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适用于主厂房建筑钢结构的加工。
2. 施工工艺流程
3. 主要施工工艺质量
3.1坡口制备
a) 焊接接头形势和坡口尺寸应符合设计和DL/T678-1999《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
b)坡口可采用机械加工或自动、半自动气割或等离子切割方法制备。若采用自动、半自动气割加工,则应磨去淬硬层。
c)切割后必须将切口表面的氧化物、熔渣及飞溅物清理干净,并将不平处修理平整。
d)焊缝坡口应保持平整,坡口及边缘20㎜内母材应无裂纹、夹层、夹渣、毛刺等缺陷。
e) 焊件在组装前,坡口表面及每侧应将水、油、漆、垢、锈、氧化皮等杂物清理干净,直至露出金属光泽,清理范围为:
埋弧自动焊对接焊缝 40-50㎜
其他焊接方法的对接焊缝 10-20㎜
角焊缝 焊角尺寸K+10-20㎜
f) 奥氏体钢坡口两侧应涂防飞溅剂。
3.2 焊接材料
a)焊接材料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使用工况条件和焊接工艺评定的结果选用。焊接材料应有自造厂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无质量合格证部得使用。
b)焊条、焊剂在使用前应按照说明书进行烘焙。烘干后的焊接材料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时,应从新烘干。焊条重复烘焙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使用时应装入保温温度为80-100℃的专用保温箱内,随取随用。
c)焊丝使用前应清楚表面锈、垢、油污。
3.3 焊件组装
a)焊件组装应按照
DL/T 5210.1-2005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验收规程 第1部分:土建工程》
DL/T 5210.8 200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验收规程 第8部分:加工配制》
或设计的要求执行。
b)焊件对接允许对口错位如下
一级、二级焊缝 小于0.1t,且不大于2.0㎜(t为板厚)
三级 小于0.15t,且不大于3.0㎜(t为板厚)
3.4 定位焊
a)定位焊所用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对焊工技术条件的要求应与正式焊接时相同。
b)定位焊缝厚度通常为4-6㎜,长度为30-60㎜,间距不超过400㎜。冬季施工,定位焊厚度可增加至8㎜,长度80-100毫米。
c)定位焊的引弧和熄弧应在坡口内进行。定位焊焊缝起头和收尾处过渡应平缓。定位焊后应立即检查定位焊质量,如有缺陷立即清除,重新进行焊接。
3.6 引弧板、引出板、垫板的设置
a)埋弧自动焊缝和其他焊接方法焊接的一、二类焊缝两端应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引弧板和引出板的材质应与焊接件相同,坡口形式应与被焊焊缝相同。埋弧焊用引弧板和引出板尺寸一般不小于50×100㎜,其它焊接方法用的引弧板和引出板尺寸一般不小于40-50㎜。
b)严禁在焊缝以外的母材上随意试焊和引弧。
c)焊接完成后,应用机械加工或碳弧气刨火气割方法去除引弧板和引出板,并打磨平整。严禁损伤母材,严禁锤击取下引弧板和引出板。
d)若工艺文件要求设置垫板,应沿焊缝全长设置。钢衬垫的材质和焊件相同,有接头是应符合对接焊缝焊透的质量要求。
3.6 焊接
a)焊接作业区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采相应的防护措施:
1)风速:气体保护焊风速大雨2m/s,其他焊接方式风速大于10m/s;
2)相对湿度大雨90%;
3) 雨雪天气;
4)环境温度:碳素钢低于-20℃;低合金结构钢低于-10℃;中、高合金钢0℃。
b)焊件施焊应按照焊接工艺评定的要求严格控制焊接规范参数。对低合金调质结构钢焊接,应严格控制焊接线能量。
