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 V01.29 No.2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0年4月 Apr.2010 浅析土壤的生物肥力 董炜华,梁品文,郑 直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要】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生物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土壤 生物肥力主要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植物根系的生命活动过程,有助于植物生长、繁殖和形 成优良品质。本文提出培育土壤生物肥力的相关措施,并对土壤生物肥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壤;生物肥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P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2—0088—06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土壤的持续利用,土壤的持续利用要求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而维持土壤肥 力是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的根本保障。…因此及时了解分析和跟踪国内外土 壤肥力指标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解决土壤肥力研究的实际性工作,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具有 重要的意义。在自然地理学中认为,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 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23这种能力是由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 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有关土壤肥力的理论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土壤化学和土壤 物理研究方面,缺少对土壤生物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本文从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以及植物根系 等方面论述了土壤生物肥力的评价指标,提出培育土壤生物肥力的相关措施,并对土壤生物肥力研究的发展 趋势进行展望,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l土壤生物肥力的概念 所谓土壤生物肥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提供的有 助于植物和食草动物在生长、繁殖和形成优良品质过程中获得营养和理化条件需求的能力,[ 】这种能力同时 能够保持土壤中的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物理学和化学状态产生积极作用。土壤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 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 位。 土壤的物理肥力为作物的生长和养分转化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场所;土壤化学肥力为作物生长和养分 转化提供适宜的化学和营养环境;土壤生物肥力是通过土壤中的生物有机体对养分转化和土壤结构形成的生 物化学过程,保证土壤在物理、化学肥力的基础上满足作物的矿质营养需求。土壤化学肥力为作物的生长提 供了养分库,但是,土壤中的养分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被作物直接利用,绝大部分养分需要通过分解、转化 才能成为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形态。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土壤动物、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起 到了关键作用,它们是土壤养分转化的加工车问。事实上,在土壤肥力体系中,作为土壤肥力三个不可缺少 的组分之一,土壤生物肥力处于中枢和核心地位。[ ]据此,澳大利亚学者Abbott等提出了土壤物理肥力、化 学肥力和生物肥力的科学概念(见表1)。 J 【收稿日期]2009—09—1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长吉公路路域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2009第430号]。 [作者简介]董炜华(1978一),女,河北唐山人,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自然地理及土壤动物 生态研究。 ・ 88 ・ 表1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的构成 . 定 义 在相关植物种类、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气候条件下,土壤供给植物生长获得产量、 土壤肥力 繁殖和优良品质(关系到人对食物和动物对饲料的健康需求)的物理学、化学以及生 物学需要的能力。 在不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流失,并有助于土壤的生物学与化学过程的条件下,土 土壤物理肥力 壤提供的有利于植物生产、繁殖和获得优良品质(关系到人与动物健康)的物理环境 的能力。 土壤提供给植物和食草动物生长、繁殖和优良品质所需要的适宜的化学和营养环境的 土壤化学肥力 能力,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土壤有益的包括养分循环在内的物理学与生物学过 程。 土壤中的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根系)提供的有助于植物和食草动物在生长、繁殖和 土壤生物肥力 形成优良品质(关系到人类和动物健康)过程中获得营养需求的能力,同时能够保持 土壤中的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物理学和化学状态产生积极作用。 2土壤生物肥力的评价指标 土壤生物肥力主要体现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和植物根系的生命活动过程,有助于植物生 长、繁殖和优良品质形成过程中获取营养需求。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应当满足下列标准:(1)反映土壤生态 过程的结构或功能,同时适用于所有土壤类型和地貌特点;(2)对土壤健康变化做出反应;(3)有可行的度 量测定方法;(4)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 J 2.1土壤微生物指标 土壤微生物的特性是评价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转化活性)是土壤生物肥力 的基础。土壤生物肥力评价的微生物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活性指标 等。 2.1.1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体在遗传、种类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变化。【 ]它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也反映土壤生态机制和土壤胁迫对群落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具有景观变异性,而其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是反映 生物稳定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有机质活性。 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种群数量一般随着土壤深度的 增加而降低,其中0 10 cm的土层中最多,而真菌数量的降低幅度较细菌高。土壤真菌影响土壤团聚体的 稳定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微生物指标。[1]生物多样性作为指标在监测土壤变化和对胁迫的反应方面是重要 的,同时对进一步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状态也十分有用,但我们在使用这一指标时也要加以注意,因为多样 性包括种类数量和它们的分布。 2.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体积小于5 X lo3um3的生物总量(不包括植物根系),是土壤中植物有效养 料的储备库或源,是土壤肥力的活指标,可以反映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的对应 微生物数量。