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精诚 继承发扬中医药 国医⼤师 晁恩祥
我很崇敬“⼤医精诚”,“精”乃“学术精深,辨治精准,诊疗精湛”,亦即“医精为业”;“诚”则是“诚⼼、诚信、诚意”,即“对⼯作要有诚⼼,对中医学术要有诚信,对患者要有诚意”。同时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还应做到“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细观察,善思悟,写⽂章”。
中医药继承发扬的认识及思考
中医继承⼯作仍需重视
中医历代总结的认病、诊病、辨证、论治、理法、⽅药……来之不易,也要不断选择。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鲜明,要重视⼈体、⾃然、四时、正⽓与邪⽓等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四诊⼋纲、理法⽅药的运⽤。同时要不断创新中医的现代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取决于历代医家反复临床实践的总结以及思悟研究,并有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和对其借鉴。
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
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历代名家名医收集的精华,⾏之有效的理法⽅药。临床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天赋的天地,临床主动和被动为我们寻得启⽰成功的机会,是探寻科研创新、新药研发、寻找闪光点的宝地。博采众长是历代医家的美德。⼈之长处,择优⽽选,不耻下问,均是提⾼⾏医之术的⽅法。
细观察、善思悟、写⽂章
细观察乃是认真观察患者的四诊病情、诊疗过程、⽤药以及症状学的演变,探讨疾病规律,发现疾病的个性、共性特点。善思悟则是在临床诊疗中进⾏的思悟积累,认识疾病、探讨诊疗的过程,从⽽提⾼临床疗效。写⽂章可以归纳⾃⼰的新发现、对某疾病认识上的新观点,交流诊疗疾病的经验,提⾼学术⽔平、拓展⾃⼰的认识。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两法
中西医并重符合中国现状,也符合多年“团结新⽼中西各部分医药卫⽣⼯作⼈员”的政策。中西医两法、中西医互补,应⽤于临床⼤有好处。
中西医应互补与借鉴。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可互补发挥作⽤。中医可借鉴西医的诊断以及西医的检查及检验⼿段。
临床⼯作的⼏点思考
注意仔细观察患者脉症等临床表现。在风哮、风咳的研究中,我们经过临床反复观察,⽽后探取闪光点,进⾏了研究及⽂献考证,通过中西医链接,借鉴西医的诊断和⽅法,从⽽提出了再研发的想法。
有关学术见解
哮病:对于哮病,历代医家强调“以痰为中⼼”的认识。哮病常因外邪诱发,痰确实有临床意义,但哮病⽆痰者亦有之,表现为以风邪为主,症见突发突⽌,⽆痰或少痰,⿐咽痒感,哮喘发作。除了寒哮、热哮、虚哮,还有风哮,过去也有糖哮、盐哮、醋哮等名称。
风咳:是⼀种阵咳、突发、呈刺激性咳嗽,冷空⽓、异味刺激等引发咽痒、咳嗽。应⽤从风论治的⽅法,将“风咳”与西医咳嗽变异型哮喘链接,可以改善⽓道⾼反应性。
肺痿与肺间质病变:我们在临床中将“肺痿”与肺间质病变相链接。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对照,病案中的双重诊断是中医学发展中的⼀种趋势。中西医病名对照,有利于从病与证、阶段与整体认识中医的病症内容。
关于中医理法与临床⽤药
中医理法指导临床:四诊(望闻问切)、⼋纲(阴阳表⾥虚实寒热)在中医临床诊断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有是证⽤是法”“依证⽴法”,治则指导治法,治法指导⽅药。
注意临床⽤药组⽅的合理性:“随证治之”“依法治之”“⽅不对证⾮⽅也”。药不在多,⽽在于精;⽅不可乱,⽽要有针对性,证治⽤药合理。
对中医要有信⼼,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坚持中医的四诊⼋纲、辨证论治,不能丢掉中医理论指导,也不能放弃中医历代创造的可以保留的病名。要找好切⼊点,运⽤中医的理法⽅药,从⽽找到治疗常见病、甚⾄是疑难病的⽅法,并取得临床效果,发挥中医药的特⾊和优势。风咳、风哮理论及其临床应⽤ 中⽇友好医院 张洪春
