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内容整理清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1.《儒林外史》,现实主义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故事集缀型)。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长篇讽刺文学的典范。2.作者吴敬梓,清朝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3.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4.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逃往会稽山中过隐姓埋名的生活。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5.明宪宗末年,山东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周进为了照顾范进这个54岁的老童生,把他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认为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6.范进中举后范老太太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夸赞女婿是文曲星下凡,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7.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huàn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他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8.高要县知县汤奉,对待偷鸡的积贼他用朱笔在其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汤奉不问因由,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大骂一顿,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9.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10.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赵氏提起送二位舅爷赶考盘缠严监生心疼得踢猫;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但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他临终托孤于内兄时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11.严贡生,原名严大位,字致中,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他六亲不认,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他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他的虚伪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他欺压敲诈,无恶不作。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一位名叫黄梦统的乡下农民,想向严贡生借二十两银子,写了借据,但是后来到亲戚那借到了钱,就没有拿严贡生的银子。后来,想起这件事来,想向严贡生取回借约,严贡生立马起了讹诈之心,硬要对方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船钱。严监生死后,他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12.《儒林外史》大致写了二十对兄弟,作者对严贡生严监生、王德王仁、余特余持等兄弟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余特、余持兄弟是遵循人伦纲常的孝悌君子。他们最引人瞩目的表现是尽孝。邻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灵柩抬出。而当地风俗认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进家门是“要穷人家”的,众亲友都劝他们就此下葬,但他们宁可“穷死”也要把灵柩请进中堂。对于处理兄弟关系而言,儒家文化讲求一个“悌”字诀,它要求兄弟之间应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余持之恪尽悌道在为兄长顶罪一事上得到充分展现。当余特牵连进一场人命官司时,弟弟余持顶缸受罪,帮兄长度过难关。余特之“友”则主要体现在邀弟弟同赴徽州府学训导任,余持体谅他日用不足,不愿同去。值得一提的是,这弟兄两个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讲这些“隔壁帐的势利”。他们洁身自爱、兄友弟恭的行为,与当地趋炎附势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余氏兄弟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谓君子也!除了余氏兄弟之外,吴敬梓还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倪廷珠和倪廷玺兄弟的相识。他们都是作品中兄友弟恭的典型代表。13.王德、王仁兄弟两人都是禀生(考中秀才时,名列排行榜前列的可以递补为禀生),算是秀才中的优等生了;所从事的职务也是在私塾教书育人,而且是铮铮有名。按道理来说,这样饱读诗书之人应该为人师表,然而这对兄弟却是“无德无仁”之人。他们的言行正好与圣贤之教相反,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嘴里说“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但眼睛里看见的,心里想着的却是银子。他们受了贿赂,就毫无心肝地在他们的亲妹妹害病害得快要死去的时候,忙着帮助妹夫严监生把小老婆立为正室。14.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迥,字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城。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隐瞒已婚事实,与老师的外甥女结婚,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勤学的一面。后来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作者借此人讽刺了八股取士制度对儒生的毒害,揭露了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15.鲁编修,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于是他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蘧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想再娶妾生子,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16.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八天以后,他女儿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17.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她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代表。18.杜仪,字少卿,有人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淡泊功名,傲视权贵。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他讲求传统美德。