[9]广义的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 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但一般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来表示。【l。。。 2.1.3土壤微生物的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了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的状态。在免耕的农田生态系统 中,微生物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最大,然而在耕翻的农田生态系统 中,微生物活性在整个耕作层中相当一致。土壤微生物活性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评价,但许多方法由于没有考 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因而只能测定微生物的总体活性变化,不能测定微生物种群 ・89・ 的差异。 微生物商是指微生物c与土壤有机全C的比值(微生物c/土壤有机全c)。在标示土壤过程或土壤健康 变化时,微生物商要比微生物C或全C单独应用有效得多,因为商是一个比值,它能够避免在使用绝对量 或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进行比较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微生物呼吸在监测土壤有机物分解方面也是一个较好的参数,但其容易受基质、水分、温度等因素影 响,易变性较强。在呼吸方面的较强易变性意味着该项指标的单一度量很难对土壤的持续性作出解释。呼吸 商,又称代谢商,是基础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c间的比率,即每单位微生物生物量c的具体呼吸率。它将 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和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呼吸商可以反映环境因素、管理措施变化 和重金属污染,是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的一个敏感指标。土壤水分匮乏、除草剂应用、土壤酸化等将使呼吸商 增大,在此意义上可将其看做一个微生物胁迫指标。【6】 2.2土壤酶学指标 土壤酶是土壤中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的产物,是表征土壤中物质、能量代谢旺盛程度和土壤质量水 平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土壤中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活性物质等,都与土壤酶有着密切的相关 性。[’o] 2.2.1土壤酶的多样性指标 土壤中已经发现的土壤酶有50 6o种,这些酶主要分为生物酶和非生物酶,按照酶的反应类型,土壤 酶可以分为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转移酶类和裂解酶类等,不同酶完成着不同的物质转化过程的催化作 用。【4J在土壤中主要研究的酶有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转化 酶和纤维素酶等。土壤脲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性质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土壤肥力 指标之一,而Sak0m【n]等认为脲酶活性与土壤任一理化性质均不显著;磷酸酶与P转化密切相关,土壤磷 酸酶活性是指示土壤管理系统集中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指标;Knowles[12]等认为,在嫌气条件下硝酸还 原酶是反消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它的活性比在好气条件下强,催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还原酶。 2.2.2土壤酶的活性指标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活性的总体现,反映了土壤的综合肥力特征及土壤养分转化进程,所以它可以作 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较好指标。很多相关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土壤酶的影响, 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B】为此,我们对土壤酶与主要肥力因子之间作了相关分析,结果 表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氮与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蔗糖酶、多酚 氧化酶与所有肥力因素相关性均不显著,这一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可以用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来作为 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14] 2.3土壤动物学指标 土壤动物影响到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等一些重要的土壤过程,是评价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 指标。土壤动物包括了土壤大型动物群(个体>200um)如蚯蚓、蜘蛛、鼠妇、蜈蚣、干孔虫、千足虫、昆 虫的成虫和幼虫、蚂蚁、白蚁、蜗牛、鼻涕虫等,土壤中型动物群(个体100—200um之间)如螨类、弹尾 类和其他小型的节肢动物以及土壤小型动物群(个体<100un),如原生动物、线虫和一些螨类。[r4,15]土壤动 物指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在个体和整体水平上,包括个体的行为、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以及种群数量和生 物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生长速率;二是在群落水平上,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类丰度、优势度等; 三是生物学过程,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积累、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矿化和土壤结构的形成 等。[4] 土壤动物与许多土壤生态过程有关,也影响着植物生长、土壤水分分配及土壤的环境质量。Gupta和 Yeates(1997)认为,土壤动物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活性可被用作土壤生物指标。在标示因管理而引起的土 壤健康变化方面,土壤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也很有用。【16]P眦l【lluI昌t和Doube(1997)认为,土壤动物中只有蚯 蚓在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中分布较广,因而有可能成为土壤的生物指标。[17】但许多研究显示,蚯蚓的多少与 作物产量间几乎无任何相关关系,决定作物产量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蚯蚓的多少。因此,蚯蚓用作土壤生 ・90・ 物指标的潜力不大。L6J 2.4土壤生物评价的植物根系指标 土壤生物肥力是植物(包括根系)和土壤生物长期适应与和谐演进的综合体现。[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 要根系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 选择的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 有机养分传给地表。