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 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
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功能
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其主要功能有:
(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
(2)增进公众健康。
(3)提供吸引人的游憩场所。绿廊将大量的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蕴涵其间 ,提供吸引人游憩的场所。
(4)愉悦的交通体验。
(5)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教育,生态差异保存。
(6)增加经济收入。
(7)城市防灾。通过城市绿廊可以增加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疏散和安置遇灾、受灾民众,保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廊道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城市廊道的研究起源于1 9世纪60—70年代,其前身是发生于美国的“公园运动”,至今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1860— 1900年
1867年, 美国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 OLMSTED)等人设计的波土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以后出现了1883年的双子城(MINNEAPOLIS,H. C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随后,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理·艾立奥特扩展了他的构想,为整个波土顿大都市(600KM2)构建了一个绿廊网络规划。
(2)第二个阶段:1 900— 1 945年
1903年,奥姆斯特德兄弟继续其父亲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设计实践,在LEWIS、CLARK百年纪念时设计了40英里(约的公园体系,简称“40英里绿廊”,后来该公园体
系进一步扩展至140英里(约 )。同时期,小查理·艾立奥特为马塞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奠定了州域开敞空间规划的基础。此外,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也大量从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以连接国家公园和重要的风景胜地,最蔚为壮观的蓝山公园体系,绵延750英里(约1 。
(3)第三个阶段:1 960—1 970年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刘易斯教授设计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威斯康星州辨认了约220处文化与自然景观。刘易斯称上述带状空间为“环境廊道”。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第一次把生态学引入城市设计,并提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是有限的”原则、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安危的原则。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以ERVIN ZUBE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在景观规划与研究领域运用“数据参数法”,权衡土地使用的适宜性。后来,该方法成为各国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决策时采用的一个普遍性工具。
(4)第四个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户外空间报告》,指出未来构想—— 绿廊的生命网络,为居民提供接近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把城市和乡村串珠般地连为环状体系,总统委员会对“绿廊”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该术语的法定认可。查理·里特尔(CHARLES LITTLE)的名着《美国绿廊》出版。该书回顾并简要地总结了16个绿廊项目工程的情况,把绿廊规划的探索与努力展示给公众,在公众中传播绿廊规划意识。
2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建设实例研究
21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会面临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对策和任务。但它们却趋向同一目标,即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廊(体系),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性、高效性、和谐性,促使城市各组成部分间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就成都市而言,借鉴和学习国外百年绿廊建设的经验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研究和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绿廊是符合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要求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绿廊理念从意识、战略走向实施、技术性操作的有效途径。
项目背景研究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项目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于2006年初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有机地将城市内的公园绿地、城郊的风景林地和远郊的风景区进行连接,全面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增进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健康走廊。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该项目于2006年底完成总体规划,并同期进行了1 0KM 示范段的建设。
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研究
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文脉原则、特色原则、景观原则、效益原则。
