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成长的交流材料
大家知道8月28日是什么日子吗?七夕节,农历七月七,现在已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殊不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是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用以表达爱人之间相守与共,不离不弃。白居易《长恨歌》有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正是对这个节日内涵的最好诠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值得纪念的日子,这里我希望大家记住专属于我们智源中学的节日:8月23日。因为这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首次相聚的日子。我们需要大家用七夕的节日内涵赋予8月23日特定的含义,那就是“与智源中学共同成长,不离不弃”。
保山一中智源中学目前是保山市最年轻的中学,它的成长是我们所有智源人的共同愿望,那么一所学校的成长靠的是什么?昨天陶校长的讲话便是最好的回答,学校的成长靠的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这也正是学校将青年教师培训作为开学教师第一课的重要原因。昨天和大家的首次见面让我百感交集,我仿佛又看到了九年前的自己,和你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大学毕业到学校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心中满是忐忑,“我能当好老师吗”这个疑问始终萦绕心头。如今九年时间过去了,这些曾经让我困惑的迷雾渐渐散去,留存在我心中几个字逐渐清晰。那就是“学”、“思”和“爱”。
作为教师,第一要务就是教好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给学生答疑解惑,那么当我们有疑惑时又当如何?我想,首要的就是一个“学”字。对于一个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要多向师傅学,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一中向来有师徒结对的传统,老带新。我自然不例外,我的教学师傅就是语文特级教师王德富老师,他幽默风趣,出于对他的喜爱,学生亲切地送了王老师一个英文绰号:“wonderful”。从拜师起,除了自己上课,王老师的课我几乎都会去听,有时甚至是听相同内容的课,师傅看我辛苦还劝我说,“你
工作也忙,一样的课不用每节都听”,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没有两节课会是一模一样的,有时听相同内容的课,会发现师傅针对不同的班情在内容的处理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能力,也是最需要学到的。当然,学不局限于向师傅学,一中有很多优秀教师,他们同样是我的老师,只要有时间和机会,我都会早早地带上听课本等候在他们授课的教室。现在智源中学也传承了师徒结对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把握好学习的机会,多听课,听好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过,课听得多,课下和老师们交流多了也曾让我困惑过。那是在工作第二年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前夕,为了做好参赛准备,我不仅多去听课,还请老师来帮我听课、评课。因为老师们各有自己的风格,提出的看法和建议各不相同。究竟该听谁的?同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看出我的苦恼,对我说“不用急,你就上你自己的课。”一语惊醒梦中人,与其模仿别人,不如思考什么样的上课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简单的印随不就像上网买明星同款,生生把卖家秀穿成买家秀。于是我开始琢磨自己的特点和授课方式,一次次设计又一次次推翻,反复思考,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那次讲课比赛中荣获文科组第一。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在教学中除了“学”,还有一个关键字就是“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思考是我们创新教学方式的关键。语文老师都知道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就是丰富阅读,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现在很少有学生主动读书,每个假期布置的阅读任务总是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二是缺乏阅读指导,使阅读流于浅俗化。分析原因之后,我积极想对策,首先就是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第一步教师亲自示范,选择学生了解但不够熟悉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在知其大略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精彩语句的赏析,他们会发现原来文章还有深层次的含义,这就刺激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为了达到阅读效果,每天以阅读作业的形式布置两到三道题促使他们的做精细化阅读,原本大部头的整本书被拆成章节来读,任务量的减少让学生克服阅读的畏难心理。他们乐于接受瘦了身的阅读任务,问题的设置使阅读更有导向性。为进一步强化效果,教师要下水,与学生一起读,因此利用早读时间安排