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元素的数量取决于植物的养分需要和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因此,植 物一土壤共生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取决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 异o[18]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地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 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 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3土壤生物肥力的培育 生长在地面上的植物及根系一土壤一土壤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土壤生物是 土壤生物系统中及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 持续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土壤生物及其过程一旦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土壤养分转换循环的生物化学过 程受阻,资源转化和利用效率下降,土壤退化和环境功能衰退,病虫害加剧,就会影响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现代集约农业依赖于发展灌溉,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含有重金属的化学物 质,发展机械化、高产品种、单一种植、提高用地强度等,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扰越来越强烈,导致土壤的 生物种群破坏、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3】为此加强对土壤生物系统的保护和开展土壤生物肥力的培育, 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保育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下面就如何保持和培育土壤生物肥力 提出一些相关措施。 3.1土体结构与土壤环境的保持与维护 土壤是地下以及地表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固定植物根系支撑植物生长的基底。正常的土体结构 和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土壤生物健康生长的基本保证,是土壤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得以顺利转化、释放、 迁移和自动调节的必要条件。因此土体结构和土壤环境的保持与维护是土壤生物肥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土体 结构破坏包括土壤瘠薄化、土壤板结化和土壤沙石化等使土体厚度和土壤养分组成遭到损害的现象。土壤环 境包括土壤外部环境(如气象、气候、光、热、水文等)和土壤内部环境(如土壤pH、土温、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土壤结构、养分条件等)。[3】因此,增加地面覆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耕地管理方式(如少 耕、免耕和复合种植),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非农建设和控制环境污染是保持和维护土体结构和土壤环境的 有效措施。 3.2引入有益的土壤生物 对于一种特定的土壤,通常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类群及其组成比例,而且不同的土壤生物完成着不 同的土壤生物化学功能。因此,一旦土壤中的某一生物种类遭受破坏或灭绝,势必造成某一功能丧失。为了 避免土壤肥力的不协调,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措施来引入一些对土壤环境和土壤肥力有利的土壤生物,来恢 复原有的生物群落或增加某些功能(如防病、治虫、生物修复等)。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就是该方面一个成功 实践。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肥、接种剂,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以特定肥 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国内现有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超过500个,年产量约为500万吨。微生物产品 的种类也不断增加,目前在农业部登记的产品分为菌剂类和菌肥类两大类,共有11个品种,9个菌剂类品 种分别是根瘤剂、固氮剂、硅酸盐菌剂、磷酸菌剂光合菌剂、有机物料腐剂、产气菌剂、复合菌剂和土壤修 复菌剂;2个菌肥产品是复合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这些不同的微生物肥料都能促进不同微生物种群的繁 殖和生长。【l9】 3.3实施合理的施肥制度 施肥影响到土壤养分的丰缺和碳源物质的输入,从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因此合理的施肥制度是 培育土壤生物肥力,提高耕地效率的有效途径。因为化肥的大量单一施用,导致了土壤结构的劣化和环境污 ・9l ・ 染等诸多问题,所以保持适当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投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料的投入对土壤肥力的健康持续发 展是及其重要的。 很多试验证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还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既补充输入了 有机碳源,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大大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Ndayeyamiy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长 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生 固氮菌等也有显著增加。[ 】有机和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是一种合理的施肥制度,这样的施肥制度不仅可增加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供应能力,并可保持良好健康的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肥力的“自我造血”功能。有机 和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还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磷的含量而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使作物根深苗壮,提高抗旱 耐碱的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业后劲。 3.4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 通过耕作对土壤投入的能源物质越多,微生物的数量越多,矿化率就越多。L7j耕作方式间接改变了土壤 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的矿化途径以及食物链,没有扰动的免耕土壤有益于促进细菌、真菌的生长,其 中对细菌的影响最大。相对于免耕处理,所有耕作方式都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而且耕作程度越低土壤微生 物量下降的越少。在少耕或者免耕的土壤中,微生物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集中在表层土壤中,并且使同一 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固定能力增强。而传统的耕作方式使联系作物残留物和土壤微生物的表土层 变薄,从而降低了矿化率。 同连作系统相比,土壤酶的活性对轮作系统的积极效果更敏感,而且对免耕处理也有所反应。耕作类型 也可以弥补栽培措施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因为同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表土 (<10cm)中的酶活性明显较高。长期的作物轮作,由于同连作比有较好的植物多样性,通常对土壤酶活性 也有较好的影响,尤其在轮作中包含豆科作物的条件下更是如此。[6]在这方面,我国有不少好的实践,如一 般旱地作物与大豆、花生等豆科的间作套种或轮作,在水稻一小麦轮作区,休闲期豆科绿肥的种植等都是利 用生物的固氮作用增加地力。 