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

来源:爱go旅游网


语 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憺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以憺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薨,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B.薨,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称“薨”,太妃死亡也可称“薨”。 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 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

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

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

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 (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襄水:也叫襄河,在湖北襄阳西北。

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喻找不到出路。“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 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 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浓烈。

C.第二联中作者“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D.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点明了乡思,感情一泄无余了。“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6.本诗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

峡中览物 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此诗是作者大历元年在夔州时作。三辅:作者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 长安附近。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追忆华州时期的生活,“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 B.诗人看到巫峡便联想起华山,见到蜀江便联想起黄河,可见其思乡心切。 C.颈联上句照应蜀江,下句照应巫峡,章法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律诗特点。 D.本诗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过去的华州与今日的夔州既有联系,也有对比。 8.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 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出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的句子是 “ , ”。

(2)杜甫的《登岳阳楼》“ , ”两句使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为狭窄。

(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 ”一句表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其中( )。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 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情致。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失衡乃至不惜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情感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 。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 韵味 悠然自得 阻滞 B.挥洒自如 韵味 安然自若 阻隔 C.行云流水 意蕴 安然自若 阻滞 D.挥洒自如 意蕴 悠然自得 阻隔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 项是(3分)

A.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B.力度轻重的控制,节奏缓急的安排与字体大小的变换等,毫无做作之态。 C.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安排节奏的缓急等,毫无做作之态。 D.在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层出不穷的分支地域特色突出,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或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 眼前一亮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不胜枚举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昭示了刺绣艺术魅力的巧夺天工

B.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的巧夺天工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新型肺炎疫情的笼罩下,城市变得冷清,人与人有了距离。有很多人,不能回乡;有很多人,无法跟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人、朋友见面;有很多人,奋战在一线,经历悲欢离合。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变成怎样,但无论如何,都要记得今天心里揣着爱的人的感觉。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给你爱的人写一封信吧,他可以是更好的自己,也可以是你的亲人,你的挚友,还可以是你所记挂的一线战士,你所热爱的祖国。鼓起勇气,汇集爱意,我们终将迎来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明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及详解

1.【答案】A(划线句的翻译是:天监初年,赐给萧伟宅第,萧伟又加以挖掘建筑、增种美好的树木,珍奇的花果,极尽雕饰华丽,经常和宾客在里面游乐,命令从事中郎萧子范为这写题记。梁世藩王住宅的豪华,没有超过萧伟的宅第。“嘉树”“珍果”共同作“增植”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两项;“为之”与“记”是状中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两项。故选A。)

2.【答案】D(本题中,D项,“以儒家思想为主”错误,玄学是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故选D。)

3.【答案】D(本题中,D项,“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说法错误。从文中“历访闾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的信息来看,是说萧伟遍访得知,派人帮助办理丧事,而不是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故选D。)

4.(10分)【答案】(1)不久听说他们已进入沔水,高祖欣喜地对佐吏说:“我没有后顾之忧了。”

(2)每当大寒积雪,就派人运送木柴粮食供应,遇贫乏断炊的就发给他们。 【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俄,不久;欣然,欣喜地。(2)载,运送;赋给,发给。