临床中,⽀⽓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就诊率达35%,应⽤传统理论诊治部分⽀⽓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等病症,疗效⽋满意。
在临床上,病⼈表现为⼲咳,常呈突然发作,为阵咳、顿咳、甚⾄呛咳;病⼈表现为哮喘突然发作,痰鸣⽓喘,发作前多有⿐痒、喷嚏等先兆症状,这是风哮的临床表现。为此,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风哮理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筛选,制定“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咳平喘”治疗⽅法与⽅剂,临床疗效显著提⾼。
关于风咳、风哮的理论,晁恩祥教授认为它属于中医哮病或咳嗽的⼀个证候。提出“风邪犯肺、肺⽓失宣、⽓道挛急”为其主要病机,提出了“以风论治”。
风咳病⼈以咳嗽为主症,表现为⼲咳⽆痰、少痰或者咽痒。病⼈症状明显特点就是⼲咳、咳嗽、咽痒、痒即咳嗽,或者是表现为呛咳。同时,病⼈有⽓急的表现,往往会因外界冷空⽓、特殊⽓味的变化诱发⽽加重。另外,这类病⼈就是晚上重,早晨轻,⽩天轻,反复发作,⾆苔薄⽩,脉弦。采⽤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咳为治法,选⽤苏黄⽌咳汤,⼜发展为苏黄⽌咳胶囊。
风哮病⼈往往是时发时⽌,发作时喉中有痰鸣,有声,反复发作;缓解时⼜和正常⼈⼀样;另外发作前有⿐痒、咽痒、打喷嚏等。采⽤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平喘为治法,选⽤祛风解痉平喘汤,后来改名为黄龙舒喘颗粒,主要是炙⿇黄、地龙等,与上个⽅⼦区别是增加了⽩果和⽯菖蒲,⽤于平喘作⽤。
风咳、风哮理论,反映了风的致病特点,丰富了哮喘病以痰为中⼼和外感咳嗽以寒、热、燥为辨证要点的内容。另外,将风咳、风哮与现代医学的⽓道⾼反应性的相关疾病相链接。
早在1988年,在晁恩祥教授的指导下,根据“风哮”的理论,采⽤“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平喘”的治疗⽅法,对黄龙舒喘颗粒从动物实验和临床两个⽅⾯进⾏研究。
研究分为两组,实验组是黄龙舒喘颗粒组,对照组是⼩青龙颗粒组。观察指标,选择病⼈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及其他的指标。结果表明,⽆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起效的时间、平喘的作⽤以及改善肺部的鸣⾳等⽅⾯,黄龙舒喘颗粒都⽐⼩青龙汤有明显的优势;对肺功能的改善,以及降低升⾼的外周⾎嗜酸性细胞等,都有明显的疗效。
风咳、风哮理论,在临床上已被⼴泛认可,如王永炎院⼠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就把风咳、风哮列⼊相关病症中。2008年,被《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以及《中医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三版)等⾏业标准所采纳。咳嗽的中医辨治 ⼴东省中医院 林琳
2005年,中国制定第⼀个咳嗽诊疗指南。咳嗽诊疗指南的颁布,有助于医⽣克服习惯性思维,即认为咳嗽就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从⽽开拓咳嗽诊治的思路。
古籍中就有“⼗咳”的论述。为此,晁恩详教授在“⼗咳”的基础上,进⾏临床研究发展,提出风咳⾟平主治,⽤⾟平⽅法治疗咳嗽。
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咳嗽的⽅法很多,关键就是要辨证论治,才能正确选⽅、⽤药。中医治疗咳嗽,总的原则分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咳嗽,指感受外来病邪所致的咳嗽,即外感风、寒、暑、湿、燥、⽕六淫之邪致咳;内伤咳嗽即内⽣五邪、痰饮、瘀⾎致咳,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致的咳嗽。
