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化痰汤治疗梅核气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化痰汤对梅核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患者通过口服疏肝化痰汤1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疏肝化痰汤对梅核气疗效确切。
标签: 梅核气;疏肝化痰汤;中医药疗法
梅核气是指患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梗塞感觉加重。笔者通过实践,自拟疏肝化痰汤治疗梅核气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40例,均为2000~2007年门诊病例,全部为女性,且排除器质性疾病,其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2岁。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各为20例,症状为自觉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1.2 治疗方法
A组病例采用疏肝理化痰散结的方法,药用疏肝化痰汤,药物组成为:柴胡15 g、枳壳20 g、佛手10 g、香橼10 g、甘草10 g、白芍20 g、香附20 g、陈皮20 g、半夏10 g、茯苓20 g、厚朴10 g、合欢15 g、郁金15 g,症状较重者去陈皮加青皮10 g。上方水煎服,1天1剂,60 d为1个疗程。B组病例采用柴胡舒肝丸,早晚各1丸,6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除;好转: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好转;未愈: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1]。治愈+好转=总有效。
2 结果
A组治疗组痊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B组对照组痊愈4例,好转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病案举析
患者,女,38岁,于2004年6月5日来诊。自述于半年前因生气后自觉咽中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未予系统治疗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每于生气后加重,情绪缓解后消失。近2周自觉症状明显加重,无改善来诊。查体,神清,语速快,性情急躁,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经喉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疼痛。四诊合参,症属肝郁气滞之梅核气,宜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疏肝化痰汤治疗15 d后,症状有所改善,30 d后症状明显减轻,服药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2年后回访,无发病。
4 讨论
梅核气属于中医郁病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或咽异感觉症[2]。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据统计,郁病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内科住院病例有肝郁证表现的约占21%。现代医学认为咽部神经十分丰富,故咽部感觉非常灵敏,全身疾病或某部分器官尤其是邻近器官疾病,通过神经反射和传导作用,均能反映在咽部而出现异常感觉[3],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当今社会由于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社会节奏变化快,有些人不适应,故造成许多人精神、情志发生改变。祖国医学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就有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症称为“梅核气”。宋代《仁斋直指方》指出:“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是也。始因恚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历谈郁结,致有斯疾耳。”七情气郁,结成痰,随气结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为七情郁结,肝失条达,致气机不和,气血失调。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交结上逆,郁结于胸膈之上,如梅核塞咽,肉块梗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若久郁化火伤阴,则可出现阴虚火旺之证[4]。情志内伤是本病发病的致病原因。梅核气产生多由于抑郁,乘及脾土,脾失不健,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于膈上,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感[5]。肝为刚脏,情志异常,最易受累。肝气郁结,痰气交阻,痰行不利,故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应为本病治疗大法。西医多采用口服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本病,或采用咽侧索封闭对缓解咽缩肌强直所致咽异物感及降低咽丛神经兴奋性有直接作用,可阻断因感觉异常而致的恶性循环,迅速缓解症状,效果大都不明显,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自拟的疏肝化痰汤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成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香附、白芍、厚朴、半夏、郁金等含有挥发油,有广泛中枢抑制作用;茯苓含有茯苓聚糖,合欢皮含有皂苷、鞣质,均有镇静作用。祖国药学认为方中:柴胡、枳壳、佛手、香橼、香附、疏肝理气散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茯苓、陈皮、厚朴、半夏化痰散结;合欢皮、郁金解郁,调畅情志,症状重者去陈皮加青皮以破气疏肝,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效。梅核气一般预后良好,结合心理治疗,如让患者坚持有规律的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性格孤癖者鼓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消除回避行为,多参加有益的劳动和娱乐活动,以减轻或消除工作、生活、社会等各方面压力,并与患者探讨病因,进行心理干预,对治疗本病有一定作用[6]。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8.
[2]金慧鸣.辨证治疗咽异感症7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34.
[3]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教研组.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839.
[4]陈望燕,张碧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核气68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9,1(21):35.
[5]顾月荣.辛开苦降法治疗梅核气60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8):29.
[6]陈天安.针药心理综合疗法治疗抑郁症30例[J].中医药学刊,2005,23(5):9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