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本期6月16日的企业文化培训邀请了著名学者卫方正老师进行国学知识讲座,他从概念、范畴、意义及方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刷新了大家对国学的认知,为初学者开启一扇了解国学的大门。
近几年来,“国学”一词越来越热。然而,国学究竟是什么?卫老师认为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觉悟、精神和素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说文解字》中,“国”训为“邦”,与我们现在的意义基本相同。而“学”则训为“学,觉悟也”,因此,“国学”就是“中国人的觉悟之学”!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从未断绝自己文明传统的文明古国。那么,是什么维系着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脉并使它在一次次的王朝更迭、江山易手、天灾瘟疫,甚至异族入主、服色变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呢?不是军队,也不是武器。威震六合的秦国、横扫天下的元朝,其军事力量都不可谓不强大,然而都很快灭亡。为什么呢?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得一语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仁义”,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国学,就是一种“觉悟”,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秉承不堕、坚持不懈的一种气节、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这些,就是国学的精髓。在历史上,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载体来体现、存在、流传的。这些文化载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书籍,我们称之为“国学经典”、“国学丛书”。另一种是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文化人,我们称之为“国学学者”。按照书籍观点、内容的不同,国学书籍可基本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我个人比较认同卫老师的观点,国学首先是一种素质,一种精神气质和日常品行上的濡染与提高。让孩子们学习国学,最重要的目的绝对不是背诵,而是蒙以养正,笃其品行。假如有两个孩子,一个能熟背经典,却刁蛮顽劣,另一个虽从未学习经典,却礼貌真诚,你更喜欢哪一个?是第二个吧?我也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门之学,首重品行。我们平时说的:“这孩子真有教养。”显然和这个孩子能识多少字、背多少书是两码事。
卫老师推广国学,走的是讲授经典,启发引导的路子。比如在讲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经典时,就将其与实际相结合,对大家提出“不要说脏话,不要骂人,不要随地吐痰,上公交车不要挤,出门要衣服整洁”等希望,将圣贤教导、文明精神溶解到很日常琐碎的生活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