一定要分析自身条件,刻苦钻研,抓到本质才能学到手。还有一个例子,茅台酒在万国博览会上开始并没评上奖,在收摊时不慎一瓶酒摔在地上打碎了,酒香四溢,整个大厅全是茅台酒香,评委会补评为金奖。前几年在国内一个酒厂为做广告,模仿茅台酒,在商店门前摔酒瓶,由于酒不好再摔也没有茅台的酒香,路人都骂败家子。

研究开发也一样,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不能别人干啥我也干啥。

(二)技术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搞新课题、探索新领域上下功夫

技术人员本身就是搞技术的,当然有很多优势。如人员素质比较高,技术资料比较全,有现场实际,有进行各种研究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搞些新课题,探索新领域。没有新课题,不探索新领域就没有生气。不探索新领域就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技术人员不能只做资料员;不能只做画图匠;不能只做操

作工;不能只做技术数据的储存器。要探索新领域。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指出“一”大于“一百”。他说任何经验的重复证实,都不能带来知识的增长。而对其证伪则是科学的前进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当我们看到一百只白天鹅时,我们不能定义“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相反,当我们看到一只黑天鹅时,却可以命题“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看见了一百只白天鹅,还不如看见了一只黑天鹅对问题的认识作用大。因为就这一次,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一些,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要远远大于那个“一百”。我们在企业搞技术的同志,天天是那些温度、压力、流量,不探索新领域是不会提高自己水平的。也开阔不了视野。所以搞技术的同志,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提高自己的水平。

(三)技术人员如何搞研究和开发

1、注意整理知识研究和创造知识

知识不是守恒的,它是可以创造的。创造知识从整理知识开始,整理知识很重要,研究一门学问,或者研究一个专题,第一步工作就是了解过去研究的情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步,必须精通这一门学问或者这个题目。这个不做或做不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就不能开始,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研究情况,不知道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没解决,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而冒然下手,必然会闹出笑话。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你还死肯不休,别人已经有充分理由证明此路不通,你还死钻不止,其结果必然是浪费精力,南辕北辙。所谓整理知识,不是一般的看书看资料。而是对前人已经生产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鉴别和运用。是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是知识的继承问题。

所谓创造知识,是研究、创新、发现、发明,是探索未知的问题。所谓研究和开发,就是通过整理知识,研究修改知识、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工作,是解决我们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知识对技术人员极为重要。它是创造知识的前提。例如:门捷列夫早期的研究工作,只是对前人已经发现的各个元素进行有序的排列。可以说是整理知识,分析知识的阶段。但当他按原子量、原子价大小不同排列之后,发现元素有周期变化,原予量与元素性质成函数关系。并且有的排序断裂,表明元素有待发现。而且预言了

待发现元素的性质,从而提出了元素周期的理论,创造了前人未知的知识,这就是创造知识的阶段。门捷列夫的成就,从局部的及不完全正确的结果,得到全部的及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但清楚的总结了以往,而且正确的指导未来,所以说,整理知识与创造知识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技术人员最有条件整理知识,要留心技术资料的整理、分析,从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知识,搞好研究和开发。

2、技术人员要有思考能力

技术人员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没有思考能力就不能辨真伪,有思考能力知识才有用,有思考能力才可以不断地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造知识。

3、技术人员要有判断力

爱因斯坦讲过:“发展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4、技术人员要能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您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5、利用现有的工厂搞研究和开发

利用现有工厂搞研究和开发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工厂里有待改进的未知领域很多,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像意大利G-V公司。这个公司人很少,他们主要靠经常整理和分析技术资料和工厂的操作数据,而后提出方案与工厂合作搞研究和开发,改进和提高现有装置。利用这种方式,多年来开发成功G-V脱硫、

脱碳,而且已有一定的名气,并且还不断地在提高。如果我们善于利用现有工厂搞研究和开发,可能比G-V公司条件更好。因为我国的工厂多,特别是中、小厂更多,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6、应用研究要侧重于宏观不过分强调微观

