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同上。⑧同上。
2013.1
画技法,又结合蒙古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内蒙古召庙壁画艺术风格。
注释:
①绵绵召在有些研究著作里也称“免免召”。②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九乡镇中记载“山前附近村庄由由板村在近十里”,这里的山前就是指现在的大青山。
③乌素图一词来自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在其他著作里也会写成“乌苏图”。
④金海等《清代蒙古志》。
⑤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十四记载:“庆缘寺在城西二十里明万历中建,国朝乾隆四十七年重修。”
⑥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
参考文献:
1.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九[M].远方出版社.2007.08
2.金海等.清代蒙古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1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6
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09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汉代北方民族杂居研究
■梁胜男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也充分显示了这一内容。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它再现了我国汉代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生活方式乃至艺术活动的一些场面,反映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东汉的历史浮凸了出来。它是东汉社会的一面镜子,为研究汉代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壁画所展现出来的世界是广阔、复杂而多方面的,尤其详细地表现了汉代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的事实是:汉王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从来就有极密切的联系。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立行政机构,派遣官吏,设立交易市场,又为这种联系创造了条件。因此,增进了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民族与汉族的友好交往和相互间融合。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在表现宁城幕府情况的壁画中,
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壁画的基调,也是历史的主流,反映了在这一阶段汉族和北方少数部族的矛盾相对和缓。
在壁画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不仅有汉族,还有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物的装束、衣冠风格各有特
点,互不相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装束更
是不一样。壁画上多处有少数民族的形象,例如前室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有边行边猎的乌桓族。北壁乐舞百戏图中有髡头赭衣的人物同一武官正在交谈的场面。自墓门甬道右壁起到北壁有众多髡头赭衣的人络绎不绝地进入幕府内。又自中室甬道宁城南门外起,经宁城南门入幕府南门,直到幕府内壁院前广场上,也有不少同样的人物在行进着。中室北壁有一座单层屋顶的房舍,内绘一人物,榜题“休屠胡”。在一座墓内有那么多的少数民
族形象的壁画,是非常可贵难得的。出现于东汉壁画、
出现了北方少数部族的形象,这在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上是很少见到的。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北方少数部族已经
画像石上的北方游牧民族,现在所知,有沂南汉墓门楣有汉兵与少数民族的战斗图;山东孝堂山刻石上题
52
内蒙古艺术美术教学与研究
2013.1
为“胡王”的图像,但都无法确认为何族。宋洪适《隶续》中著录有熹平时刺史李纲石室画像的题记,出行图中有六导骑,洪适称“形状结束胡人也”,“其上刻数字,惟乌桓二字可认”。但由于原石早已遗失,洪适提到的情况我们已无法看到。这次壁画上乌桓等少数民族形象,是现在所存的唯一材料了。出现在壁画上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男的则头戴黑帻①,或进贤冠②,身穿黄绿色、白色或精黄色的裤褶,姿态傲慢;女的则是头上挽髻戴饰,大袖长裙,姿态矫柔。他们或坐轺出行,或于厅堂、卧帐的幢幔下宴饮观技,或挥手向仆婢指示。劳动者出现的场面,如耕田种地、放马牧羊,园圃操作,随骑侍从、庖厨杂役、歌舞献技等,头戴黑幢或束发,身穿淡灰色或白色襦裤。少数民族的人物.则是身穿赭色胡服,头上无发帽,头上发式或髡头,或头顶上留有小髻,或留着小发辫。壁画中少数民族虽然画的是免冠像,但不能说明他们都不戴冠帽。晋郭义恭《广志》说:”乌丸同匈奴同俗、丈夫、妇人为木帻,朱染之,如杆盆以沓头。”这里说的“木帻’可能是用桦树皮做的。③《后汉书
乌桓传》说乌桓人“以髡头为轻
便”。应劭《风俗通》说鲜卑人“皆髡头而衣赭”。壁画中出现人物的发式衣着,与上述记载相附,可以肯定说,这些人应当是乌桓与鲜卑的形象。从壁画看,髡头就是剃去除头顶以外的全部头发。有的人头上似留有小髻。据文献记载,乌桓族妇女婚后有留发为髻的习惯。这种发式也存在魏晋时期的属于鲜卑的宇文化。《魏书》:“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言与鲜卑颇异,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这又一次证明,鲜卑与乌桓是同俗的。
由画面上看,有头戴冠帽或束发、身穿各色衣服的汉族,有“髡头赭衣”的乌桓族和鲜卑族,有身着赭红色衣服的匈奴族,各个不同的民族,身穿不同的装束,留着各式各样的发式,共同出现在壁画上,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幕府图中,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洰帅、侯王或大人的率领下,鱼贯而行进入幕府内堂前广场上,观看动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气象。