c)应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控制变形。对于长焊缝,宜采用分段退焊的方法或与多人对称焊法同时运用,并可采用跳焊法,避免工件局部加热集中。
d)施焊过程中,应注意接头与收弧的质量,收弧应将熔池填满,层间接头应错开30㎜以上。多层多道焊,每层每道焊缝焊完,应清理焊渣、飞溅等杂物,经自检合格后方可焊接次层或次道。如图为已经清理完成的层间焊缝。
e)除第一层和最后一层焊缝外,允许对中间各层焊道进行锤击法消除焊接应力处理,如图为已消除应力的层间焊缝。
f)双面焊缝,应采用机械加工或碳弧气刨清根。清根前,非清根侧焊缝的焊接量不宜少于3层,碳弧气刨清根后应修磨刨槽,除去渗碳层。
h)焊接完毕后,焊工应江焊缝表面的飞溅、熔渣等仔细清理干净,并检查外观质量,必要时可做局部返修。对一类和二类焊缝,焊工自检合格后在距焊脚50㎜处打上钢印代号或坐上永久性标记。
3.7 焊接接头外观检查
a)焊工本人应对所有焊接接头进行100%检查,焊接质检员按照规定比例进行专项检查。对于超标外观缺陷应立即修磨、补焊,补焊工艺要求与正式焊接时相同。
b)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焊缝外观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尺寸如下:
1) 焊缝未满焊要求
一级焊缝 不允许
二级焊缝 不大于0.2+0.02t,且不大于1.0㎜(t为板厚)
三级焊缝 不大于0.2+0.04t,且不大于2.0㎜(t为板厚)
2)焊缝根部收缩
一级焊缝 不允许
二级焊缝 不大于0.2+0.02t,且不大于1.0㎜(t为板厚)
三级焊缝 不大于0.2+0.04t,且不大于2.0㎜(t为板厚)
3)焊缝咬边要求
一级焊缝 不允许
二级焊缝 不大于0.05t,且不大于0.5㎜(t为板厚)
三级焊缝 不大于0.1t,且不大于1.0㎜(t为板厚)
4)弧坑裂纹要求
一级焊缝 二级焊缝 三级焊缝 5)电弧擦伤要求 6)接头不良要求
一级焊缝 二级焊缝 三级焊缝 7)表面夹渣要求
一级焊缝 不允许
不允许
≤5.0
允许个别
不允许
缺口深度不大于0.05t,且不大于0.5㎜(t为板厚)缺口深度不大于0.1t,且不大于1.0㎜(t为板厚)
不允许
二级焊缝 不允许
三级焊缝 深度不大于0.2t,长部大于0.5t,且不大于2.0㎜
8)表面气孔要求
一级焊缝 不允许
二级焊缝 不允许
三级焊缝 每50.0㎜焊缝长度允许直径部大于0.4t,且不大于3.0㎜数量不多于2个,孔距部小于6倍孔径。
9) 焊缝余高偏差
B<20 一级焊缝 2.0-0.5㎜
二级焊缝 2.5-0.5㎜
三级焊缝 3.5-0.5㎜
B≥20 一级焊缝 3.0-0.5㎜
二级焊缝 3.5-0.5㎜
三级焊缝 3.5-0㎜
10)部分焊透组合焊缝尺寸偏差
焊角尺寸 焊缝厚度≤6㎜ 1.5-0㎜
焊缝厚度>6㎜ 3.0-0㎜
角焊缝余高 焊缝厚度≤6㎜ 1.5-0㎜
焊缝厚度>6㎜ 3.0-0㎜
c)板件焊接接头角变形应不大于3°,角焊缝及结构的焊接变形应符合设计要求。
3.8 焊缝内部质量检查
a)焊缝外观检查和接头变形检查合格的接头才能进行无损检测,无损检测应在焊接完成后24小时后进行。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及质量标准如下表。
3.9 焊缝返修
a)焊件表面被电弧、碳弧气刨及气割损伤处和焊疤应修磨平整。
b)焊缝表面缺陷超标,焊工可自行修补,但对于表面裂纹不得擅自处理,应报告焊接技术人员和焊接质检员。
c) 对于内部缺陷和表面裂纹,应认真分析原因,结合原来的焊接工艺制定具体的返修方案并经技术主管批准,返修时应严格按照要求实施。
d)采用碳弧气刨、砂轮或其他机械方法消除缺陷,清除长度应比缺陷范围两端各长50㎜,应确认缺陷已彻底清除。
e)缺陷清除后,坡口底部应圆滑过渡,满足焊接修补要求。碳弧气刨槽应磨去渗碳层。
f)返修焊缝的焊后检测应与正式焊缝要求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