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土沃教委 景鸿飞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知道学习方法和要求。然而在近段的听评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过于生搬硬套,特别是在小组合作交环节上,教师在“导学案”上明确打印出学生交流合作的内容或问题,并规定了具体的时间。有的教师虽没有在“导学案”上打印出来合作交流的问题,但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结果是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低下,甚至没有效果,致使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就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身上找问题、挑毛病,却不进行自我反思,总觉得学生应该配合教师完成自己设计的交流问题。
一、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交流的真实意义所在。前段时间“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合作交流”环节时,自主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里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都会选择一些信息,同时也忽略了一些信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或是肤浅的。如果不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见解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悲剧之中。因为有些探究活动决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在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每个学生的见解更加深刻和完善,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这种情景,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二、不知道合作交流的问题从何而来。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是非
常重要的环节,但有个别教师不明白交流的问题应该是谁的?交流的问题从哪里来?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在“导学案”上打印出来合作交流内容,或主观臆断提出合作交流内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无策。
我认为这些问题同样是来源于教师,但不是教师凭空想的,而是学生在“导学案”和“自我检测”两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收集课堂信息,经过处理整合后,再提出相应的合作交流内容。这些问题是学生已经思考过的,有了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合作交流时就比较自信。交流的思路和角度不同,则使同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个别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好并打印出来的合作交流问题,首先是没有交流的据。既然没有依据,很可能就是学生不需要的,或者是学生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没有思考过,学生就没有合作交流的切入点,致使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所以,我认为合作交流的问题应该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经教师处理整合后而提出来的!
三、合作交流前提是学生对交流内容有充分的学习。在近段听课过程中,常发现学生对教案没有读懂,甚至还没有读完,更不用说思考了,教师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虽然说“事不辨不明”,可学生对事物还没有一定的认识,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合作交流。即只能是表示文字游戏、肤浅的认识。不但不会相互促进,相反会使学生对交流内容没有兴趣,致使学生说闲话、干闲事!
我认为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有相应方法指导,让学生对教材要有完全的学习,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在自我检测环节中才能完全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同样也更能暴露对教材理解的偏差、不完整性等问题。首先,这种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掌握,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能有的放矢;第二,教师在收集课堂学生学习信息情况时更全面、更真实一些。整合处理信息后,提出的合作交流问题更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
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相应的观点后,在心里上更有底气,敢于发言,敢于与同学明辨是非,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中。否则,部分学生只能做听念,没有信心参与交流。这样由于环节上的不到位,让学生对合作交流有失去信心,对进一步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是合作交流的关键之处。
四、科学合理的合作交流方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在学案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合作交流环节中往往只有交流没有合作,组长没有养成倾听组员的良好习惯,没有把组员把组员当作自己的学习资源,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方法策略非常重要:首先,要发挥好二人小组的一帮一作用,二内小组最大的优势是能督促每个组员积极的开展独学,因为二人小组交流时是组员先说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路(不认真独学就无法说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路),组长在倾听过程中,用笔在学案上标注好异同点,不要打断组员的发言,耐心听完之后再一点一点与组员进行交流,交流时组长千万不要居高临下,要把组员当作重新学习的重要资源,然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大组进行交流;第二,在大组交流时,由各小组组员呈现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许在的过程中就有解决办法),呈现出来的问题优先由其它小组的组员来完成,组长做补充,甚至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辩论,大组解决不了的,是那个小组的问题再由该组组员呈现到全班,用同样的程序在全班进行交流。第三,在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时,老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学情,收集共性问题,对个性化问题及时点拨,并在组织班内交流时,除了对各组呈现出来问题让各组相互解决,教师点拨外,还要对教师收集的学生没有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呈现,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
五、中肯的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导航。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学生树立自信的源头,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助推器,千万不能一味的抓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放,忽视学生优点和优势,把学生评的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心理扭曲,让我们的“评价”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其次,评价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学案
式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环节,主要体现“小班化”(每班分成若干个学习组,每组4-6人为一个小班)教学和“兵教兵”的作用,为了发挥好组、组长和小组长的作用,我们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抓手,以组员学的好坏评小组长,以各组每个成员参与展示的程度评选优秀小组,充分发挥组长的“小老师”作用,调动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中肯的评价是一味“兴奋剂”,鼓励到那里学生就发展到那里,赏识到那里学生就成功到那里。我们“小老师”和小组长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能最早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优势,也能最及时给予认可,同时也能最早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帮助,这样不仅帮助了组员同时也成就了组长,共同发展和谐双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