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痰饮致悸论

中医痰饮致悸论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12卷第l1期・总第187期 2 0 l 4年6月・上半月刊 ◎ 煎煮、服法、药后调护都特别重视,在中医护理方面都 有很大的启示,开创了辨证施护之先河,为经方效验因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三物白散“不利,进热粥 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十枣汤“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养”;理中丸“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 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大青龙汤:“汗出多者,温 粉扑之”。五苓散“多饮暖水”,乌梅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又提出了炙法和润导法。 总之,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药物的 素之一。今之治病,若不重视这一点,效果就不理想, 振兴中医,改革剂型,还必须注重中药煎服和调护,始 能奏功。其中机理,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抛 砖引玉,敬请同道指正。 (本文编辑:苏玲本文校对:杨杰收稿日期:2014-0l-'22) 中医痰饮致悸论 李 帅 李运伦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心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痰饮致悸(痰饮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对痰饮致悸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进 行了研究和阐述,形成了痰饮致悸“病机一治法方药”的系统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痰饮致悸具有 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悸;痰饮致悸;病机;方药 doi:10.3969/j.issrr 1672—2779.2014.11.007 文章编号:1672_2779(2O14)一11—0013—02 心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痰饮是导致心悸的一个重 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 安,故为悸也[3]。”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 要因素,I临床上痰饮致悸的患者并不少见。许多心悸患 者可以见到痰饮的病理过程,痰饮也往往可以加重心悸 患者的病情。关于痰饮致悸的论述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 作中,本文通过对痰饮致悸病机及治疗方药的论述追溯, 形成痰饮致悸的“病机一治法方药”体系,对于指导临 床上治疗痰饮扰心型心悸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关文献源流探析 “况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悸,治属饮家 ]。” 明确指出痰饮致病,患者最易出现惊悸的症状。 1.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痰饮致悸理论的成熟完善时 期。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根据病人的体质对心悸的 病因进行辨证,提出了“惊悸多属血虚与痰,瘦人多是 血虚,肥人多是痰饮口],’的观点,为后世医家对心悸的 辨证又提供了一条新的依据。李用粹《证治汇补・惊悸 怔忡》谓:“有痰饮水气乘心者,……其脉偏弦[6]。”在 秉承朱丹溪对痰饮致悸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痰饮 水气乘心患者的脉象应该是偏弦的特点。张锡纯在《医 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中提到“有其惊悸,恒发 于夜间,每当交睫于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 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 1.1先秦两汉时期有关痰饮致巨的论述,张仲景在《伤 寒杂病论》中首创其说,书中对痰饮致悸作了较为系统地 论述。在《伤寒论》第356条中记载:“伤寒,厥而心下悸 者,……,当服茯苓甘草汤”。论述了由于胃阳不足,不能 输化水液,水停于心下,阳气被遏,水气上逆于心则致心 悸,并伴有四肢逆冷等症[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中指出:“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食少使脾气化生不足,饮多又使脾气耗伤太过,以致脾气 转化水饮不利,水饮停聚心下,重者可形成水气,扰乱心 神而惊悸,轻者可影响气机,妨碍呼吸而短气。 故作惊悸一也[7 ’。阐述了在夜间入睡之时突发惊悸多是 由于痰饮所致。心脏属火,在入睡之时,心阳内敛,痰 饮之邪趁势扰乱心神,而发生惊悸。 1.4近现代时期今时之人,多嗜食肥甘,少于劳作, 易致脾虚湿滞,湿聚痰生,痰浊痹阻胸阳而发心悸。黄 1.2魏晋南北朝至宋金元时期 在这一时期,痰饮致悸 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医家提出了“心火恶水” 的理论,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指出 “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 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 ]。心虚而 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 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不仅提出惊悸 文东认为心悸的发生,脉络瘀阻是导致心动悸、脉结或 代的关键,可由心气虚弱、阴血亏虚、痰浊扰心、瘀血 阻滞等因素所致,认为痰饮之邪在心悸的发生发展中占 据着重要的位置。著名老中医蒲辅周也认为心律失常为 病本为心虚,而且还提出了惊与悸的区别,即在惊者为 痰,在悸者为饮。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悸》中云: “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其恶 *通讯作者 痰饮所致,习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此病,收到良效L8]。 2病因病机与治疗综述 2.1病因病机心悸之病,病属本虚标实,病位虽然在 心,但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基 础认为,痰饮致悸的形成与脏腑的阴阳失调、气血津液 ◎ 第12 0 12 4卷年6第11月・期・上半月刊总第187期 的运行输布障碍有关,故七情内伤、外感实邪、饮食失 宜、脏腑虚衰以及失治误治等原因引起的阴阳失调、气 血津液输布障碍,均可导致痰饮扰心型心悸的发生。