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 慧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8期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态度和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的失范等问题,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大学校园是互联网的集中区域,大学生是网络的活动主体。利用互联网,大学生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积极获取政治信息,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通过网上政治信息的发布、网上政治选举、网上政治评论、网上信访、网上政治诉求、网上民意调查,网上政治协商等形式,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以达到维护和实现政治利益的政治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渊源是一致的,古希腊民主政治参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构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一)古希腊政治参与理论。古希腊参与民主思想认为,国家的公共性决定了民众可以参与其各种事务,公民不论才能和财产状况如何,所有公民都享有参与全部公共生活的完全同等权利。公民共同分享着国家公共权力,共同参与公共活动,共同决定和管理着公共事务。每一个公民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参与政治,即公民必须参与城邦的各种公共事务——辩论、投票、选举、担任公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参与理念体现了一种国家的公共性即正义,正义即国家权力共同分享,国家事务由公民共同参与。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说追求利益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动力,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活动都不过是一定的阶级利或其他社会集团谋求利益的途径。在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追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参与政治是广大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政治参与要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
综上,国家具有公共性的一面,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职能,而要实现这种职能,就必须让公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公民个人因为追求个人利益也需要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中。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构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逻辑。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为例,对220名学生就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0份。调查的对象包括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其中男女生比例各占50%;党员比例50%;团员49%,群众1%;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比例分别为50%;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的比例分别为50%;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比例分别为32%、34%、34%。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失范等问题。
(一)参与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政治参与的广度就是指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大学生的比例;政治参与的深度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是否有理性、分析性、协商性、批判性。就参与广度而言,在问题“您是否经常浏览政治社群网站“上,选择经常浏览的仅为35.1%;在问题“您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上,24.3%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兴趣“。在问题“你对学院或学院党校微博的关注情况是“,40%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关注“。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就参与深度而言,在问题“您在网上碰到重大热点和敏感问题上的表现是“,10%的学生选择“主动发帖,引导对问题的讨论“;58.6%的学生选择“只是浏览,自己不发表意见“。在问题“当您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您是否会利用网络维权“这一问题上,仅有15.7%的学生选择“想到并付诸实践“。在问题“您在网站上是否给政府提过建议或者意见“问题上,仅12.9%的学生选择了“建议过“。这表明,整体而言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积极参与,深层次参与的学生群体较少。
(二)参与态度和动机日益复杂
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态度和动机更加复杂,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利益表达和政治理想。在一些著名的政治论坛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大学生活跃的身影。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锐思评论“、“天涯杂谈“、“新华时评“等,大学生通过这些政治论坛,获取政治咨询,发表政治见解,与网友进行政治交流等。有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如一部分大学生参与政治是为了获得评奖评优,获得入党、就业等机会。在问题“你关注学校或者学院党校微博的原因“上,56.1%的学生选择“为了入党“,仅有13%的学生表示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还有的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为了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感,如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有的
是情绪发泄的需要,如,当自己的政治表达或生活上的需求没有满足时,通过网络来表达不满。
(三)参与手段和结果失范
网络空间五花八门的政治信息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的情况,加之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网络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可自由、自主、不受束缚地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这势必导致一些大学生网民在虚拟空间里完全忽视现实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与政治参与原则和规范相违背的活动。在问题“当你在网上的利益表达没有得到满足时,你会怎么样“,7.3%的学生选择了“线下采取过激行为“,凸显了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不理性和不负责任。在问题“您在网络上发表见解时的责任意识“,16.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表明部分学生会根据一些无中生有、未经确认的消息来攻击与事件毫不相干的人物等,使其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构成一定的网络暴力。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规范和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结果,有利于推动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但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非理性和网络暴力行为同样会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危害,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一)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和监督
政府等相关部门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当言论,恶意散布言论等网络暴力行为,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最大限度的缩小不利的影响,积极引导大学生网民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走向,对于给国家、社会、他人造成重大危害的,要追求当事人的责任。
其次做好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和监督,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网络舆情的监督范围,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少数群体活跃于各大政治社区,对于时下的热点新闻和敏感政治问题不仅高度关注,还积极发帖,主动发起讨论,在短时间内做到对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炒作,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信息不透明,当事人没有积极回应时,更是如此。对此,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好网络政治参与中舆情的及时发现和应对。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给予关注,在政治参与中出现的相关诉求,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途径、恰当的方法,给予回应,并密切关注由此而可能引起的线下过激行为,避免因为回应不及时而引起的问题发酵。
(二)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引导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正确的政治认知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红色实践,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社会发展实际,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引导大学生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政治行为,做出理性判断和评价。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教育。大学生通过政治认同承认党的领导,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等,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持久认同感,促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策形成较高的政治共识,形成有效的心理保障,把握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心理发展趋势与特点,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再次,加强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高校要关注大学生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对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困惑积极引导,避免产生对政治的冷淡或漠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身做好榜样的力量,以正面的影响,饱满的热情感染大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心理,使他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充满兴趣,自愿接受教育内容。
(三)大学生自身要增进认识,不断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更新网络政治参与观念。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主义“、“权力至上““权威崇拜“等传统观念深刻支配着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对此,大学生要加强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不断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提高理性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网络由于其开放性,很难不受“信息伪造“的污染。这样的“信息伪造“可能是一些虚假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带有恶意的信息,大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很容易轻信网络信息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警惕,不断增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避免参与行为的偏失,防止盲目参与。最后,要提升自身网络政治素养。网络参与者的政治素养包括政治参与的话语使用,国家认同、道德规范、民族情感、舆情知识等,它是一项全面的训练。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培养公共精神,树立起对社会的政治责任感。通过政治实践把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外化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始终将参与热情和参与理性相结合,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保持责任感和主体意识,避免情绪化的宣泄,在政治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塑造良好的政治参与品格。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