由壁画看,北方民族地区也广泛流行着东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早在西汉时,汉统治者就对匈奴“风谕以礼节”,壁画中能出现匈奴休屠胡像绝
不是偶然的。匈奴族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也形响到了
内地。壁画所反映的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制度、乐舞百戏、城市建筑,绘画艺术无一不与中原地区及全国
各地一样,说明汉代的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是比较普遍的。
在壁画中所见的古建筑中,还有弯庐顶的“胡帐”。墓后室西壁里右下方绘一方形平台,平台上方绘一帐幕,榜题“卧帐”,顶弯庐形,顶端及两角有流苏下垂,顶上有黑、白、黄三色相间的云纹,帐檐下有红色帷幔及流苏下垂。卧帐左边有工字形门,门内有高髻女婢拱手欠身进入卧帐,帐中稍下置一长几。此外在后室西壁上方正中,另绘两坐弯庐顶的帐幕左右排列着,与上述的卧帐相仿佛,但比较小一些。顶绘红、黑、黄3色相间的云纹,帐檐下有黑色帐幔,并有红色流苏相间下垂,在帐中分别坐着死者及其妻子。
这里的“卧帐”与明代人所绘的胡笳十八拍中“胡帐”很相近,因而它应当就是在汉代流行的“胡帐”。东汉后期,汉族贵族官僚.对于当时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装式样,饮食烹调方法,乃至音乐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等,当时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但影响了统治阶级,也深深影响了汉族人民。和林格尔汉墓所在定襄郡武成县地,是民族杂居的地方,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式样形响了汉族统治阶级那是必然的。这充分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也以自己惊人的创造业绩贡献于祖国的古代文明,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对于动物的刻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膘肥体健的骏马,默默耕耘的耕牛,活泼的家犬,还有成群的家禽,个个都是栩栩如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里马的形态较同时期中原的墓室壁画更为生动。画工用古朴粗狂的线条勾勒出灵动鲜活的骏马,壁画中的马匹或昂首挺胸,或缓步慢行,或腾跃疾驰,动态逼真,各具风姿,仿佛踢踏有声,跃然在沉睡千年的地下墓室。作者用简洁洗练的线条表现动物瞬间的姿态,灵动而真实。
和林格尔汉墓中牧羊图和牧牛图也都是用简洁洗练的线条,着墨不多却表现出动物瞬间的生动姿态,另有一股浓郁的乡土风味,朴素而真实,使人容易联想到今天一些纯熟的动物速写。这种简笔写意的熟练技巧,来自画工对生活的熟悉、对事物长期细致的观察。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汉代民间画工,描绘现实生活里的马、
牛、羊、犬的形象,取得很高造诣。
壁画中的“牧马图”、“牧牛图”和“庄园图”等,都是一幅幅引人入胜、富有生活气息和浓郁盎然的
53
内蒙古艺术
塞北乡土风情的画卷。
美术教学与研究
2013.1
③许多北方民族都有用桦树皮做帽的习惯。如内蒙古四子王旗元代汪古部的墓葬发掘中,几乎每个墓都有桦树皮做的长筒帽,可能是姑姑帽。
参考文献:
[1]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9。
[3]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3。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错居杂处,为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族人口居住地域广泛,与各民族接触较多,不断互相影响,共性也不断增长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充分显示了这一内容。
注释:
①这种在冠下韬裹乱发的帻,由西汉中期开始流行,新莽时正式完成,东汉末年,人喜简易,多单而不加冠。
②洪颐煊述孝堂山的人物画像说:“贵者冠皆平样,前仰后俯,即《续汉志》所谓进贤冠,次则前低后高,如纱帽无翅,践者锐其上。”参见洪颐煊《平津读碑记》卷一。
蒙古族民间美术形象动画角色设计的当代意义
■周金月周珂
伴随着外国动画大片的涌入,技术的进步使我国动画片产生了同化的效应,民族个性鲜见少存。现在,青少年看到的不是十几年前的老片子,就是一水的“变形金刚”、“奥特曼”。那些木偶片、水墨动画片、剪纸片却早已不见踪迹。中国的动画制作人似乎也都变成了电脑专家,他们都倾心于技术革命的伟大,却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对动画片的艺术积累视而不见。于是,模仿式的技术动画屡屡被搬上银幕,角色设计的样式和风格也趋同于日美。但是技术的进步却未给动画的创作带来长足的发展,国产动画片踏步不前,鲜有佳作。无论艺术还是技术都与国际领先水准渐行渐远,如今竟要
靠老戏新作吸引观众的眼球。像2012年3D版《大闹天
思维去榨干这些经典动画角色的最后一点商业价值,那么这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啃老”、“新瓶装旧酒”。只有在其中注入我们新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复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片曾有短暂的辉煌,如何运用好这笔文化遗产,是对我们的智慧和坚持的双重考验。过去经典的动画角色怀揣着老艺术家们的积累和梦想,因而具备较高的艺术含量。如《哪吒闹海》《真假李逵》《大闹天宫》《鹬蚌相争》等,其角色设计都溯源于民间美术或民族艺术中的精华,与动画角色的融合是那样的判若天成、天衣无缝。这种组合紧跟时代脉搏、与众同乐。这些动画造
型优美、寓意深刻,具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教育功
宫》中孙悟空的造型创新能力差,与旧版《大闹天宫》中的猴王造型雷同。如果是抱着“小投入、大产出”的
效。与此相比,现今的国产动画片则空有技术外壳,缺乏艺术含量,往往言之无物,过于“单薄”。单纯的技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