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德意日国别史
沙俄、德国、意大利、日本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其历史发展特点非常近似.专制主义的特点,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军国主义倾向,在四国历史中居主导地位。
1.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俄、普、意、日
① 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欧洲封建统治面临危机,俄、奥等封建国家集合在一起,先后组织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与资产阶级进步力量相抗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 它们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各自实力。如沙俄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这些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增强了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丁条件。这一时期,俄、德、意、日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产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德、意还处于民族分裂状态,日本也处于幕藩共治的半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2.工业革命时期俄、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德、意统一的完成
① 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革命浪潮.开始了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当时的历史主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四国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通过民族统一或改革,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859年至70年代初的意大利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分别标志四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 德、意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君主统治仍维持,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而俄、日是由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四国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原先的君主等最高统治者仍保持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军国主义倾向,特别富有侵略性和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中的俄、德、意、日
①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四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德、日经济发展迅速,德国成为仅决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因四国是后起的资本主艾国家和国内政治传统的影响,封建性和扩张性特别强烈,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四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间短,人民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较大,封建性王权的统治仍在延续,虽实行了代议制或颁行了宪法,但资产阶级民主不健全,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 在帝国土义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四国对外扩张野心格外强烈,也特别积极。英德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德俄也产生冲突,法德矛盾尖锐。德国纠集意大利、奥地利组成了三国同盟,俄国参加了协约国。在一战中,俄、意、日参加了协约国对德作战,德国遭到惨败,俄、意、日成为战胜国成员。
4.一战后初期到二战中的德、意、日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日三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德国因战败遭到严重削弱,但军国主义和军事潜力未根除,民族复仇心理强烈。德皇统治结束,右翼社会民主党一度掌权,先后建立了临时政府和魏玛共和国。日本是大战的受益国,成为东亚霸主。意大利在战争中损失巨大,政局不稳。三国的无产阶级利用有利形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冲击了资产阶级统治。另外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 德国巧妙地利用凡尔赛体系中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取得赔款中的主动权,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开始恢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受挫,但在东亚的角逐中仍扮演主角。
③ 在30年代大危机打击下,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走向分化,与具有民主传统的美国、英国等相反,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近似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对外扩张要求及彼此的战略需要,促使德、日、意三国结成轴心国同盟,组成丁二战中的法西斯侵略集团,经过近六年的拼杀,三国法西斯势力彻底失败,三国实力受到重创。
5.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日法西斯受到不同处置。
① 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受到严惩,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接受了深刻教训。德国被分区占领,造成了分裂。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采取有效经济政策,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强国。德国统一后,进一步加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 日本实际上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军国主义受到一定袒护。在美国的援助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影响下,再加上朝鲜战争等国际因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重点问题辨析】
1.英法与俄日的政治体制问题
(1)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四国建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俄日是沙皇专制,日本是天皇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国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2.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采取的侵略手段及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问题
(1)侵略手段:①军事进攻,通过军事进攻强占土地,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经济侵略,包括攫取战争赔款,掠夺铁路修筑权,掠夺矿产,开办工厂,倾销商品,取得贷款权等。③烧、杀、抢。④文化侵略,主要是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2)19世纪晚期以军事进攻和经济手段中的索取赔款、开办工厂,掠夺矿产为主。20世纪初,以经济侵略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一战期间日本通过大力进行经济渗透和扶植军阀势力,形成了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因为大战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乘机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
(3)一战后日本主要采取了扶植军阀势力的手段,通过代理人对中国进行间接侵略。其原因是大战结束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又处于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下,中国又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于是日本便借军阀之手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4)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采用了军事进攻、建立傀儡政权、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等并用的手段企图征服中国。三、四十年代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以华治华,建立了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等傀儡政权;为消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民族意识,实行“三光”政策和奴化教育,同时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5)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二战以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等国家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贫穷落后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又是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关于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
