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2.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
(1)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
(2)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1)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这就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4.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
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以后,它的来源变得神秘了,利润成了它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的特殊作用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成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了。 (2)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而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因此剩余价值就不被看成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成为资本乃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3)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
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作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代表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m/c.
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m/c+v,m’=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
8.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
(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9.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10.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答: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
度是有差别时,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就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妁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