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2)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6)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 (7)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走进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
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5)《孟子》有云:“„„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则在《过零丁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呼应,表明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6)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要商品输出地的江西宛若一艘巨轮,正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
东风扬帆起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填写《次
北固山下》的两句)
1.放 学 龙应台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小题2】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小题3】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小题4】赏析句子。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小题5】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1.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小题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B.绝类弥勒类:像 C.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B.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C.启窗而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则题名其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学而时习之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四十而不惑 (4)饭疏食饮水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温故而知新。 (2)切问而近思。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传”“习”之本是什么?(2分)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 时刻存在我们心中的正
能量,会自发的传递给他人一些积极、乐观、向上的讯号,让人对生活生出期盼和希望,充满着无尽的美好,但当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时候,它传达出更为积极的讯号,这种能量形式的转换,难能可贵,有着更无尽的美好。
上面这段话肯定能引发你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 “_______是我的正能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及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