(1)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长足发展,19世纪末经济力量超过英法,德国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的活动,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开展军备竞争,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借萨拉热窝事件首先挑起了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战败的德国的处置就有分赃的性质。但英、法、美三国又企图以自己的意图重分世界,因此对德国的处置又交织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德国割让了领土和殖民地,支付了一定数量的战争赔款,但又保存了军国主义传统和军事潜力,一方面经济又很快复苏,政治地位提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瓜分和掠夺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反感,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希特勒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撕毁了凡尔赛和约。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决定了苏、美、英三国在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一致性,那就是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但是由于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德国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了两个国家,两种对立的制度。
4、关于二战后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异同问题:
(1)二战后同盟国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比较彻底,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法西斯组
织被铲除;而对日本法西斯的惩处并不彻底,一些法西斯分子被免于惩罚,天皇制被保留。
(2)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出于战后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一切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具体表现在:①美国要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因此同意惩处日本战犯,并促使日本进行各种社会改革,并按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②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的基地,日本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反苏反共的堡垒,为此美国为保持日本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保留了天皇制,并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扶植日本。
(3)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②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中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具有重要地位。
(4)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惩处力度不同的历史影响:①由于德国的民主化进程比较彻底,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的反思也比较深刻和彻底,德国政府和绝大多数德国人民的态度始终是明确反对法西斯。②日本则对其历史的反思很不彻底,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有美化侵略、为当年军国主义翻案的言行。近年来反复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之所以始终阴魂不散,战后对日本法西斯惩处的不彻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疑难问题解析】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意大利,而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未能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早的地区,因为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可以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极大的好处,而且从西欧、北欧同东方的贸易中获益匪浅,它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14、15世纪在这些缄市中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后来意大利没有获得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
在:
第一,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醉心于垄断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它们安于现状,不想去寻找新航路,扩大海外殖民掠夺。而殖民掠夺对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成熟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缺乏这一条件,就不能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充分的经济前提。
第二,当时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的分裂极大地妨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15世纪末,东西商路和贸易中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优越条件,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已经形成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多半转向银行业和购买土地变为贵族地主,在政治上更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发展,所以根本不可能首先发生资本主义革命
英法美国别史
英法美三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三个国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典型代表,英法美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特别是它们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及对外政策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及国际关系的演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
1.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确立与演化
①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确立(17至19世纪初期)英法美三国采用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革命前 在上述三国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或民族矛盾已非常尖锐。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确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实现民族独立,以保证自身的经
济利益。于是在人民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担负起了反封建或反外来压迫的领导任务。
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革命,斗争充满了曲折,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及妥协贯穿始终,量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法国通过1789年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在挫折中前进。在经历了热月政变、督政府和第——帝国时期之后,封建的波旁王朝复辟,使法国又走了一段“封建道路”.1830年的“七月革命”,终结了法国人的“封建恶梦”,确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又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美国的这次运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巩固和发展(19世纪中期)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英法美的资本主义。英国通过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法国经历了1848年二月革命,九月四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到19世纪后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国则爆发了南北战争,彻底扫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种植园奴隶制。
③ 英法美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法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法国由原来的世界第二降至第四。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特点,使三国都产生了垄断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帝国主义特征有着明显不同,佃三国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通过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外,三国则参加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去。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英法协调了冲突.组成协约国对付同盟国,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美国则通过自19世纪早期以来
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成为了西半球的霸主。
2.两次大战期间的英法美(1914年—1945年)
① 一战中,英法俄一方的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欧洲展开了大战。大战前期,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贸易:大战后期,为捞取战利品而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战胜国。战后,在英法美的操纵下,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由英法美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英法美之间既争夺又勾结,如英反对法国过份削弱德国,拒绝参加法国的安全保障同盟;英法反对美国控制国际联盟等。特别是英美之间矛盾尖锐,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初期帝国主义之间的最主要矛盾。