4土壤生物肥力的研究展望 4.1土壤生物肥力的研究动态 土壤生物科学正逐渐成为土壤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土壤生物肥力在耕地质量建设以及土壤 可持续利用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最近10年,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土壤微生物 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利用Biolog、磷脂脂肪酸(PlEA)、ATP以及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从不同 角度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10]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制定了研究“农业集约化一土壤生物多样性一 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指导全球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壤 微生物是土壤养分极其重要的“源”和“库”,自1976年Jenkinson等创立熏蒸培养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以 来,土壤微生物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土壤学科最负盛名的“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杂志上, 有关土壤微生物量的论文占近1/3。【4 J 4.2土壤生物肥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于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缺乏田间长期定 位监测资料。国内外布置的土壤肥力长期试验,也主要对土壤物理与化学肥力进行监测研究,对土壤生物肥 力的监测研究还相当少。 我国在土壤肥力的建设过程中,偏重化学肥料的投入,长期忽视土壤生物肥力的培育,导致土壤生物多 样性下降。加之忽视推行轮作换茬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土壤养分的生物化学转化过 程受到严重阻碍,导致化肥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不足4o%,农药利用率只有30%,两者均比发 达国家低lO 20个百分点,由此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L4]鉴于土壤生物 肥力培育在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土壤生物肥力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加强土壤生物肥 力研究和建设,切实保护土壤生物和土壤生态平衡,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对土壤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 ・92・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面临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下,加强对土壤生物系统的保护和开展土壤生物肥力培育, 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保育和实现土壤可利用率的当务之急。目前,土壤生物肥力的研究既是土壤学 亟待完善的一项课题,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性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探索,才能进一步 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服务。 . [参考文献] [1]杨瑞吉,杨祁峰,牛俊义.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的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OO4(1):86—91. [2]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7—247. [3]章家恩.试论土壤的生态肥力及其培育[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2007. [4]杜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学院,2006. [5]Abbott IX,Murphy DV.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Is,2003. [6]任天志.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Ooo(1):68—75. [7]Pankhurst C E,et a1.Defining and assessign soil health nad sustainable productiviyt.Biological Indicators ofSoil Health[C].CAB Inter- national,1997:1—324. [8]高瑞.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生物活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9]张海燕,肖延华,张旭东,等.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探讨[J].土壤通报,2006(3):422—425. [10]王书锦,胡江春,张宪武.新世纪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展望[J].微生物学杂志,2002(1):36—39. [11]Sakom P P.Urease actiivyt and feritliyt status fo¥onle lowland rice soils in the central piotn[J]. Jou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87(2o):173—186. [12]KnowlesR.eDnitriifacfion[J].3 ̄qierobiolReve,1982(46):43—70. [13]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酶学研究论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4]邱莉萍,刘军,和文祥,等.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4):44—48. [15]阳承胜,蓝崇钰,束文圣.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生物肥力[J].生态科学,20oo(3):73—78. [16]Gupta V V S R,et a1.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ors ̄ic matter levds during the ifrst year fomodiifed itllage and stubble mall- agement practiecs on a red ea]曲[J].Australina Journal foSoil Research.1994,32:1339—1354. [17]Pankhurst CE,eDube BM,Gupta WSR.Biological in ̄catom fo osil healht:synthesis[M].Walingford&New York,1997. [18]李俊,姜昕,李力,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1—5. [19]范业宽,叶坤合.土壤肥料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0—27. DONG Wei—hua,L王ANG Pin—wen,ZHENG Zhi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lleg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Soil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iral ecosystem.Soil biological fertiliy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soil fertiliyt.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ctive life process of soil microbes,soil animals nad plants roots and it is good for hte growth,reproduce and superior qualiyt of hte plnats.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erlative nleasul ̄s on improving osil bio’ logical fertiliyt and opints to prospects ofbiological soil fertiliyt in hte future,which provides hteoretical reference for hte SH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Key words:soil;biological fertiliyt;evaluation;index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