咳嗽⼀般预后良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
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
寒咳,通常指风寒犯肺证,⽤⿇桂系列,寒咳要注意有没有夹风的情况,假如风寒咳嗽就⽤⼩
青龙。外寒加内寒,那就⽤⿇黄附⼦。风咳,如单纯的风咳,⽤晁恩祥教授的苏黄汤;风加热的话,⽤苏黄汤加黄芩、桑⽩⽪等;风加寒,要⽤射⼲⿇黄加⼩青龙等。
实际上,痰引发的咳嗽,⽤五苓散、知母汤来治疗。除了中药治疗外,可以⽤针刺、⽕罐等外治⼿法,治疗痰咳很好。
中医辨治哮喘 青岛海慈医疗集团 周兆⼭
哮喘急性发作期辨证思路
辨寒热:辨寒热的有⽆,辨寒热的喜恶,辨遇寒热的反应,辨⼝咽,辨排泄物,辨⾆苔,辨脉。通过以上的辨识,区分寒证或热证。
辨诱因:遇风、花粉、霉味以及其他⽓味⽽发作者,多为风哮;因⽓候因素、着⾐受凉发作者,为寒哮。因精神因素⽽发作者,以热哮(少阳郁热)证为多见;经前或经期哮喘发作或加重者,以热哮证(少阳郁热)多见。
辨哮喘发作的季节、昼夜节律:热哮证,包括肾虚热哮证、少阳郁热证,发作时间多见于夏秋两季;寒哮证,包括肾虚寒哮证,以秋冬两季为多见;少阳郁热证,以晨间咳嗽、喘息为主,可出现⽩天加重;肾虚热哮证、肾虚寒哮证,则以夜间咳嗽、喘息为主,亦可昼夜均喘夜间加重。
辨先兆症状:具有喷嚏、流涕、⿐痒等症状,与风哮证有密切相关性。
哮喘急性发作期辨证要点
热哮证:痰热壅肺证见咳、喘,痰黄或⽩黏,⼝⼲欲饮⽔,苔黄,与寒⽆关。少阳郁热证见晨间咳嗽、喘息,或加重,⼝苦咽⼲,多与情志有关。
寒哮证:咳喘,咯⽩泡沫痰或⽩痰,⼝不⼲,⾆淡,苔⽩,与寒有关。
风哮证:喉中鸣声如吹哨笛,有⿐、咽、眼、⽿发痒先兆症状,起病急,⽆明显寒热。
哮喘急性发作期有效⽅药应⽤体会
清肺渗湿汤(⾃拟⽅),主要由⿇黄、杏仁、⽯膏、炙⽢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肺渗湿,宣肺平喘的功效。主治热哮证之痰热壅肺证。此⽅针对热哮证痰热壅肺的病机,遵循“祛邪寻邪路”的古训,法从渗湿以绝痰源的思路,提出了“病热痰者当需渗利”的治则观。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 ⼴东省中医院 张忠德
当前,现代医学⽤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使呼吸衰竭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的整体疗效,包括提⾼患者⽣存质量都有了很好的保障。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呼吸机治疗只是⼀种⼿段,管理过程才是关键。
喘证,晁恩详教授认为其病位在于肺,临床表现以咳、痰、喘、肿为主。喘证应辨虚实,病因⼜有内外之分。所有,中医看病都很讲究辨证,辨证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病⼈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是察看病情的关键。
晁恩详教授问诊很耐⼼,很详细,善抓主症,对喘证病⼈,他辨证精详。他认为治疗喘证要看病位、脏腑。关于其治法,若只专注于温肺化痰健脾,有可能越温越咳,所以辨证⾮常重要。临证要重视辨证论治,中医辨证应动态观察疾病的不同阶段,注重中医整体恒动观。辨证分析是⽴法的主要依据,要知道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审因论治,正确处理好疾病的标本缓急的变化。
中医在呼吸衰竭辨证⽅⾯可分为风寒内饮、痰热壅肺、阳明腑实、痰蒙神窍四型。疾病初期,若合并有外邪的,很多时候都是风寒内饮为主,⽽痰热壅肺型并不多见。另外,有部分病⼈,素体阳⽓⾜,易出现阳明腑实证。在临床中不少呼吸衰竭的病⼈刚开始也有阳明腑实的表现,但⼀定会兼夹虚证,还有⼀些⽐较危重,若有了神智上的改变,多属于痰蒙神窍之证。
针对肺脾肾虚,痰浊困肺,在治疗上,以三⼦养亲汤为主。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在临床上以真武汤和苓桂术⽢汤加减为主。⽓阴两虚的,除了⽤⽣脉散以外,还会⽤其他的益⽓⽣津、敛阴⽌汗法。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急危重症⽅⾯⼤有可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个伟⼤的宝库,我们应进⼀步挖掘前⼈的经验,只有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 董瑞