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构建绿廊环网体系:提高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点”,总长度约为900KM的绿廊。
2 .3 项目远期和近期布局研究
远期布局
成都市绿廊体系的远期( 2 0 1 1 — 2 0 2 0 年)布局结构骨架为“一轴·一扇·四廊·五环·多点”, 以期形成总长约9 0 0 K M的绿色廊道环网系统(图1 )。
2 3 2 近期布局
近期( 2 0 0 5 - 2 0 1 0 年)实施的“ 光华大道一温玉路一青城山”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绿廊环网系统中西向的绿廊,起始于天府广场, 经过光华大道、温江城南大道、温江青龙桥、万
春镇、温玉路, 直达寿安镇,通过都江堰市的柳街镇、安龙镇、
大观镇,最终到达青城山风景区, 总长度约为1 1 0 K M ,其布局
结构是“一轴·三段·三环·多点”(图2 )。
一条轴线、3 个景段、3 个环状廊道、多条河流等交织共建了近期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环网体系。
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研究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近期建设的重点区段是成都市市区段、温江段和都江堰段。其景观模式注重和突出近自然的森林景色、田园水系的自然风光、生态野趣的类原始风景
以及体现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景观。绿廊沿线将把园林景点、运动健身、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餐饮美食、休息住宿6 大内容融为一体, 以发挥绿廊的多重功能。
2 . 成都市市区段
该段从天府广场到光华大道( 温江界) , 主要包括了城区范围内的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以及部分光华大道,市区内的各条河流水系等。它把天府广场、人民公园、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坛公园、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锦江水系绿带以及三环路的诸多景点连接起来, 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展现成都市的人文景观,形成长约5 K M 的绿廊。
光华大道市区段重点建设生态健康步道,其两侧以高大乔木为主, 增加具有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的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结构, 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系的景观系统(图3 )。
2 4 2 温江段
该段从光华大道( 温江界)到都江堰界。通过了光华大道城区段( K M )和温江段( 5 .6 K
M ) , 光华大道至万春镇段
3 K M , 温玉路段2 1 K M , 共计约3 7 K M 。
绿廊主要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 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如竹类植物和高大乔木,林冠线起伏变化、自然洒脱,并结合独具特色的众多川西竹林盘田园景观和成都历史悠久的水系景观,构建田园式、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展示田园风光、水系风光、近自然风光。
2. 都江堰段
该段从都江堰界到青城山,全长1 K M 。
绿廊采用借景手法,托青城山之背景,注重植物群落作为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延伸段的特殊地位, 以自然、幽雅的生态景观为基调。为此, 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富有生态、野趣、近自然特色的风景。其中,成青路绿廊示范段建设已见成效(图4 ) ,植物群落配置采用近自然模式,与青城山自然连接。
近期建设的绿廊区段中,在机动车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绿廊, 即一条或两条绿廊沿着或夹着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两侧绿廊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8 M , 最宽处达到3 0 M 。绿廊步
道宽度为1 .5 ~ 3 M ,考虑到人们可以在步道空间范围内单向步行、跑步、骑车, 即使出现人流拥挤的特殊情况, 只要人们相互礼让,将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
3 成都绿廊特色研究
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绿廊, 具有独特的形态、综合的功能、本土的特色,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近自然模式的植物群落构建, 合理丰富的线路组织, 城乡绿地的和谐统筹,并在植物选择中大量使用市树银杏和市花芙蓉, 在绿廊景观小品的点缀中充分采用本土材料和川西特色的廊桥亭台及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诗词, 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廊网络。
统筹城乡绿廊生态功能显着
作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成都市绿廊建设实施城乡统筹, 以成都市域的绿地系统为基础,绿廊延伸至整个城市范围, 通过绿廊使市区和郊区的各类绿地“ 点、线、网” 有机连接,使城市和农村统筹和谐, 必将促进“ 全域成都” 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成都市绿廊的建设可以帮助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效的网络, 从而显着提高其生态功能, 改变城市中出现的自然环境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恶化的情况, 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远期建成约9 0 0 K M 的绿廊将扩展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范围,促进市域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形成, 构建一个开敞的复合生态系统, 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平衡和交换, 以此维持与发展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畅通,运行高效和谐。