【参考译文】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自幼清和机敏爱好学习,出仕为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担任雍州刺史,担心天下将动乱,请求迎接萧伟和始兴王萧憺前来襄阳。不久听说他们已进入沔水,高祖欣喜地对佐吏说:“我没有后顾之忧了。”起义军队发动,南康王秉承制命,委任(萧憺)为冠军将军,留守代理雍州州府事务。起义军队出发后,州内的储备和兵士都空虚枯弱。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都占据郡城不接受命令,发兵将要袭击雍州,萧伟派遣兵士在始平郡等待裴师仁等人,拦腰截击大败他们,州境内因此安定。天监元年,封萧伟为建安郡王,享二千食邑,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病重,萧伟和临川王萧宏侍候疾病,都衣不解带等到太妃逝世,哀伤消疫超过礼仪,水米多日不进口,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萧伟虽然奉行诏令,而消瘦得差不多承受不了丧事。十七年,高祖因建安土地贫瘠,改封萧伟为南平郡王,封邑户数照旧。五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诏令以礼服冠冕入殓,赐给棺材。萧伟年轻时爱好学习,笃实诚恳,通达宽容,接近贤才重用士人,经常好像做得不够似的。因此四方交游之士,当时著名人物,无不到他府中。天监初年,赐给萧伟宅第,萧伟又加以挖掘建筑、增种美好的树木,珍奇的花果,极尽雕饰华丽,经常和宾客在里面游乐,命令从事中郎萧子范为这写题记。梁世藩王住宅的豪华,没有超过萧伟的宅第。然而他性格多行恩惠,格外同情穷因贫乏的人。时常派遣心腹左右,遍访乡里人士,如有贫困者遇红白喜事不能维持生活的,就派人赈济抚恤他们。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前往吊唁,王曼颖的妻子儿子对着江革号哭倾诉。江革说:“建安王应当知道了这事,必定会为你们料理。”话没说完而萧伟的使者已经到来,帮助他们办理,丧事得以周全置办。每当大寒积雪,就派人运送木柴粮食供应,遇贫乏断炊的就发给他们。晚年信仰佛教义理,格外精通玄学,撰写《二旨义》,特别清新通达。又撰写《性情》《几神》等阐释其中的义理,僧

宠及周舍、殷钧、陆锤都有解说精到的名声,而不能难倒萧伟。

5.D

6.用典,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烘托(以景结情)“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答出两种为6分)

7.A 8.【参考答案】不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这两句中的“风土恶”与颈联中的“舟中得病”有内在的照应,第八句表达出强烈的回归家乡、回到京城的意愿,从而抒发思乡心切之情。不仅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同时符合律诗的章法结构。“庸率”意为直白浅陋,此诗七八句直抒胸臆,并非庸率,借此断定这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过于武断。(共6分,每层意思2分,考生能依据诗意从其他角度分析,亦可酌情得分。)

或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作者在抒发归乡心切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眼下所居之地的不满,“风土恶”明显表达出作者的不满甚至厌恶,而离开此地便要“高歌”,不符合杜甫温柔敦厚的性格。“庸率”意为直白浅陋,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在情理之中,但直白地表达对本地风土的不满,有失含蓄。评论者据此推断此诗不是杜甫原作,是有一定依据的。(共6分,每层意思2分,考生能依据诗意从其他角度分析,亦可酌情得分。)

9.(5分)【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3)惟有幽人自来去(每空1分)

10.【答案】A(行云流水,意思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根据语境应该是说苏轼的书法写得自然不受约束,用“行云流水”。韵味,含蓄的意味、情趣风味;意蕴,含义。根据语境并非说书法或文章的“含义”,而是情趣风味,应该填“韵味”。安然自若,意思就是很镇静--像平常一样,一般用来形容一种良好的心态,常用在遇乱不惊的状态下;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根据后语境“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与其照应的自然是“悠然自得”。阻隔,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阻滞,阻碍滞留。根据前语境“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最后一空与“顺畅”相照,选择“阻滞”更好。故选A。)

11.【答案】A(根据语序规律,排除B项,先说“力度”不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根据语法规则排除D项,残缺与介词“在”搭配的中心词“方面”。根据结构特点排除C项, “力度轻重”是主谓结构,不能与并列部分的“安排节奏”照应,“安排节奏”是动宾结构,可见C项结构混乱。故选A。)

12.【答案】D(根据上文“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可知首先或直接、主要依靠“内容”,排除A项。根据后语境的标点“;”,可知并列的句子排序规则应该大体一致,再看后语境“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章法”是放在最后的,据此排除B、C两项。故选D。)

13.C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绣娘追求不断完善的工匠精神,对

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精益求精”最为恰当。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问世作品令人新奇,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耳目一新”最为恰当。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各绣种的不同地域特色艺术性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美不胜收”最为恰当。

本题应依次填入“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与C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14.D 原句的两外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介词“给”与动词“感受”搭配不当。

15.B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中国的刺绣画传承至今首先要以史为鉴进行“传承”,再以“传承”为依托进行“创新”,故排除C、D项。

A、B项的区别在于发展和循古的顺序,而刺绣画的技艺能传承至今,与其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但也不能一味守旧,所以要在“循古”中有“发展”,与B项相符。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16.(4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