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导截流水力模型实验
教学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教学大纲,培养学生掌握施工导截流的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其目的为:通过模拟山区河流的水利工程导截流实验,使学生掌握观测水流流态及量测不同截流时段的水位、流速,由此确定截流不同时段的抛投材料粒径。
二、模型概况:
本教学模型模拟的山区河流水利工程(详见附图)采用1:120的比例制作,模型糙率n为0.024,控制河床长度为480m,水准点高程为280m。主河床上下游分别设置了水文监控站,主河床中部设置了5个水位监控点。该模拟工程主河床的右侧布置了导流洞,其截面为20m*30m,左侧布置了(可移动)截流戗体。本模型电磁流量计显示单位:m3/h,模型实验流量Q控制在5~30m3/h范围内。
实验中的导流方式采用打开导流洞,改变主河床水流方向进行;截流方式为:单戗截流。
三、教学实验要求:
1.学生按4~6人分为试验小组,确定观测、持浆、测量、持尺,记录人员名单;
2.模型流量为 X1 m3/h 、X2 m3/h时,施测龙口段最大平均流速、戗堤坡面上、中、下、表、中、底最大流速;流速测点布置见示意图,测试流速时,注意测杆垂直,测浆与水流方向一
致。
流速测点布置示意图
3. 根据不同流量记录导流洞过水水位、流速变化数据,分别计算导流洞与单戗截流时龙口流量Q值;
四、实验任务:
1. 单戗截流时,打开导流洞过水闸门,观测水流的水位、流速通过戗堤时的变化;
(1).认真观察单戗截流时水流流态,记录观测的水位(实验前记录各测针零点数据),绘制水面线;
(2).认真观测、记录单戗截流时水流流速数据,记录采用不同粒径石碴料抛投截流,观察其稳定状况并作相应量测记录;
2. 整理实验报告任务如下:
(1)根据实验数据整理、绘制实验确定的流量为 X1 m3/h 、X2 m3/h时,河床控制段的水面线与流速表;
(2)根据实验确定的模型流量,整理实验数据,计算、分析,确定原形河床截流时抛投石
碴料粒径,引用公式为:
(3)根据实验所得成果,按实验小组写出分析报告(注:报告注明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
五、导截流水力模型实验的有关数据
本模型上下游自动水位仪设置的零点分别为:828.82、823.58;
5个测针的设置的零点依次为:25.63、26.92、27.23、26.85、29.97。
本模型采用1:120的比例,长度比尺λL= 120;
流速比尺 λV =λL 1/2 = 1201/2,原形流速 Vp =VmλV
流量比尺 λQ =λL 5/2 = 1205/2= 157744.1 ,原形流量 Vp = VmλQ
引用公式为中的稳定系数 K = 0.9
γ1:为抛投材为料砾岩,其容重(2.2~3.3吨/米³)取2.7吨/米³;γ:水容重;
D:抛投材料折算成球体的直径。
附图:
六、实验仪器
水准仪
流速仪:参数见 K值曲线表,单位m/s
水位测针:取值精确到0.1mm
自动水位仪:取值精确到0.1m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