成都市绿廊符合芒福德(LEWIS MUNFORD )“ 区域整体论”的阐述,在其建设之初就被定义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一部分。成都市辖2 0 个区市县,市区是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中心,故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拟建东南西北4 条绿廊。它们利用城市和城乡之间的道路、水道、高压廊道等线状联系形成成都市域内的绿色廊道, 以及公园( 如郊野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农田、林区、山地等构成大面积的绿色斑块, 可与城市内部的环网式绿地系统相结合而形成更为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成都市绿廊的宽度( 8 ~ 3 0 M 不等)可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突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迁移的生态功能。在现已建成的成青线(成都青城山)中, 绿廊宽度指标得以严格执行,步道宽为 ~ 3 M , 其两侧绿地宽度为8 ~10M (图5 ~ 7 ) ;而光华大道段的绿廊宽度达到2 6 M (图8 )。可见, 成都市绿廊林带宽度效应均能满足廊道生态阈值7 ~1 2 M 的要求。
植物配置合理 市树市花繁茂
成都市廊道的组成部分成青段将延伸至青城山着名风景区,青城山的自然植物生态群落可作为绿廊植物配置的参照模本。通过对青城山植物物种丰富度、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 — 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测度等的研究, 明确了青城山1 5 0 0 M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及层片结构。绿廊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将把生态习性、生态幅度、生活型等相似、彼此贴近生长、在同一斑块内出现、具有种间关联的植物配置在一起, 以正联接关系存在的植物种( 即2 个种对环境差异有相似的反应, 或是一个种的存在对另一个种产生有利影响的正相关植物种)构建植物群落, 促进绿廊植物良好、健康、快速、和谐地生长, 形成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生态绿廊植物群落综合特征。
同时,植物配置注重四季有景、层次丰富、错落变化,植物选择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都江堰段的植物配置借青城山之自然、幽雅的景观基调, 以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为依据,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如大叶润楠( MACHILUS
ICHANGENSIS)、润楠(
MACHILUS PINGII)、青城榆(ULMUS KUNMINGENSIS 、青冈栎
(CYCLOBAIANOPSIS GLAUCA)、多花含笑( MICHELIA FLORIBUNDA)、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野桐(MALLOTUS
JAPONICUS)等,其他区段也将依据这一原理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植物。温江段,
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 如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等竹类
植物和桢楠(PHOEBE ZHENNAN)、银杏、朴树(CELTIS SINENSI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苦楝( MELIA AZEDARACH)、蚊母树
( DISTYLIUM RACEMOSUM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等高大乔木, 形成起伏变化、自然洒脱的林冠线, 营建川西林盘田园风光。城区段, 主要采用银杏、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桢楠、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DOIDE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等高大乔木作为绿廊的骨干树种,形成具有优势种、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体系,增加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的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营造森林景观系统。
此外,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古人赞誉“花重锦官城”的木芙蓉在成都市绿廊中大量采用,大规格的市树银杏胸径达25—35CM,市花木芙蓉的胸径也达10—20CM,市树市花繁茂,城市绿化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线路类型丰富人文特色突出
成都市绿廊线路依托各城市快速道路、都江堰河流体系和锦江水系等通道,结合城市路网(如成都市的各街道绿地、“五环”中的一、二环路网路)、水网(都江堰水系和锦江形成的“一轴”,以及依托沙河、清水河和郊外的毗河、金马河、杨柳河、东风渠等网路)、林网(如“五环”中三环路、绕城高速路和城郊公路环绿地等网路),构筑城市绿廊的网络格局,并与
周边环境、行政区域紧密结合,按照系统论原理把丰富的道路集合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绿廊线路形式丰富,既有道路廊道,又有水路廊道。道路廊道包括与机动车道分离的林荫休闲道路和两旁的道路绿化带等。道路廊道多从游憩角度考虑,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相结合,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及其周边绿地。自然的河
岸线构成优美的城市景观。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靠近绿廊边缘,而且可以进入道路周边的树林(林盘)、田野、农庄和其他休闲场所,使人们能够更多、更好地亲近自然和游憩休闲场所 ,丰富多彩的通道和空间移动形式(如打拳、舞剑、骑马、划船等)增加游憩乐趣,形成一道道天人合一的风景线。
绿廊步道的材料选择、景点构筑都充分考虑川西特色和历史文化。材料多选盛产于川西的红砂石、青石、卵石、竹木、树皮、棕皮、棕丝等 红砖拼图、青瓦拼图等地面铺设细致典雅;景点构筑大多采用具有川西特色的亭台、廊桥等;道路两旁的农舍多为川西民居、粉墙黛瓦;景观大石和文化墙体,多雕刻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歌赋;大熊猫、太阳神乌等景点雕塑充分体现浓郁的川西本土历史文化特色。
4 结语