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他还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19.马静,字纯上,人称马二先生,他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到今人人必要做的,“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把当官看作人生唯一的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价值取向完全是八股科举制度的产物。马二先生已经把八股神化了,并对其无比痴迷。马二先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乐善好施。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马二先生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迟衡山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这正是马二先生的真实写照,因为功名学问,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20.虞育德,国子监博士,人称虞博士,“纵观虞博士形象,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无可道者,突出的是隐于朝市,以吸收容纳了庄禅的理学作心理调节,求得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对超脱,心理上的平宁和谐”。一个农人跳水轻生,虞博士忙叫船家将人救起,在得知了农人生存的艰难时,他坦诚地说明自己也需要银子做盘缠,并送给农人四两银子。他并不是一毛不拔,但也没有做无名英雄的意思。在虞博士的身上,充满了中庸的节奏。他自然不是举业人群那样利欲熏心,但也不是像杜少卿那样对恶俗的环境愤愤不平。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做泰伯祠主祭。虞育德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这就体现了虞育德弃虚返实的精神境界。对于贤人,他热心相交;对于举止不良的人,他也能宽容对待。他希望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对他人进行感化,以“礼”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虞育德是贤人群体的领袖。面对虞育德的离去,杜少卿发出“老叔已去,小侄从此无所归依矣”的悲叹。21.庄尚志,字绍光,人称庄征君,南京累世读书人,为书中的正面人物,乃真儒也。悠然是庄绍光最大的特点。他并不是逃避俗世,而是在俗世的纷纷扰扰中从容而成功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他受朝廷征辟时显然已经知道自己是难容于朝廷的,故而对妻子说“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朝中权臣托人捎话,欲将其收在自己的门墙之下,但庄征君的婉拒之辞不卑不亢,并称“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况太保公屡主礼闱,翰苑门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这一个野人?这就不敢领教了。”太保碰了个软钉子,立即便以祖宗法度为词,使得皇帝准了庄征君的还山奏本。不同于虞育德的是,庄绍光对于世俗小人和官僚是不欲一见的。当他从京师回到南京后,高大老爷、布政司、应天府、本城乡绅都争欲拜见,庄先生“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22.迟衡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迟衡山“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绍光的悠然,他认为“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显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极为不满。如果说庄绍光的态度是我道不行就退而自省,那么迟衡山就是我道虽不行仍勉力行之。小说中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23.鲍文卿是崔按察(负责上参失职官员)门下一戏子。人称鲍老爹。(1)他向崔姓按察司求情,免了安东县知县向鼎的处分,只因敬爱向知县是斯文人才而冒险搭救,这是一义。(2)崔按察写了个书文让鲍文卿送去,好叫向鼎谢他几百两银子。没想到鲍文卿一分钱也没有受,这算是二义。(3)同情倪老爹的遭遇,将其第六子倪廷玺过继来当做自己的儿子,视如己出,可谓三义。(4)后来向鼎升任知府,受其邀请,鲍文卿带着养子投奔向府。途中有两个衙门的书办见鲍文卿与知府相交甚厚,便希望托情办事,可以得五百两银子,被鲍文卿拒绝了。这算是四义。鲍文卿宽厚仁德,重义轻利,在人格方面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虽为戏子,身份卑贱,作者却赋予他许多君子之德。反衬出那些重功名富贵而迷失自己的儒林士子的丑恶嘴脸。24.凤鸣岐,排行第四,人称“凤四老爹”“凤老四”,是一个极其“义气”的壮士。凤老四得知万里(万青云)因家计艰难而冒充中书出事后,他巧妙安排、精心筹划。在他的仗义相助之下,万青云由假中书成了真中书。收丝客人因为少年不老成,为了一夜风流而钱财被骗,风老爹同情他,设计以同样手法骗回了钱财。毛二胡子骗了陈正公一千两银子避而不见,凤鸣岐出面,让毛二胡子交出银子和利息。凤四老爹虽是无身份地位的江湖侠士,但他行侠仗义、济困扶弱、有勇有谋。与那些士人相比,他身上没有受到科举制的熏染,他的人格倒显得更有生气,更有光彩一些,对儒林士人来说,更具有讽刺意味。25.作者把目光转向儒林之外,市井之中。季遐年,擅长写字,自小无家无业,总在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不修边幅,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26.荆元,做裁缝的,五十多岁,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27.盖宽,开茶馆,擅长画画。本来是个开当铺的人,也有些家产,可是他乐善好施,为了接济别人把家里各样的东西都变卖尽了,自己又不懂经营,只能开个茶馆。他说:“‘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而今我这般光景,走到他们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觉得可厌。至于老爹说有受过我的惠的,那都是穷人,那里还有得还出来!他而今又到有钱的地方去了,那里还肯到我这里来!我若去寻他,空惹他们的气,有何趣味!”28.王太,卖火纸筒子的。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有一日,王太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29.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凤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自食其力、人格高美、不畏权贵、自由洒脱、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吴敬梓正是通过名士、贤人、奇人形象来不断实现自己对于文人理想人格的探索。而魏晋风度则成了贯穿这一探索始终的文人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体现,成为这些形象的重要品质,被不断诠释。30.艺术手法:(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2)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进行讽刺(3)通过人物言行的矛盾进行讽刺(4)善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31.名利观:对追名逐利、以权谋私、沽名钓誉的行为的讽刺。对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蔑视功名富贵等行为的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