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炮制学复习

炮制学复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一章

1、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

2、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 3、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2、基本概念:

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的药物。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种商品形式。

2、饮片----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炮制等方法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

3、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4、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5、炙----药物用相应的液体辅料拌匀、闷润后,置于火上或锅中炒干的方法。 3、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1.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3.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4、中国三部炮制专著: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春秋 雷敩 《雷公炮炙论》;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 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三部炮制专著张仲岩 清代 《修事指南》 5、各历史时期炮制发展特点:现代 ,特点:继承、整理、提高 第二章

1、传统制药的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2、具体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3、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①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② 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第三章

1、中药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三、增强药物疗效;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第四章

1、辅料的概念:在炮制过程中添加的具有辅助主药达到炮制目的的附加物料. 2、常用的液体辅料有哪些,性味及作用是什么,用于炮制哪些药材?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米泔水、胆汁等;性味及作用、炮制药材:

①、 酒,性味:甘、辛,大热。目的:助溶、矫味、引药上行、协同药力。 酒炒制(酒炙)-当归、黄连 酒蒸制-女贞子、地黄 酒炖制-肉豆蔻 酒淬制-阳起石

②、 醋,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目的:引药入肝经、增强药效、矫味、解毒、利溶出、杀菌防腐 。

醋炒制(醋炙)-香附、柴胡、元胡 醋煮制-莪术

醋蒸制-乌梅、五味子

醋淬制-磁石、代赭石、穿山甲、鸡内金 醋提净-硇砂(精提)

③、蜂蜜,性味甘平,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生者性凉,熟者性温。

目的: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和药物性能;矫味矫臭;缓急止痛。炮制药物: 蜜炙甘草、远志、紫菀、麻黄等。

④、食盐水,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

炮制药物

盐炒制(盐炙)-车前子 盐蒸制-巴戟天

盐淬制-石决明

食盐水炮制药物的目的在于:增强药性、解毒、矫味 ⑤、生姜汁,性味辛温,能发表、散寒、止呕、化痰、解毒。 炮制药物:姜炒制-厚朴

姜煮制-半夏 目的:制寒性、解毒、增效

⑥、甘草汁,性味甘平,能和中缓急,润肺,补脾,解毒。 甘草作用:解毒、调和诸药、增溶

常用甘草汁制的药物:远志、半夏、吴茱萸等。

⑦、其性味甘平,能活血,利水,滋补肝肾,养血祛风,解毒。 炮制药物: 首乌以黑豆汁制。 作用:协同补益

⑧、米泔水,性味功效:甘凉。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等。

作用:米泔水甘凉,对油脂有吸附作用,用于浸泡含油质较多的药物如苍术、白术,除去部分油质:

①降低药物辛辣之性 ②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

⑨胆汁,性味苦,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 作用:①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燥性。②增强疗效。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 3、甘草的解毒机制:

(1)甘草甜素(水解)→甘草次酸 +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有羟基、羧基的毒物 (2)甘草甜素: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肾解毒功能 (3)综合作用:解毒作用增强

4、固体辅料:

①稻米,性味功效:甘平。补中益气,健脾和 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作为辅料炮制药物有两方面: (1)炒制药物

(2)用于指示煅制要求。

②蛤粉,性味功效:咸寒、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 除去药物的腥味  增强疗效 ③滑石粉

 药物受热均匀

 吸附 第五章

1、净度: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2、炮制品的水分含量 7~13%

3、风化:是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如风化硝。

4、潮解:是指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表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如含盐矿物类药物如咸秋石、芒硝等。

5、冲烧:又叫自燃。在贮藏过程中起烟或起火的现象

6、泛油 (泛糖) -走油: 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第六章

饮片厂的厂址建设具备如下条件:自然条件好;有发展的余地;便于合理安排;条件便利 第七章

1、净制:是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2、清代≤修事指南≥:“去芦者免吐,去核者免滑,去皮者免损气,去丝者免昏目,去筋脉者免毒性,去鳞甲者免毒存也。”

3、净选加工的目的:分离药用部位;进行分档;除去非药用部位;出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4、清除杂质的方法:挑选;筛选;风选;水选。 第八章

1、饮片切制的目的 :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利于进一步的加工炮炙 ; 3.利于调配和制剂;4.利于干燥、贮存;5.便于鉴别 。

2、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有哪些?适用于哪些药材的软化,举例说明。1、淋法 淋法适用于软化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叶、果皮及有效成分易溶解流失的药物,如荆芥、薄荷、佩兰、香薷、枇杷叶、陈皮等。2、洗法(抢水洗或淘洗法) 适用于质地疏松,水分易于渗入及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白鲜皮、南沙参、石斛、防风、龙胆等。3、泡法适用于质地坚硬,体积较大,水分难于渗入的药材,如槟榔、萆薢、木香、乌药、泽泻、土茯苓等。4、漂法 适用于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半夏、南星;含盐分药物如肉苁蓉、昆布、海藻;有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紫河车、五谷虫、人中白等。5、润法:浸润、伏润(闷润)、露润(吸潮回润) 山药、天花粉、泽泻。

