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广角 丽 丽 hn010g 而 ●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朱万飞 (安徽省利辛县水务局 安徽 236700) [摘要]水是万物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命脉。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水利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利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 4x(201 O)02-0255-01 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农村水利发展新思路,促进解决“三 境,牺牲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 农”问题,是水利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如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 境,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河流水库的健康生命,切实保护好 设,笔者认为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水源地。要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必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 须实行工程性措施和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的治水方针,在某种程 投入水利建设的关系。农村水利工作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度上,非工程性措施更为重要。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 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提出的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改 村生态环境,除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外,当前尤其要着力提高水行政 善生态、发展经济五个层次的需求,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为了保障 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以人为本,保证饮水安 步伐,将依法治水落实到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规划计划管理、水 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清 利工程管理等各方面和环节,以改革为手段增强管理活力,以应用现 洁卫生的水,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农村 代水利科技包括新的治水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比如防洪抗洪工作,仅 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两工”取消后,并不意味农民不能再投工 靠修筑河堤和修建水库等工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 投劳,而是要在“一事一议”的前提下,用好政策,结合实际,不断 是落实防汛责任,健全防汛制度,推进防汛信息化,依据法规和制度 探索广大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 加强日常管理消除防汛隐患,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的防汛意识,建立工 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壮大民营水利实体。 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旅有机结合的防汛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 二是牢固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生态保 决洪涝灾害问题。 护的关系。水资源是稀缺资源。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四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确处理水利的共益 社会发展的瓶颈。就我县而言,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决不能 性政府行为与经营性市场行为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抱着“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是错”的思想,同时应保护好水资源。 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洪涝灾害、 否则,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会像珠江流域等地区一样形成 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这四大水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水对 “守在水边无水用”的局面。因此,无论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还是 人的伤害,但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伤害造成的后果。为此,要自觉运用 丰富地区,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建设节水型社会。因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水问题,比如解决我县洪涝灾害问题,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局部和一时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利 首先要给洪水以出路,努力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从无 益为代价停止发展步伐,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 序、无节制的人水争地向给洪水以出路,人水和谐转变;从过去的“洪 原则,根据河道的承载能力,在保护和发展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解决 水出境为安”向确保安全、注重雨洪资源利用和实现洪水资源化转变 河流健康问题,必须建立衡量健康的指标体系,准确诊断出河流病情, 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发水利的经营性功能,探索 因地制宜,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制订保护目标和措施。 和应用水利部提出的水权市场理论,树立水的商品意识,培育发展水 三是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正确处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 权、水商品交易市场。同时,应当针对我县的水资源优势,建立水利 施的关系。水资源为万物生存、发展之必需。我县局部地方特别是 市场准入制度,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基础设 城镇及周边地区水质型缺水也开始显现,水源地保护任务十分艰 施建设。就今后发展方向,应逐步建立水利市场投资机制,加强服务 巨: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了 和监管,调动社会各界依法开发水土资源的积极性,推进由政府办水 农产品的质量。因此,要建立和谐社会,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 利向政府、社会共兴水利的转变。 美国的精明增长的概念是城市发展分散和紧缩的折衷优化之路 Press.1995. 新都市主义提出了高效城市公交系统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即多中心 [5]胡伟 刘君德《上海居住区变迁及其规划对策》规划师. 的网络城市的结构。强大的公交系统对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土 2002(10).P72-75. 地的价值,抑制城市无限度的扩张。值得借鉴。 [6]李晓江《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城市 在我国建立快慢分级的公交导向的土地使用模式,公共交通进入 规划.1997(6).P44—48. 居住单元内部,使居住单元的中心成为与城市其它地域和功能的接口。 [7]刘华钢《广州城郊大型住区的形成及影响》城市规划汇刊. 居住区与城市其它地区界限被弱化,居住组团与公交通道共构的居住 2003(5).P77-80. 区,在空间上看似分离,但实质是有序。 [8]Ming S.Lee,3in—Hyuk Chung,Michael G.McNallY.2002. 总之,建立开敞社区、封闭组团以及公交深入社区的土地利用模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1ying Behavioral 式有利于市场模式下的街廓尺度和环境友好。 Processes of TriP Chain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 e s.Univ er sitY 0f Ca1 if0rnia.Irvine.httP:// 注释: reposit0ries.cdlib.org/itsirvine/casa/ITS—UCI—AS—WP—O2一O6. ①出行链,类似一次旅行,一次出行中包括可能多次某种目的的 [9]迈克・詹克斯著周玉鹏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暂时停留,将多次出行的行为按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出行链,以往的出 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行分析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中间的暂时停留。 [1 O]任绍斌《单位大院与城市用地空间整合的探讨》规划师. 参考文献: 2002(11).P60—63. [1]全国城市规划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 [11]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城 划出版社.2002. 市规划.2000(6).P40—42. [2]陈燕萍《适合公交服务的居住区布局形态一实例分析》城市 [12]孙晖梁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范例一西雅图市总体规划述 规划.2002(8).P90—96. 评》国外城市规划.2000(4).P5—8. [3]D.Gregg Doyle著陈贞译《美国的密集化和中产阶级发展一 [1 3][美国]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天津:天津科 “精明增长”纲领与旧城倡议者结合》国外城市规划.2002(3).P2—9. 学技术出版社.2004. [4]Giuliano.G.Land Use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作者简介: InvestmentS:Highway and Transit?In S.Hanson(ed),The 赵晓凡,男,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教研室, Geography of Urban Transportation:New York:The GuiIford 讲师。 舛技博克I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