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探索

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探索

来源:爱go旅游网
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探索

刘曦

【摘 要】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we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from seven aspects,and put forward several core link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uring carrying out th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including: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ademic tutors, class-advisers and counselors,develop the approval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out th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academic tutors,formulate standard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academic tutors,select scientific academic tutorial mode,etc.%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几个核心环节,包括:协调好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培养教师、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同感,设立学业导师管理部门,制定规范合理的学业导师考核制度,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科学选择学业导师模式等。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77-8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制;学生管理 【作 者】刘曦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系,江苏 镇江 21200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0.2

国外的大学生导师制最早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国内则由曾留学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最早把大学生导师制带到了中国[1]。2000年,浙江大学率先全面推行大学生导师制,成为最早在国内实施学业导师制的高等学校。

随着学分制在高校的不断推广,学业导师制也被众多学者公认为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重要辅助制度,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关注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环节,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学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有:

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学生选课、科学安排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介绍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学科理论的变化;指导学生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职业(学业)规划。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水平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确立专业目标、就业或创业的发展方向。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训练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对学生学习之外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协助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2.1 有利于改善传统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脱节

当前,班级仍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相对应的是班主任负责制[2],但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部分专业单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班主任疲于应付日常的班级事务,扮演了“保姆”和“灭火员”的角色,专业教师侧重于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造成了“教书”与“育人”的脱节,十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管众多高校都已经全面实施了学分制,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学分制仍然停留在形式上,学分制就是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一旦学分制能够深入下去,“同班不同课”将成为普遍现象,班级概念会逐渐淡化,这就需要一支队伍能始终稳定在学生身边开展教书、育人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由学业导师来完成。

学业导师兼顾个别指导与共同教育,能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引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又帮助学生及时处理思想、心理、生活中的困难,同时通过个人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2.2 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

高校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与应试教育的大行其道是一对现实的矛盾,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培养多样化的人才,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去“度量”学生,“生产相同大小、颜色的产品”已不再是素质教育主旋律下高校的任务。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必然建立在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的基础上,所以从教育方式上讲,素质教育需要学业导师。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3],学业导师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健全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楚认识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背景,培训他们从事行业生产经营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甚至利用自身在产学研工作中积累的企业、人事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便利,所以从教育途径上讲,素质教育呼唤学业导师。 2.3 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载体,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最终都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高度的认同、正确的理解和负责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当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全面、清晰的理解,仅靠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班主任、辅导员的机械说教,还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形成对专业的系统认识,而专业导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个别沟通帮助学生分析专业结构,理解专业知识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同一专业导师所指导的高年级学生的研讨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纵深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2.4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看得见,摸得着”,实现难度小,也是大学生能否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保障,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学业生涯规划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4]。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出现的沉迷网络,导致学业荒废的现象较普通高校更为严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而学业导师在大学生制定、实施、调整学业生涯规划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制定阶段,由于学业导师不仅熟悉学生的性格、特长,也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业导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建议,引导不同性格的学生向学术型、技能型、综合型等方向发展,让学生的学业规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实际。

实施过程中,学业导师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学生执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遇到的障碍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偏离目标的给予提醒,最为重要的是,对阶段性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调整是任何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学业生涯规划中的高级阶段,学生一般难以独立完成,而学业导师的综合评价和意见建议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规划的调整。

2.5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和管理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学”,更要能“做”,这也是高职院校强调教学做一体化、重视技能竞赛的原因。 “熟”才能生“巧”,技能的提升没有诀窍,唯有勤奋地练习。学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学习效率的差异、所处学习阶段的不同,合理制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也可以将同一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申报学校的实训项目或参加校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体验生产第一线,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吸收部分优秀的学生到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中去,传授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2.6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学业导师可以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岗位等情况,及时将社会需求的变化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可以在团队教学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砝码。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指导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拓宽学生择业的领域。

2.7 有利于弥补“2+1”中教学、管理的空白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内学习,一年在校外顶岗实习,尽管学生身处校外,仍然要完成学生规定的教学任务,接受学校的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学生顶岗实习效果差、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学业导师担任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凭借着在校期间指导学生学习、生活时所赢得的学生的信任,学业导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效果,同时,也可通过学业导师对分散的学