3、饮片切制的类型、规格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列表说明。 片 型 极薄片 规 格 厚度0.5±0.5mm 选 择 原 则 木质类药材,松节、苏木、降香。 薄 片 厚度1~2±1mm 质地致密坚实,不易破碎的药材,白芍、乌药、槟榔、当归、木通、天麻、三棱。 厚 片 厚度2~4±1mm 质地松泡、粘性大,薄切易破碎的药材,茯苓、山药、南沙参、泽泻、丹参、升麻。 斜 片 厚度2~4±1mm 长条形而纤维性强的药材,桂枝、桑枝、甘草、黄芪、鸡血藤、木香、川牛膝、苏梗。 直片-顺片 厚度2~4±1mm 粗大致密鲜艳,需突出鉴别特征的药材,大黄、天花粉、白术、附子、何首乌、防己。 4、抢水洗(淘洗法):是用清水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

5、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切制规格、片型标准的饮片,都称为败片。 6、走油:是药材或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黏液质渗出的现象。 7、伤水: 第九章 1、分类

清炒法:

炒黄—牛蒡子 炒焦—山楂 炒炭—干姜 加辅料炒:

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2、操作方法:分为手工炒和机器炒。 3、操作程序★★★

烧锅 →投药→翻炒 →出锅→摊开放凉 4、注意事项:

 1.火侯适宜。

武火-多用于炒炭、砂炒 文火―多用于炒黄

中火-多用于炒焦、蛤粉炒等  2. 受热均匀。

大小分开炒、勤翻动。 5、清炒法

分类:炒黄、炒焦和炒炭

目的:

1.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焦麦芽等。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等。 3.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等。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荆芥等。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等。 注意事项

1.炒黄防焦化、炒焦防炭化、炒炭防灰化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3.炒前锅要预热。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A.炒黄 (包括炒爆)  工艺:

药物――锅内(用文火或中火)――不断翻动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冷。  标准:黄而不焦

 (1)药物断面呈黄色  (2)颜色加深  (3)发泡鼓起  (4)爆裂

 (5)逸出固有气味

 注意事项: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 适宜药物: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举例

炒薏苡仁 中火 炒至表面黄色,略鼓起,表面有突起。

 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  炒或麸炒薏苡-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 炒王不留行 中火预热 迅速拌炒至大部分爆花

 生品-长于消痈肿。 如王不留行散

 炒王不留行-质地松泡,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如加穿山甲、路路通组成的

通乳汤。 B.炒焦 工艺:

 药物――锅内――(中火或武火)拌炒到一定程度。 标准:

 1.药物表面呈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如山楂、神曲

 2.药物表面呈焦黄色,内部颜色加深,如麦芽、谷芽。 (四)目的

 1.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麦芽、谷芽、神曲等  2.缓和药性,减少刺激性。如栀子、川楝子。

 (五)注意事项:火侯适中,防止炭化失效。  (六)适应: 健脾助消化(山楂、麦芽),对肠胃道有刺激性药物(山楂) 举例

炒栀子 取栀子碎块,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焦栀子 取栀子碎块,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栀子炭 取栀子碎块,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 炮制作用

栀子生品:苦寒泻火,清热解毒,退黄利胆。  三焦积热――黄连解毒汤 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 外伤性肿痛(研粉) 焦(炒)栀子:寒性缓和,清热除烦

 用于湿热病,体虚生热。

栀子炭:苦、微寒。善于凉血止血。如十灰散(《十药》)。 炒山楂 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

焦山楂 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 山楂炭 取净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炮制作用

山楂:长于活血化瘀

常用于血瘀停滞、产后腹痛、经痛、胸痛

炒山楂: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增强消食化积作用。 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酸味减弱,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如保和丸 山楂炭:味涩,化瘀止血(止血不留瘀)。

C、炒炭

工艺:药物置于锅内-武(中)火-翻炒至一定程度

标准

 1.表面乌黑色,内部焦褐色或焦黄色,如根、根茎类药物  2,焦黑色,基本保持原状,如花、叶、全草类药物  3.表面黑色,带有光泽。如茜草 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如地榆、蒲黄等。

2.增强固涩收敛止泻。如乌梅炭、石榴皮炭。

注意事项

 1、火力适宜

 一般用武火,但某些皮类、花类药物则以中火炒炭。  2.洒水除去火星,防完全炭化

 3.炒炭存性

 4.放凉入库,防止复燃。

适应药物:止血、止泻药物

6、加辅料炒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目的:

 1.增强疗效 如白术、山药

 2.缓和药性 如枳实、枳壳,胶类药材。

 3.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斑蝥、红娘子,马钱子。  4.使药物易于粉碎和煎煮,利于制剂。 固体辅料的作用

 1.中间传热体  2.使药性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

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温度、时间 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  4.某些辅料可重复使用  5.贵重药材可先试温 A .麸炒