通过对成都市绿廊建设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认为: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建设绿廊环网系统是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是现实可行的,符合科学发展观;模拟森林植物群落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将成为改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选择之一 。绿廊的建设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同时也具地域特殊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结构性质的城市绿廊建设都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以实现由点连线、由线连网的生态廊道模式,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系统。我们深信:绿廊的发展和完善,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态和自然的保护、环境污染的减轻、交通阻塞的缓解,使城市融于自然、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多个城市规划通风廊道驱霾降温
【城市风向】
城市规划“生态用地”成热词
留出通道,让风吹
“过去我们讲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工业用地、农村用地这些分类,现在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生态用地,山水林田湖这些要素要体现,让城市建在自然森林里,而不是水泥森林里,让绿地和城市道路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道的提出从规划上来说滞后了,但是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猛回头反思的结果。”孟伟讲了两套方案,一是依靠城市的铁路线、河流、主干道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在城市新区开发中,要避免走以前规划环保是短板的老路。
【专家连线】
城市规划风道可以驱霾降温
“风是流体力学,和水一样,你总得给它通道。如果风速到达城市减慢,不仅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还会形成热岛效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匡晓明表示,城市规划中以往考虑的公园是作为块状出现,而真正有风道作用的应该是形成绿廊的生态综合体,可能包括廊道、湿地、公园等。“目前郑州市正在做的环城生态水系建设、两环十七放射绿廊等,已经是在做风道了。”
匡晓明说:“现在不好定论风道对于减霾的作用是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但是城市规
划中预留风道不管是对于城市发展还是大气保护来说,都是一个科学的思路。”
孟伟称:“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郑州
有风道雏形 还需“修剪”和扩建
“事实上,郑州近几年的平均风速确实在降低。”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张瑞芹教授一直对郑州大气环境做跟踪分析,她发现,霾靠风吹并非调侃,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划要求,“风速降低就凭空制造了很多静风天气,这也是有时候雾霾长久不散的原因。”
“两边加建200米隔离带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加紧绿化的京广铁路沿线正好是西北、东南走向。”郑州市环保局环评处处长马磊表示,郑州确实有风道的雏形,但是需要进一步“修剪”和扩建。像惠济区被称为郑州的后花园、二七区马寨丘陵地带也堪称郑州绿肺,“这些呼吸之地要串起来,才能形成一条风道”。
匡晓明曾参与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他表示,郑州航空港在规划中至少预留了4条符合季节风向的生态廊道。
【城市对话】
郑州
全城水系总动员生态廊道和铁路沿线是天然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白红战:
郑州市政府今年的重点工程之一就是生态建设,将以生态绿化、生态水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带动,在水系建设上,我了解到,今年年底前将完工总长度37公里的环城水系,在七里河入贾鲁河口处进行扩挖,形成平原水库(圃田泽),作为整个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的水源,利用龙湖和象湖退水,将水输送至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儿河、金水河等河道,线路总长度37公里。另外,“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和铁路沿线两侧综合整治、区级综合性公园等都是在生态建设上给大自然留下风行的通道。
另外,3月7日郑州市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征集意见稿中,合理规划城市和工业布局在政府职责中被明确提出。
北京
城市犹如摊大饼,难通风
全国人大代表孟伟:
我上世纪80年代初来北京,风沙感受非常明显,后来北部防护林的建设,让沙尘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后来城市高楼越来越密,越来越高,沙尘感受不到了,雾霾却来了。
北京发展太快,城市功能中没有所谓的组团,完全是连在一起的一张饼。而一些贯穿性的大街,比如长安街又是东西走向,跟风向并不一致,而且一两条街只是一个局部,对于改善整个风道建设影响太小,而北京准备扩建的居民区小型绿地也只能改善微环境。所以,建风道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杭州
在绿地、水系形成廊道上,可能是个突破口
雾霾生存手册创建人方达:
天堂杭州在驱散雾霾上,并没有占尽地利。它三面环山,是个洼地,雾霾窝进来就不容易出去。以前钱塘江岸作为城市最开阔的地方,可以给风让出一条路,但是现在钱江新城和钱塘江两岸的高层楼盘开发,已经把这个唯一的风口堵住。所幸杭州的天然条件不错,老天爷赏饭,接下来在绿地、水系形成廊道上,可能是个突破口。
另外,如果提风道规划,需要每个城市都建,不然我的雾霾吹到你那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另外中国的道路建设一般是东西、南北走向,斜着的主干道或生态廊道并不多。
广州
珠江两岸高密建筑不利风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东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征夫:
广东没有北方那么高的燃煤量,但是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广州目前的情况是,主航道珠江在广州段是东西走向,珠江新城两岸的楼宇太高太密集。南沙新城的布局当中已经考虑风道规划先行。广东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已经将生态环保放进干部考核。
西安
以高铁为基础,规划了4条风道
全国人大代表高西庆:
我是体会到城市通风的重要性,前几年西安通秦岭打了好几条隧道,这几条隧道一开,西安的空气湿度大了很多,对于整个城市气候都有了影响。
西安的雾霾也很严重,毕竟也有很多工业布局。现在西安以高铁为基础,规划了4条风道。西北地区也有城市关注到风道建设,比如兰州的“削”山引风,对于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湿度环境都应该有改善。
关于城市风道的观点合辑
今天说的是几个与城市生态相关的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城市风道。或许你下次遇到这个话题,可以参考这个文章。周末愉快~。
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与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城市气候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针对城市弱风或静稳风环境下的城市通风廊道(即风道)研究尤其引起城市规划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城市开展了城市风道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城市内外的大气温差和气压差,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高度、密度控制在城市中产生“穿堂风”,以增强城市中空气的流动性,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本辑聚焦简述了城市风道规划理念与建设路径,介绍国内外城市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
实践案例,梳理相关专家观点,以资借鉴。
◎ 城市风道与城市风道规划
城市风道即城市的通风廊道,其空间形态可以是点、线、面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彼此相连。
城市风道的设计充分利用风的流体特性,将郊区新鲜洁净的空气导入城市,并将城市中受到污染的空气随风稀释排出,从而构成城市和区域间的热传递网络,使城市大气实现良性循环。
城市风道规划是从气候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基于风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为城市建成区留出通风廊道和风道口,利用城市自然气象条件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一种节能的生态规划模式。
实践表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和设计及对建筑关系的科学处理,可以对城市微气候进行调控。
具体而言,城市风道的规划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依托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充分运用自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等要素,使风和水汽通过“空中走廊”进入城市;
二是控制城市上风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因建筑过高和过密对风形成阻挡导致热量和温室气体在城区的滞留;
三是提高重点区域的绿化覆盖率和降低建筑密度;
四是合理安排建筑间距,促进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
五是优化居住小区建筑的布置形式(错位布局优于行列式,点式和条式结合优于单一平面布局),以便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在实际操作层面,不同城市因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风道规划与建设策略也不尽相同。
总体而言,城市应立足自身地理环境特点,运用气象数据和研究成果深入解析城市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识别重点调控的问题及区域,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城市风道规划建设策略。
◎国内外实践案例
1、德国斯图加特市:将气候环境图分析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斯图加特市是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总人口约60万,总面积约207km2,西有黑森林,南有斯瓦比亚山脉,整个城市中心处于一个小型山谷盆地。由于是重工业城市,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其气候和空气卫生状况一直是当地各界关注的重点。
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将气候环境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在城市规划中,斯图加特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城市气候署,其研究人员在规划的各个环节都会与城市规划师和当地政府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斯图加特市将城市环境气候图分析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层面上,识别出某些敏感和问题区域,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
如在斯图加特市Vaihignen 地区,根据城市气候分析图中冷空气集聚区域的分析结果,当地规划师修改了原先该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将该区域的用地类型由可建造区域改为私人或公共绿地,并制定了相应的气候保护策略,促进了该地区的冷空气流通。
在斯图加特市《2010土地利用更新规划》景观部分的设计中直接应用了气候环境的研究成果,并纳入了多种气候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包括保护现有城市周边森林和农业用地,增加屋顶及铁轨的绿化,开辟通风廊道,控制建筑高度和高层建筑分布等。
针对城市的山坡地带,斯图加特市政府编制了该区的规划框架指引,以保护冷空气廊道,减小山坡地带的热污染。
此外,该市还将都市环境气候图分析的信息公布在网上,方便市民、规划师和建筑师查询了解相关知识,参与到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环节。
2、日本东京:基于对热岛效应系统研究基础上的技术指导
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日本国土交通省、环境省和日本建筑学会从2000年开始大力推行和倡导城市环境气候研究。
东京都政府开展了针对东京都23区的城市热环境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出城市的热环境图,公布了有针对性的城市热岛效应控制指引导则。
导则明确指出了4个热岛效应严重且缺少通风的重点区域。
基于这一研究,东京都政府通过规划方案优化调整,重点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活环境及空气品质。采取了增加绿化覆盖率、控制建筑挡风面及降低人为热排放等针对性措施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通风。