基础研究侧重微观,而应用研究应侧重于宏观。我们搞应用研究的技术人员应侧重于宏观。往往微观搞不清的,不见得宏观解决不了问题。化工生产中的温度、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化,就是微观在宏观上的反应。微观问题虽然讲不清,但控制宏观条件,就能完成化学反应生产出产品来,这就解决了问题。搞研究绝不能神秘化。

7、注意“偶然”从“偶然中找出必然”

搞技术的同志,只要留心就容易发现偶然现象。“偶然”和“必然”是一对哲学范畴。“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偶然往往给人以机遇,从偶然现象往往可以引出重大发现,这就看你是否注意“偶然”。例如,无烟火药,就是出自“偶然”。1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把盛满和硫酸混合液的瓶子碰倒了,混合液流到试验台上,他急忙中把夫人的棉布围裙拿来擦混合液,擦完后,他把围裙放在火上烤,不料“噗”的一声,什么都没了。他很奇怪,后来回忆情况。他又做了实验,终于发明了无烟火药。当时定名为“火棉”,后来把它叫做硝化纤维素。

甲骨文的发现也纯属于偶然,光绪25年(公元19年)秋,时任国子监祭酒(皇家大学校长)的王懿荣闹肚子很严重,请中医开方抓药,其药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氏派家人到菜市口达仁堂抓药,药买回后王氏看龙骨有没有假的,就在这一刻奇迹出现了,黑黄色龙骨上有一种类似篆刻文字的痕迹。他当即意识到这是一种年代久远的古文字,他立即命家人把京城所有中药店的龙骨全部收购,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后来罗振玉通过研究使殷商历史露出了一道门缝,而王国维的研究打开了封闭3000多年的殷商王朝的大门,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的开山鼻祖”。所以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世界上很多发明出自于“偶然”。而善于捕捉这些“偶然”现象,并使之成为“必然”,则是发明家比常人聪明的地方。所以,技术人员要多注意“偶然”现象,抓住“偶然”研究“偶然”,这是研究开发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8、随处留心皆学问

平时做工作或搞开发,随时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随时注意报刊杂志报导的情况,下现场注意收集一些现象和数据。这些对增加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选择研究课题,搞研究开发是有用的。有的可能就是开发题目;有的对解决技术问题有启发;有的当时用不上,以后可能用得上;有的可能是直接使用;有的可能在间接问题上受启发。

举两个例子:我生在农村,于1952年小学毕业,到县城去考中学。那时农村很落后,也很困难,没有广播,也没有报纸,时事新闻知道的也很少。每年初中招考是7月10日,7月8日就得赶到城里,从乡下进城感到什么都新鲜,在街上走走看看,街上有一个黑板报,上面写着:“成渝铁路7月1日正式通车”。我记住了,正好7月10日考时事政治时,有一道填空题。成渝铁路于x月x日正式通车。我答对了,这纯粹是从路边捡来的题。这道题是5分,5分之差可以超过好多人。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至今未忘。还有一个例子:“囍”字的来历,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青年时进京赶考,途经一地。恰逢一员外用对联为独生女招婿。在一个走马灯上上联写的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对出下联者便招之为婿。王安石由于急着赶考赴考场,只是记下了这个上联,没来的及细想就走了。到了考场,主考官出的题,有一道让考生对答。考官指着厅前的一面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让考生对答。王安石心里一亮,便脱口而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一下子惊呆了四座,考官见王安石文思敏捷,对答如流,十分满意,王安石一举中了状元。回家途中,又经过那个悬灯招婿的地方,围观的人还是没有人能对的出。王安石挥笔写到:“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员外见了赞不绝口,即将王安石招之为婿,王安石中了状元又娶了媳妇,喜上加喜,挥笔写了一个斗大的“囍”字帖在门上,并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遇上大登科”。从此,“囍”字便流传下来。