 一、含义及作用    

(1)降低易挥发性成分含量 (2)药物受热均匀 (3)指示火候 (4)赋色、矫味

 (5)增强补脾益气、健胃和中、固肠止泻 B.米炒

 一、含义及作用

 1.判断药物的炮制程度  2.使药物受热均匀  3.吸附毒性成分

 4.增强药物疗效(健胃和中、止泻痢) 工艺:

 米入热锅—炒至米冒烟—入药料拌炒至

 米-焦黄或焦褐  药-挂火色  药:米=100:20 注意事项:

 1. 昆虫类药物以米的色泽变化来观察火候  2. 植物类药物以饮片的变黄为度 适应药物:

 有毒(斑蝥)或键脾补胃的药物(党参) 举例

米炒党参 中火加热至米冒烟(老黄色)时,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米呈焦褐色)。 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 【炮制作用】

 党参:益气生津

肺气亏虚-补肺汤;气血两亏-两仪膏

 米炒党参: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 脾气虚弱-参苓白术汤 中气下陷-参衣汤 C.土炒

一、含义及作用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灶心土拌炒的方法。 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用量:药物:土=100:25-30 适应药物:补脾止泻药 D、砂炒

一、含义及特点

温度高、时间短,受热均匀 适应药物:质地坚硬的植物、动物药 E、蛤粉炒

适于炒制胶类药物。

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炒制。 2.火力不宜过大。

3.翻炒要速度快而均匀。

4.蛤粉颜色加深后需及时更换。 5.试温。 举例

蛤粉炒阿胶 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投入阿胶丁,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呈蜂窝状、颜色由棕紫变为黄白色。 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 炮制作用

生品:补血,用于血虚证,如黄连阿胶汤。

蛤粉炒阿胶:益肺润燥、止咳化痰。如补肺阿胶汤。 F、滑石粉炒

 适用于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第十章

1、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方法称为炙法。 2、分类

酒炙-大黄、黄连 醋炙-甘遂、元胡 盐炙-黄柏、知母

姜炙-厚朴、竹茹 蜜炙-紫菀、甘草

油炙-淫羊藿、蛤蚧

A 酒炙法

酒——甘、辛、热;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去腥 适应药物:

苦寒药物(大黄、黄连、黄柏)

活血化瘀类药物(当归、川芎、红花、白芍)

祛风通络及动物类药物(威灵仙、桑枝、续断、乌梢蛇、白花蛇等) 目的:

1.引药上行

如龙胆草-生品:清热,主清下焦湿热 酒炙品:清肝明目 2.协同作用,活血通络作用增强 如当归、牛蒡、川芎 3.缓和药物药性

如黄连、大黄、白芍 4.提高成品溶出率 如黄芩

5.矫臭矫味作用 如乌梢蛇

6.降低毒副作用,便于粉碎

如常山、蟾酥

工艺:

先拌酒后炒药

黄酒-拌匀-闷润(加盖)-酒吸尽,文火炒干-放凉-密封贮存 适应于大多数药物(质地坚实的根和根茎类药物),如大黄等。

先炒药后加酒

净药材-炒至一定的程度-均匀喷洒一定量酒 文火炒干-取出- 放凉-晾干

适用于少数质地疏松的药材,如五灵脂等。 注意事项:

1.药物加入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应加盖,以免酒挥发。

2.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 3.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酒迅速挥发,达不到炮炙目的。 举例

生大黄-原药材,净制,浸润,切厚片,干燥

酒大黄-生药材+黄酒 拌匀(一法) 棕褐色,颜色加深 作用:

 生品-泻下峻烈,伤胃气,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热毒壅盛,热结便秘-大承气汤

 酒炙大黄-峻下缓和,升提药性,清上焦实热,活血祛瘀增强 第十一章

1、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耐火容器内高温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根据煅烧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明煅”和“闷煅”(扣锅煅或称密闭煅)。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炽热时投入一定的液体辅料中浸“淬”,故而又称为 “煅淬”法。 2、炮制目的:改变了其原有的物理性状,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调剂、制剂。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甚至产生新的功效。

3、明煅法:将净制并适当破碎的矿物药,置于无烟炉火上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高温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法,又称为直火煅。

4、煅淬法:将净制破碎后的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上或置于耐火容器内,在炉火中武火煅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为煅淬法。

5、扣锅煅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密封的加热容器中,在高温缺氧的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为密闭煅、闷煅、暗煅等。

第十二章

1、蒸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清蒸)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蒸法。

2、煮法:将净选过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3、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亦称为水烫。多适于须去种皮的种子类药物。如苦杏仁、桃仁、白扁豆等。

第十三章

1、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第十四章

1、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

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2、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古代称为“蘖法”。 第十五章

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称为制霜法。制霜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去油制霜、渗出制霜、升华制霜、煎煮制霜等。 第十六章

1、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2、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统称为煨法。 3、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制药品,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

4、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5、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