一位学生做主讲,师生一起分享阅读体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上学期读《骆驼祥子》,开头第一章是精读章节,文中写祥子“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当同学们读到祥子第一次买车时,大多数同学关注的是祥子得到车的兴奋与激动。主讲人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祥子为什么将买来的新车拉到僻静的地方,对‘僻静’一词该如何理解?”问题一出,同学们傻了眼,随后就是一片唏嘘:这算什么问题。我却不以为然,肯定他问题提得好,同学们看我的反应,只能乖乖听小老师分析。这位同学自信地答道:“因为前文提到祥子的性格坚壮,沉默,他选择僻静的地方不正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吗?”我接着补充:“祥子进城举目无亲,他的快乐与悲伤都只能独自体验,选择‘僻静’正是他孤独生活的写照。”学生听后不禁向提问的同学投来佩服的目光。受到此次读书活动的影响,在阅读中有想法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布置的问题,开始补充问题,于是我进一步放权,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每天除固定的一到两个问题,还会让学生自己补充问题自己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有了这些阅读指导,还需要规范阅读。假期阅读就是最大的考验,在缺乏监督和指导下的阅读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怎样享有阅读的利,又避开阅读时限的弊呢?为此我想了好几种方法,最终确定了这样的一种:借鉴冰桶挑战的做法,阅读任务通过家长微信群由主讲同学每天早上9点发布,下午6点@同学回答问题,被点名的同学将完成的阅读任务拍照发在群上,然后主讲同学即时点评。(呈现图片)选择这两个时间点是深思熟虑过的,早上9点学生就应该起床,杜绝睡懒觉的坏毛病,下午6点家长基本在家,可以保证学生在监督状态下合理使用手机。这些阅读安排都提前在家长会上作了说明和安排,请家长们配合完成。这种作业方式让学生觉得很新鲜,他们完成的很积极,从开学到现在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个假期同学们读完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现在正在阅读林海英的《城南旧事》,以前一个假期一本名著的阅读只是草草完成,这次的名著阅读不仅在量上增加,质也得到了提升,我甚至惊喜地发现有几个平时作业糟糕的同学也在认真完成。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共享,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监督,而且监督是双向的,既有学生还有家长。学生看见同学完成得好,自己也不甘示弱;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完成得好,
自己也抓紧督促。公示作业使得作业的阅读者不再只是自己和老师,还有同学们和家长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作业形象也迫使学生好好阅读。原本的计划在开学之后要公开评选班级阅读之星,激励学生阅读,因为过来智源,无法落实。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尝试,教无定法,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创新工作的理念,做一名肯思考的教师。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还有育人。我们应当怀着一颗爱心去做育人的工作。爱是一种力量,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我始终认为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爱。我当班主任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女同学,她性格活泼外向,为班级服务也积极主动,可同学对她却很冷漠,在民主选举优秀班干的时候落选,这让她备受打击。事后找我哭诉,既为她的落选,又为她的孤独。我首先帮助她分析原因,担任班委又一心想干好工作的她,只要对同学不满意的行为就横加指责,从不考虑别人是否接受,久而久之和同学疏远了。我肯定她做事的初衷,一切源于对集体的爱,告诉她热爱集体还应当爱集体中的成员们。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学会换位思考,做错了事应当告诉他改正的办法,避免再犯而不是揪着错误不放,这样越容易激化矛盾。凡事要讲求方式方法还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是个很聪明的女生,说了就做,和同学相处融洽了,渐渐地身边的小伙伴也多了起来。毕业后的一个教师节,她到我家里来看我,送了我一个粉色水钻做的笑脸钥匙扣,里面附了一张小小的纸条,里面写道:“谢老师,感谢你让我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新的班级里,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身边有朋友的快乐!值此教师节,请接受我诚挚的祝福,谢姐,教师节快乐!”这个小小的盒子我一直珍藏着,那个有着可爱笑脸的钥匙扣一直没舍得用,看到它仿佛就能看到那个女孩满是笑容的脸庞。每思及此,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虽然近七年一直在初中任教,但时常还是会和那些上了高中还有大学的学生联系,他们会和我分享学习、生活甚至情感中的苦与乐,让我感觉他们虽然毕业了,但始终在我的身边。教书的日子久了,就连学生对我的外号也在变化从初任教时的“谢姐”变成如今的“谢老大”。家长批评学生给老师取外号是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学生却说我们说的“老大”才不是你们认为的“老大”。他们把“谢老大说”当
成口头禅。一次开班委会,班长一时没顾及我在场,在我工作安排结束做班长总结时脱口而出“刚才谢老大说了”,话一出口反应过来,其他班委怔住了,我微微一笑表示不介意,大家都笑了。那么,是不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就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呢?我不认为这样,特别对于新教师而言,因为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和学生的关系过于亲近,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信。所以严厉和关爱需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刚刚好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总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与思考,还需要常怀一颗爱心。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止境,唯有目标可以确定:务必做一名学习型、智慧型的教师,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认可。那时我们可以把“我能当好老师吗?”这个疑问变成铮铮的誓言:“我能当好老师!”。在接下来的培训中会有专家型的老师给大家做讲座,希望你们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为自身的成长,更为了智源的成长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的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