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家发展培优核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郊天(郊外祭拜天帝)礼是中国古代王朝膺承天命与彰显正统性的重要仪式。北魏道武帝开国之初即采用华夏郊天礼仪,传达出与东晋争衡的明显姿态。但此时期北魏郊天礼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与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礼说并不完全契合。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依托郑玄“郊丘为二”说改定郊祀制度,实现郊祀礼由官员主持到皇帝亲祀的转变,并废止郊天的鲜卑旧礼,最终确立华夏郊天礼的独尊地位。494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先后废止“小岁贺”、“寒食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等拓跋鲜卑礼仪,诏令“革衣服之制”,鲜卑礼服正式退出国家礼仪。孝文帝通过行圆丘祭礼宣示天命在魏,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态势臻于极盛。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郊天礼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郊天礼改革的影响。 (1)北魏入主中原,深受汉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国【答案】
家分裂,与汉族政权争夺华夏正统;
(2)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华夏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后世统一奠定基础;完全抛弃鲜卑礼仪,不利于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详解】
(1)问获取材料中“膺承天命与彰显正统性、与东晋争衡、与东汉
儒学大师郑玄的礼说并不完全契合”等信息,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时代背景即可答出。
(2)依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本题的主旨立意,可以从民族交融、民族文化认同、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对鲜卑民族性保存等角度来思考。
9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答案】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 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
(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
三、论述题
9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时期,宋代以前,城市的建筑与规划服从于皇权或中央政府,一种超经济的力量一直控制着城市的发展。在两宋的城市中,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学有出来的新城市文明。凌驾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之上,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添加了新的内容。高大的坊墙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随城市商业交换需要而形成的商业街区。有了新发展的两宋城市文
明自然地引致新的城乡关系。汉唐的行政型城市是对周边的农业地区具有服务机能的中心。在两宋的商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分别变得明显:包括了不同的生活节奏、内涵、方式,以及不同的人的素质和追求。两宋城市亦相对较为独立:富有者不一定是农村地主,贫贱者亦多与农村土地脱离关系;而城市的繁华主要建基于国内外贸易,就算是工业生产,也不以地区市场为主要营销目标。由于这些独立性或与传统地域的脱离,在市民阶层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成为心理和实际的必要。
——摘编自薛凤旋《宋代:中国城市文明的高峰》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两宋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由依附于政治向顺应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
论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商业街区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的时空限制,城市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宋代城市与农村的分别变得明显,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城乡关系;市民阶层兴起,并出现共同的心理诉求。总之,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在两宋的城市中,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学有出来的新城市文明。凌驾
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之上,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添加了新的内容”可提炼出观点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由依附于政治向顺应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关于阐释可从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市民阶层的发展及城乡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9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隋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唐帝国的精神 文明——民俗与文学》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隋唐: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 【答案】示例:
隋唐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科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学上: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我们还能见到两千多位诗人和近五万首诗歌;思想上:儒释道并行发展,三教合一趋势明显;绘画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优秀画家声名远扬。隋唐文化政策开放,兼容并蓄,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总之,隋唐时期的文化全面辉煌,灿烂繁荣。 【详解】
根据“关于隋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等”可得出《隋唐: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隋唐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论述时可具体举例这一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如科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学上: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我们还能见到两千多位诗人和近五万首诗歌;思想上:儒释道并行发展,三教合一趋势明显;绘画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优秀画家声名远扬。隋唐文化政策开放,兼容并蓄,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最后再总结得出,隋唐时期的文化全面辉煌,灿烂繁荣。
10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下列宋诗,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示例:
观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论证: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亚非拉地区而言,由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和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对世界格局而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结论:养成多元思考的习惯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理解此诗内涵,主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得出观点。第二.根据设问要求“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论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新航路开辟,针对这一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欧洲、非洲、亚洲、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故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