本 文根据脏腑阴阳的失调与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障碍,将 痰饮致悸的病因病机分为以下三类: 2.1.1心肺气虚气化不利 《素问・经脉别论》中 云:“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有所惊恐,喘 出于肺,淫气伤心。”肺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足,气化 不利,水液代谢运行失常,失于布散,停而为痰为饮, 或阻于胸中,心阳不得布散,形成痰饮扰心型心悸,可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加重,咳逆,舌苔白脉 虚而结。 2.1.2脾胃阳虚水湿内停 《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联通上下,主 受纳腐熟、运化水谷,气血津液化生之源,胃为水谷 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 张景岳明确地指出: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 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流 而为痰。此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谓也。《针灸甲 乙经》中云: “脾病则上母不宁”,脾属土,心属火, 火生土,心为脾之母。若脾胃阳虚,运化失职,制水 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聚湿成痰,痰饮循经络 上扰心神就会导致惊悸不安。可症见心慌心悸,乏力, 胸闷不舒,夜寐不安,脘闷纳呆,痰多,四肢困重, 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 2.1.3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肾主水,藏精,为水火之 宅,内寄元阴元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正常生理情况下, 心肾二者阴阳互济,君臣才能相安。肾阳亏虚,不能温 煦心阳,心阳不足,血脉失于温煦,运行不利,心失所 养,同时肾阳亏虚,制水无权,水气上泛,水饮凌心, 形成痰饮扰心型心悸。《伤寒论》第82条云:“太阳病发 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咽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外感伤寒,汗出不得法, 损伤肾阳,致水饮上逆凌心形成痰饮扰心型心悸。 在痰饮致悸的形成过程中,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当属 脾肾。脾肾阳虚,可以导致心阳不振,心失温煦,心神 不能自安,产生心悸;同时脾肾阳虚还可导致阳虚不能 运化水液,痰饮之邪上泛扰心,亦可形成心悸嘲。“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痰饮致悸的形成虽与各个脏腑的功能 失调有密切的关系,但只有在心脏亏虚时,痰饮才能趁 势侵犯心神而导致心悸。 2.2治疗综述痰饮致悸的治疗大法,在《黄帝内经》 和《金匮要略》中已经有了明确记载,《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中云“风能胜湿”,论述了在治疗痰湿为患时,多 选用具有升发之性的风药,升发阳气,助阳化湿;《金匮 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后世医家所遵 循。痰饮为阴邪,邪微可阻遏阳气,邪重则损伤阳气, “得温则行,得寒则聚”,用以温药,阳气得充,则阴邪 自散,水饮得化,血脉自如,诸症得平。温药有辛温、 甘温、苦温之分,辛温可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 甘温能补益脾肾之阳,达到温阳化饮,苦温能燥脾土、 助阳化湿,三类温热药都可以治疗痰饮病[1。。。本文认为 应根据脏腑病位与阴阳气血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其 不同的发病机制遣方用药。 2.2.1补益心肺利湿活血此法适用于心肺气虚、气 化不利、聚湿成痰成饮扰乱心神之证,临床上多用补肺 汤或人参蛤蚧散化裁治疗。方中可选用人参、黄芪为君 药,以健脾益肺,壮宗气之源,宗气盛则心脉通利;蛤 蚧,《本草备要》中云:“补肺润肾,益精助阳”,合用当 归、熟地黄、五味子共益精血,并补而不滞,以养心肺 之气,为臣药;葱白、桑白皮通阳利水、泻肺行气,配 以调肺气、宽胸膈之檀香,“血不利则为水”,再配以活 血消瘀之桃仁、三七,标本兼治,共为佐药。 2.2.2温脾化饮宁心安神此法适用于脾胃阳虚、温 化无力、饮停心下、痰饮致悸之证。多为素体脾胃阳虚, 脾脏无力运化体内津液,凝聚成痰成饮,扰乱心神,治 宜温脾化饮、宁心安神,方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 方中茯苓养心健脾、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又可平 冲降逆,两药相合,通阳化气,使痰饮之邪下行,而平 心中怔忡之证;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二者从 中焦论治,以培土制水。四药合用,辛甘化阳,以化痰 湿,正合“温药和之”之旨。 2.2.3温肾助阳利水宁心此法适用于肾阳亏虚,元 阳无法温煦心阳,心肾阳虚不能制水,水饮上逆凌心之 证。治宜温肾助阳、利水宁心,方选真武汤加减。方中 炮附子温助肾阳,则水有所主,水饮得去;白术苦温燥 湿,培土制水;茯苓淡渗利湿,可以佐助白术健脾利湿; 生姜辛温宣散胜湿,助炮附子升阳;芍药活血利湿,也 可佐制附、姜的燥烈之性。 3小结 中医治疗痰饮扰心型心悸,组方用药灵活、细致, 不仅考虑主证,还结合兼症、变证,辨证论治。本文归 纳痰饮致悸的基本治疗方法为温阳化饮,在选用药物上 多选用补阳益气宁心类药物,再如活血行气之药,也是 治疗痰饮扰心型心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文献 的整理,厘清了痰饮扰心型心悸的历史发展脉络,痰饮 致悸的病机、治法方药规律,对临床治疗痰饮扰心型心 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宁,陈红锦.《伤寒论》J 悸证治浅析[J].中医药研究,2000,16(1):}4. [2]朱丹溪.丹溪心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6. [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北京:学院出版社,20O9:42.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h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7. [5]林佩琴.类证治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5 ̄226. [6]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5-286.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8. [8]张问渠.著名老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EJ].中医药研究,1987,(3):24-25. [9]赵惠君,王和平.浅议心悸从痰饮论治[J].黑龙江中医药,1990,(5):12-14,43. Elo]范铁兵.解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N].中国中医药报.2011—03-04,4.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4--0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