这个故事的真伪不一定去考证,但他却给人以启发,随处留心皆学问。

(四)什么算开发成果

对于什么算开发成果,应该有个明确的概念。不然做出了成果还没意识到,这对做出成果的本人是一个损失;如果领导上概念不明确,有的搞出了成果,也可能被埋没;如果领导概念明确,也可以促进人们开发更多的成果。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现在的人看古人的发明可能会认为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我认为当时的发明者确实了不起;自己看别人的发明成果也可能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的。但自己就不一定能够做得到。模仿容易创造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不服气哥伦布发现新,说谁那样做都能发现,哥伦布为了反驳这些人的论调,在他们面前出了一个题。问他们谁能把鸡蛋立起来,结果这些人谁也没有把鸡蛋立起来。哥伦布这时把鸡蛋的一头打破,很容易的把鸡蛋立了起来。这些人又说,要这样谁都会。哥伦布说模仿容易创造难。现在同志之间要尊重别人的创造成果,尊重别人不仅能鼓励别人出成果,而且也能促进自己出成果。我认为以下几点均应看作是开发成果。

1、综合旧有技术,只要有效益,就是开发成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人们意识到完全“替代性技术”、“原发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困难。而综合旧有的技术,创造新产品是一条发展工业的新路。日本人看准了这一点,提出了“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并使之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思路。近年来,他们抓住这一条,搞成了许多新产品。在技术上取得了优势,在经济上获得了繁荣。他们在技术开发上也一样。大家熟悉的ACEC尿素新工艺,就是综合了二氧化碳汽提法和全循环法的技术而搞成的。谁都承认这是一项技术开发成果。

有人认为,只有自己开发新技术才算有水平,综合旧有技术不算水平。其实不然,有水平的人才能综合旧有的技术。没水平的人搞不了综合。湖南长沙有个岳麓书院,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唯楚有才”,下联是“于斯为盛’’。大意是说,湖南这个地方是有人才的,所以这个地方比较兴旺。这个书院确实出了很多名人。远的且不说,近代曾国潘、左宗棠等都曾在此就读。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因此后来好多

名人来此观光。题词作画。但没有水平的人,不敢在此舞文弄墨。上边讲述的书院正门这幅对联非常醒目。有人对这幅对联进行了综合。成为“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上联,下联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综合后的这幅对联,有情有景,有山有水,有人才,有香花。非常和谐,很有逻辑。但这两联都不是作者的独创。上联是正门上已有的两联合成一联,下联这两句是出自屈原的《离骚》“沅生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不敢言”,也不是作者的独创。但这幅对联的组合却体现了“综合就是创造”。没水平的人是综合不了的。此作者是谁呢?他就是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老先生。希望大家注意到,综合旧有技术,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这也是一个人水平的体现。

2、技术成功的移植,也应该算是成果

别的行业技术移植到化工行业获得了成功,提高了经济效益,就是开发成果。化工行业的技术移植到别的行业,获得了成功,提高了效益,也是开发成果。有机的移植到无机;无机的移植到有机;只要能解决问题,有效益就是开发成果。在这方面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军工技术移植到民用。军工技术“过去’’是绝密的,现在进入市场,好多技术转为民用,有些技术相当有水平,这方面很值得注意。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明确提出“俄罗斯经济的民用部门,只有从军工部门吸收技术,才能在进口货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3、老技术用在新场合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效益就是开发成果

我国引进的大氮肥装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四套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家都认为改的好。其实没有一点新技术,用回转式换热器、预热燃烧空气。回转式换热器,早在1925年就有了,现在用在一段转化炉回收烟道气余热预热燃烧空气很有效。热泵技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了,用来改造脱碳也很成功。还可以举出好多例子,说明老技术用在新场合获得成功,就应该算开发成果。

4、利用化学工程概念,改造老设备的结构和流程获得成功,就是开发成果

比如规整填料、垂直筛板、集结式气——液分离器等,提高了装置的效率,这就是很好的开发成果。

5、对已有流程的局部改动获得成功,提高了效率也是开发成果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日本东洋工程和三井东压的尿素工艺。有A法、B法、C法、改良C法一直到D法,只是流程的局部改进。每改进一次,他们都作为新技术卖好多钱。