上述卓有成效的措施被列入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共同制定的《日本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四册“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导则”中。
除此之外,基于东京都热环境气候图的研究成果,日本国土交通省还深入开展了“风之道”的研究项目,了解地面层城市温度分布和风环境的状况,研究城市通风走廊和海风对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的效果。
3、香港:高密度城市环境气候改善研究与实践
从2006 年开始,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吴恩融教授研究团队开始尝试并探索高密度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方法与应用。
该研究旨在了解香港市区热环境和风流通情况,提出气候规划建议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与气候品质。
在香港城市气候分析图当中,除了土地利用信息、地形地貌信息、植被信息以及风环境信息纳入考虑分析范畴外,更详细、精准的城市形态信息,如建筑楼宇、群房、街道和室外开敞空间等信息被用来计算建筑物体积容量和地表人为覆盖率和量化城市密度,从而便于规划师更好地理解高密度城市的地表粗糙度和市区地面热容量。
为进一步深化和校核城市气候环境分析成果,更好地了解都市形态与气候环境之间的
作用与联系,相关研究与试验更深入开展了包括定点现场实地城市气候测量研究、市民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电脑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以及风洞试验等系列研究项目。
最终得出的香港城市环境气候图综合了人体生理等效温度评估结果来定义其气候空间单位,为规划师提供了一个香港夏季直观的城市生物气候空间信息,同时标示出城市气候敏感区域,以引起规划设计环节关注,便于改善或减轻现存问题。
中国香港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提供辅助决策和街区规划的相关气候信息被规划部门应用在香港规划分区大纲图当中。
考虑到高密度城市形态肌理的特点,规划策略和建议集中在降低地面建筑覆盖率和增加绿化植被用以改善街道行人层的通风环境和舒适度。
4、武汉:城市风道保护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2008年,武汉在规划中采纳多位专家的意见,坚持保护利用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
而2014年启动的《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作为实施性规划,将上升至法律层面。
为保障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市在编制规划的同时还邀请了世界城市风道研究专家和武汉大学等本地机构合作开展“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
根据研究提出的建议,将借鉴香港经验,在分区大纲图图则(控规)层面,规划出需要保留和建设的空气引导通道。
根据规划,建筑如若在风道垂直方位所占立面过大,将无法通过审批。同时,结合《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留出的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里,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
目前,这一规划已通过政府令和人大议案,走上法律层面。
5、南京: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
2014年初,在南京出台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根据《计划》,该市将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强化城市空间管制和绿地控制,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严控在市区东北向与清洁空气廊道内建设有废气排放的工业项目。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将全面清退。
◎ 专家观点
1、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开放空间设计时,应使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网络,贯穿整个建成区域,并注意与主导风向结合,成为城市的通风走廊。藉由这个“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缓减市区热岛效应,而在冬季则可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孟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风道的提出从规划上来说滞后了,但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回头反思的结果。风道的规划一方面可依靠城市的铁路线、河流、主干道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城市新区开发中,可避免走以前规划环保是短板的老路。
3、吴恩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
风道犹如城市的“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以香港为例,城市中的实际气温会比天气预报中的高一些。虽然温度升高,但人们却很难在室内接触到阳光,通风情况更遭。越来越热的天气让病菌滋生,很多人因此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为此,研究城市气候环境,为城市打造通风走廊,对于香港这样的高密度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4、匡晓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
现在不好定论风道对于减霾的作用是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但是城市规划中预留风道不管是对于城市发展还是大气保护来说,都是一个科学的思路。
5、范绍佳(中山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欧美城市的季节主导风向比较明显,常年可能只有两三个风向,中国城市则普遍不明显,主导风可能有好几个风向,所以我国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太好根据常年主导风向这个指标来设计“城市风道”。因此,与欧美城市不同,我国大部分城市给城市中预留“风道”的方法,在具体规划实施上,尚有一定难度。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