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 教育教学论坛 Aug.201 5 第33期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0.33 【学生教育】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与对策 殷永贵,尹发利,程家国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该现象已经侵蚀到课堂,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对 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通过学生个人努力,学校、家长、老师的合力引导和督促,帮助学 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让大学生不再成为手机的奴隶,让手机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助手。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46—02 目前,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在人们生活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有近2/3的同学对课堂使用 中的地位已不可取代。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 手机这种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漠视课堂纪律、秩序 传统的通话工具,通话、短信等传统功能在手机功能的 的现象如此之高,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 比例中越来越低,而网络、视频、游戏等新功能受到越 课堂使用手机是违反纪律的行为,会给别人正常学习 来越多的欢迎。为进一步研究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探 带来干扰。 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途径,我们对1千余名大 3.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同学使用手机考试作 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 弊;也有部分同学反映部分任课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 一、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生课堂不能使用手机,态度模糊;有更多的同学表示 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近100%, 已经对目前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习以为常。 有20%左右的同学还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智能 通过调查发现,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 手机在在学生中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除了手机拥 遍现象,而且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没有及时认识到 有率和智能手机拥有率“双高”以外,学生使用手机还 这一行为的危害性。现在我们不能完全断定上课使用 呈现出如下特点: 手机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但从现实来看,学生 1.课堂内外,学生均对手机高度依赖。 使用手机的频率越高,往往其学生成绩也越差。所以, l 调查内答 I小j 2小时l 2-3小时I 3—4小时I 4小时以上 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并采取相应对策已经 I每天使用手机时I'q I 10% j29% l 35% I 26% 势在必行。 从上述数据来看,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对策 的重要部分,有90%以上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上,甚至有26%的会使用4小时以上,这部分同学在一 手机现象相当普遍,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存在了一天两 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生活中如果缺少 天,对于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笔者认 手机就会感觉手足无措。 为,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人手,慢慢改变目前的局面, l 调查内容 I从不 偶尔l经常l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让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 I课堂使用手机频率I 21%】55%l 24%I (一)学生本人方面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上课时能够严格要求自 1.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 己,从来不使用手机的只占21%,这部分同学自我要求 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因素等等,其中,学生自身因 严格;经常会使用手机的同学占24%,这部分同学几乎 素是核心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 上课必玩手机;超过半数同学受到老师讲课的精彩程 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愿意对所学知 度、个人对课程的喜好等因素影响,会偶尔使用手机。 识进行深人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在校期间的考核与 2.认识高度不够,漠视课堂使用手机存在的危害。 激励、评价机制。 调查内容 干扰课堂秩序,影响学习 无所渭 好玩,调节课堂气氛 2.提高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能力。大学生自身必 课堂卜有同学手机铃声响起, 38% 65% 7% 须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自控力。认 你是什么态度 清手机的负面作用,自觉地抵制诱惑,培养“慎独”品 作者简介:殷永贵(1974一),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46—— 201 5年8月 教育教学论坛 Aug.201 5 第33期 EDUCATION TEACHING FORUH N0.33 质和独立思考、鉴别是非能力。特别是手机的功能越 (四)辅导员方面 来越先进,携带越来越方便,隐蔽性越来越强,这就更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手机道德”教育,积极 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除此之外,还 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 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相互能够及时 长背景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要 给与提醒。 学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诚实守信,树立积极向上的 (二)学校方面 进取精神;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是 1.规范课堂秩序,严格管理制度。学校为保证课堂 对课堂纪律的扰乱,更是不文明的行为;过度使用手 质量,可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同 机还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危害性影响。教育学生走出手 时,为尽可能地避免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管理部门可 机使用误区,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学 采取硬性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 习、成才。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通过各 (五)家长方面 类学生组织开展“课堂不使用手机”等倡议,譬如开展 1.适度控制大学生的消费。家长一定要清醒地认 “手机休息室”、“人机分离”等活动。 识到,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科技怎样发达,大学生最主 2.改革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 要的任务仍旧是学习,而手机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 课堂上教师授课内容精彩丰富,吸引力强,使得课堂 千万不能反过来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因此,无论家庭 气氛活跃,学生听课质量提升,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 经济条件如何,家长都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给 到知识学习上。 其购买功能适宜的手机,办理合适的手机业务,万不 3.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人际交流 可无节制地满足子女对手机及手机业务的消费,更不 中获得愉悦和肯定。学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 能主动给其频频更换更“潮”的手机。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同学 2.加强沟通和交流。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往往认为 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感受 只要给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就可以,对于孩子的其 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 他问题却很少沟通交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 意识。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 经是成年人,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世界观、人生 针对性强的活动,例如,设立关手机日、文明使用手机 观,仍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情 论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 感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并妥 将学生的人际交流由手机的虚拟交流回归为面对面 善引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 的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愉 种问题和障碍。通过沟通交流,消除孩子的孤独感,让 悦,从而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便不会从虚拟的手机世界寻 (三)任课教师方面 找感情的空缺,过多地依赖手机。 1.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任课老师要从自身做起, (六)技术方面 上课关闭手机,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榜样和示范作用, 学校可以分时段、分区域实行信号屏蔽,在上课 也可以在学生违反规定时严肃处理,并且能够赢得学 时间段、在教室屏蔽掉手机信号,手机信号一旦屏蔽, 生的信任和尊重。 手机的很多功能就无法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 2.认真教书,增强课堂的趣味I生和知识的时效性。 机的吸引力。设置手机集中存放设施,上课期间手机 很多学生反映,自己之所以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 统一集中存放,保证手机安全,同时还可以在集中存 是因为老师讲课方式不够精彩、讲课内容过于陈旧。 放设施里增加充电等功能。充分利用手机有益于教 这当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学、学习的功能,开发相应学习软件,让手机成为学习 但是不可否认,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讲课内容的精 的工具。 彩程度和学生是否愿意听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任 手机是时代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密切 课老师要充分了解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带来了 方式,用大学生愿意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给学生 一定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群 讲课,用精彩的讲课内容打动学生、丰富的知识吸引 体。作为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 学生,让学生乐于上课、愿意学习,感受到听课愉悦和 机,让手机回归工具本质,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幸福,学生就会自然放弃课堂玩手机。 不要让手机变成游戏机,更不要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消 3.认真育人,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及时制止, 磨时光的工具。 合理引导。事实证明,学生对课堂是否使用手机的态 参考文献: 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同一个班级,在不 [1】李颖,沈阳,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 同老师的课堂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在老师要求严 研究U].科技文汇,2011,(11):207—208. 格的课堂里极少有人使用手机,在老师要求不严格的 『2l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U]_科技 课堂里,学生会试探性地使用手机,发现老师不管后 经济市场,2012,(11):85—87. 会肆无忌惮地使用。作为任课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 『31华丽.浅析课堂上的“手机文化”现象lI1_高教前沿,2011,10 (53). 人,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