6、建立数学模型开发计算机软件来校核老流程,提高了效益也是开发成果

在现有工艺中对反应和循环物料进行优化。找出瓶颈部位,采取措施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或降低能耗,这就是开发成果。老流程都是几十年前设计的,都是按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做的设计,计算机的出现,新模型的建立,新软件的开发,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帮了大忙。所以用新的软件校核老流程,发现哪个部位有问题,就针对性的解决,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就是很好的开发成果。

7、同一技术成果的放大或缩小,提高了效益也应算开发成果

同一项技术的放大或缩小这实际上是同行业的移植。如大、中氮肥的技术推广到小氮肥,或者小氮肥的技术推广到大、中氮肥等。都应该算是成果。

8、小技术用在大场合,只要有效益,就应该算做研究成果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个故事。《庄子》里有个故事,叫《不龟手药》,讲的是一家人,有一个祖传秘方。做成的药膏擦在手上和脚上,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手脚都不裂。全家人靠这种药膏,无冬历夏地洗棉絮而手不裂,而家境仍然很贫穷。后来,来了一个外乡人,要用一百两黄金买这个秘方。全家人经过商量,认为卖了以后得到黄金今后就不再受穷了。于是就卖给了外乡人。这个外乡人买到以后,不是用来洗棉絮,而是献给了吴国的国君。当时正是吴越交战,吴国的士兵擦上这种药膏手脚不裂,而越国的士兵没有这种药膏,手脚都裂。结果吴国大胜。吴国的国君对这位外乡人割地封侯。这个故事说明同一技术,

用在不同场合,效果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很有哲理。小技术用在大场合,也应该算开发成果。

9、别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应该看作开发成果

别人的科研成果经你手转化生产力就是工程开发。工程开发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它也应该算开发成果。

10、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成功也应该是开发成果

把开发的新设备用在工艺上获得成功,提高了效益,也是开发成果。把新材料使用成功,降低设备造价,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是开发成果。

11、突破别人的专利技术是开发成果,利用别人过时的专利,改造了流程提高了效率也是开发成果。

突破了别人的专利算开发成果,这点容易理解,不必讲。利用别人过时的专利为什么也算开发成果呢?我讲个例子,日本的东洋工程和三井东压,对尿素工艺流程改造,作了很多工作。前面讲过,从A法、B法、C法、改良C法一直到D法,但始终没有突破全循环法的框框。直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法专利技术一过期。他们立即拿过来,用来开发成功ACES法尿素工艺新流程。这也是一项很好的成果。

12、改变操作方法缩短开停车时间也算开发成果

大型化工装置,开停车时间长,浪费是惊人的,如果能够采取措施缩短开停车时间,给工厂带来效益是很可观的,所以也应该算开发成果。

13、工艺上不好解决的问题,如果从设备上解决了,或者设备上不好解决的问题如果从工艺上解决了也是开发成果。

14、技术的更合理组合,获得了效益就是开发成果

已有技术的排列组合,只要排列组合的比过去更合理,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效益,方便了操作或者节省了投资就是开发成果。大家熟知,同样的元素,特别是有机物的官能团排列组合的不同,可以造成化合物质的不同。同样的操作单元,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会带来质的差别。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可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书法家性格很怪。别人很难得到他的字。有一次他外出回家,见有人在他的门旁小便,他很生气。回家他便写了一个纸条“不可随处小便”贴在门旁。第二天这张纸条不见了,他以为是风吹走了,于是他又写一张贴在原处,过了一天又不见了。这位书法家很纳闷,就是字写得再好,也不会把“不可随处小便”的字挂在客厅里。有一天,这位书法家到一个书画店里看到,有人把这几个字重新组合成“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在裱制。

还有一个例子,周逝世后,很想当,于是让他的手下人贴大标语,原意想写“强烈要求当”。由于他们的慌乱,把次序搞乱了,贴成强烈要求当。这一颠倒充分暴露出的狼子野心。同样几个字,由于排列组合不同带来质的不同。技术问题也一样,由于排列组合不同也会带来质的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