肺纤维化、尘肺病西医病名与病因分类
肺纤维化、尘肺病属于西医弥漫性肺病范畴,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但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和肺功能损害有共同特点,临床表现为⽓急、低氧⾎症、限制性通⽓功能障碍,胸⽚显⽰两肺⽹状、结节状或磨玻璃状阴影,晚期可出现蜂窝状改变。病理特点病灶不仅累及肺间质,也累及腺泡的⽓腔结构,在肺腺泡有各类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发病机制为免疫反应、肺泡炎症、肺损伤、肺纤维化四个演变过程。
肺纤维化、尘肺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与证候分型
肺纤维化、尘肺病的病因病机为:正⽓虚为本,(卫⽓、宗⽓、营⽓和真⽓虚),邪实为标(⾎瘀、痰浊、瘀毒损伤肺络)。
肺纤维化的正⽓不⾜主要表现在肺⽓虚,是指肺⽓不⾜,卫表不固。脾肺⽓虚是指肺脾两脏⽓虚的表现。脾、肾、⼼、肝四脏阳⽓注⼊和滋养⽣成肺阳。肺阴化⽣肺阳,阴阳互根,肺阳根于肺阴,肺阴可化⽣肺阳。决定肺阳主治节、卫外、化⽣⽓⾎和演变宗⽓之功能,上述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肺阳不⾜。肺肾阴虚,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
“痰、瘀、毒”损伤肺络贯穿肺纤维化整个发病过程。肺络的特点:络脉如⽹状分散于肺,肺经主⾎、肺络主⽓,肺的疾病初在肺经,久则⾎伤⼊肺络。肺纤维化是肺络为痰、瘀、毒痹阻肺
络。肺痿是肺痿弱不⽤,⽓⾎不充,络虚不荣,两者皆属肺络脉病变。“痰、瘀、毒”损伤肺络贯穿于各型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始终。
弥漫性间质性肺系病研究 天津中医药⼤学第⼆附属医院 刘恩顺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胸⽚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总称。
肺间质包括肺实质的⼤部分,由位于肺泡间的组织构成,包括肺泡壁、⽹状和弹性纤维、⽑细⾎管⽹及淋巴管组织。
随着环境污染加重、⼈⼝⽼龄化趋势、免疫风湿结缔组织疾病增加及更加敏感的诊断技术(如HRCT)的⼴泛应⽤,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发病率明显升⾼。
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由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占据相当⼀部分⽐例,⽽针对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具有结缔组织疾病特点,但⼜不能明确诊断为结缔组织疾病的这类患者,提出了《伴有结缔组织疾病特征的间质性肺病(IPAF)》的专家共识。
⽬前多数专家将其归属于中医“肺痿”的范畴,已有⾏业学会对中医药诊治该类疾病形成了多个诊疗规范。《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将该病以肺⽓虚证,阴虚内热证,肺肾⽓虚证,肺肾⽓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瘀证来辨证。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认为其病因为“邪毒侵袭、正⽓亏虚、他病失治”,病机是“因虚致瘀、本虚标实、瘀痰互结”,以“益⽓活⾎、化瘀散结、调补肺肾”为基本治则。同时将其证候类型归纳为:邪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虚⾎瘀证,肺肾不⾜,⽓阴两虚证五种。
推荐 | 点击阅读
少则6克,多到120克 | 国医⼤师郭诚杰⽤黄芪出神⼊化,快来学⼀学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