生进行分块管理,缓解班主任管理的压力,提高管理成效,将校外专业实践与管理融为一体。

3.1 协调好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

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因种种因素导致协作效率低,难以形成学生管理的合力[5],要协调好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牢记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在育人目的上的一致性。这三支队伍尽管有各自的工作侧重,分工也不同,但共同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构成了三支队伍协作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工作方式的便利,互相查漏补缺,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

明确学业导师的定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侧重于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学业导师应侧重于学生学业方面指导。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相对而言是“面”上的工作,学业导师的工作是“点”上的工作,是对学生的精细化服务。

建立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的畅通渠道。完善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度,要定期召开以上人员参加的交流会,不定期召开针对某个班级或集体的小型例会,交流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制定应对的策略,这不仅能够加强三者之间的协作,也能营造学业导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3.2 培养教师、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同感

新事物被人接受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学业导师制维系着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几乎占据了一所高校的全部内容,只有教师和学生对学业导师制建立了高度的认同感,才能稳步推动学业导师制的实行。

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普遍低于1∶20,这给学业导师的聘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教师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有科研的压力,难免会对学业导师制这种“额外”的工作产生反感情绪。长期以来,高校实行的班主任负责制造成了

大学生只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不愿意再接受更多人的管理和约束。高职院校要加强学业导师制的宣传,通过树立典型、建章立制,让学业导师制逐渐深入人心,培养师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同。 3.3 设立学业导师管理部门

国内不少高校都已实行了学业导师制,但也存在中途搁浅或仅仅流于形式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学业导师管理部门,对学业导师进行监督和服务。学业导师的工作牵涉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将其归口于教学部门或者学生工作处(部)管理都是不合适的。担任学业导师的主要是专职教师,同时还包括院系的领导干部,显然将学业导师归口于院系管理也不可行。由于学业导师是相对较新的事物,如果学生不听从学业导师的管理或者提出更换学业导师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由于这些制度的制定必然牵涉到教学、学生管理、人事等部门,所以设立学业导师管理部门统筹这些事务势在必行。 3.4 制定规范合理的学业导师考核制度

规范学业导师的指导记录台账,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业指导档案,详细记录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定期检查,防止突击应付,将考核过程放在比考核结果更重要的位置。工作量计算上要向学业导师倾斜,专业导师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担任学业导师,必然要取得一份相应的报酬,或者可以将担任学业导师的经历算作一定的课时量,将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更好地完成学业导师的工作。要将担任学业导师的经历和学业导师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提拔、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因素,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保持学业导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性。要制定学业导师互评、师生互评制度,通过细致量化的指标切实反映学业导师的工作态度和水平。 3.5 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学业导师的准入门槛,学业导师不是一个人人都能从事的工作,它需

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具备崇高的师德,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善于同学生交流,所以在选拔学业导师时要设定较高的标准。其次,要逐步建立“学业导师人才库”[6],加强对一些暂不具备担任学业导师资格的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实现梯队式建设。最后,严格学业导师的退出制度,对一些没有能够履行工作职责、指导学生效果差或学生反馈负面意见较多的学业导师,要逐步清退出学业导师队伍。

3.6 科学选择学业导师模式

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模式主要包括全程式和交叉式两种[7]。全程式学业导师模式下,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固定地接受一个学业导师的指导,主要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立指导关系,在较长的时间内,学业导师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具体的指导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业导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与学业导师的感情,更加信任、尊重学业导师。交叉式学业导师模式下,允许一个学生选择多位学业导师,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重新选择学业导师的机会,学生能根据大学期间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自主选择最合适的学业导师,以获得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上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自身的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科学选择合适的学业导师模式。

【相关文献】

[1]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2]韩光明,董双波,李岩芳,等.高职高专类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实践和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2):67-70.

[3]李海英,吴金秋,马春泉,等.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2009(1/2):148-149.

[4]刘玉斌,李川勇,付洪,等.本科生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宿舍导师制度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75-78.

[5]刘曦.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相互协作的途径[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1):67-69. [6]许成坤.高职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可行性探究[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152-154.

[7]李海.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5-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