② 大战不仅对英法美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邑引起各国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战后英国经济衰退,政党政治发生变化,殖民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经济霸主和海上霸主地位丧失;法国成为债务国,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在外交上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推行“结盟”政策;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外交上推行金元外交,妄图通过“金元”控制全世界。
③ 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英国召开渥太华经济会议,法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危机措施,这些各具特色的政策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面前,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促使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扩大为全球性的二次大战。二战全面爆发后,英法美为了自身利益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3.二战后的英法美(1945年至今)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为了取得世界霸权,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打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排挤英法。
(2)英法在大战中受到削弱,在亚洲的广大殖民地丧失殆尽;二战后,拥护美国的“冷战”政策,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靠美国的援助经济得到了恢复。
(3)50至70年代,英法美的经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而获得高速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进入滞胀阶段。
【重点问题辨析】
1、关于英法土地政策认识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采用拍卖王室土地和圈地运动合法化政策使土地大多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而不利于农民。而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分成小块卖给农民的土地政策使广大人民得到了土地,因而最为彻底,其实这是按劳动人民的感情标准去评判历史。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政策应该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标准去衡量。英国土地政策使革命后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得到确立和发展,广泛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为后来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原料、资金和劳动力。而法国的土地政策则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小农阶层,而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使法国工业革命缺乏必要市场、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中法国落后受阻因素都与此有关。由此看,英国的土地政策比法国更彻底,更革命。
2、影响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这句话道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本质出发点——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每个国家外交的出发点。
②各国的对外政策还受不同历史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制约。由于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影响,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着各国国力强弱以及对外政策的实施。
③领袖人物的个人影响。列宁指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行动构成的。”国家的意志是通过各自领袖人物体现出来的,在总的客观历史的框架中正是这些人物的性格与目的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政策走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某一时期世界政治的战争与和平。
3、如何认识早期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出现的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①资产阶级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军事独裁的出现有悖于资产阶级的这些原则。
②是反封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客观需要。由于受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水平制约,资产阶级力量还相对弱小,强大的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拼命反扑,软弱的共和政体无力组织有效的镇压。为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出现成为必要。
③封建制度刚刚推翻,封建思想没得到彻底打击和消灭。皇权至上的旧传统思想仍非常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疑难问题解析】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作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两次典型代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此不多赘述,只有很好地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才能纠正长期以来英国革命保守,法国革命彻底的传统说法,真正客观地认识历史。
① 思想准备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法国大革命早了大约一个半世纪,中世纪的因素比
较浓重,所以革命通过清教徒运动来清除天主教运动,带有宗教色彩,而法国则是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启蒙思想。
② 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不同:英国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度。将全部的贵族领地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企业。而在法国废除封建权利只是使农民占有的土地变为绝对私有,对于法国贵族所有的直接领地法令并未涉及,因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个最基本标准衡量,英国革命要比法国革命彻底得多。
③ 国际环境不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进行着一场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各大国都无暇干涉,法国却不同,遭到了欧洲大批君主国的武装干涉,为拯救革命实行了“革命恐怖”政策。
④ 革命对象势力强弱不同:英国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是单一的天主教,基本不存在议会,国王至高无上,再加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法国成为十分典型的专制主义君主国,封建势力非常强大,英国的封建专制传统远比法国薄弱得多.英国革命的阻力也比法国革命大得多。
⑤ 斗争舞台不同:英国革命的舞台,是两大阵营——王党控制北部和西部地区,议会控制的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法国大革命有一个明显的革命中心——巴黎。
2、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轨迹宏观把握英法美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些共同因素:
三个前提:
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如垄断的出现及国家垄断的发展。
③ 社会稳定。相对和平的环境,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
四个条件:
① 科技。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便是证明。
② 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活跃的特点。列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争夺商品和资本市场的过程。
③ 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规模的关键。解决资本的主要方式:a.残酷压榨国内人民如田地运动;b. 掠夺国外人民,如殖民掠夺,贩卖奴隶;c.吸引外资和贷款,如美国吸收欧洲的“剩余资本”。④ 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英法美三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迹: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三次发展,70年代后期处在滞胀时期,但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经济仍继续显示出其强大活力。
3、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三国政治发展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这些特征只是从某个角度看的,它并不涵盖该国的全部历史进程,也不能全面反映某个国家所有领域的特点;这些国家历史发展中最具影响力、左右其历史进程的特点,除上述垄断经济形式外,在政
治上还有其不同的特点: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著称,法但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相互制约作用。但是它们走的都是政治民主的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