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来源:爱go旅游网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当人们打开电脑,连接因特网,点击各种搜索引擎,在搜索栏中输入“审美疲劳”一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有上万条甚至十几万条;当人们打开电视,欣赏主持人的谈吐与风度时,耳朵里也时不时地被灌入“审美疲劳”一类的词;当人们展开报纸,赫然醒目的带有“审美疲劳”字样的标题会映入眼帘……“审美疲劳”作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流行语,已经广泛地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是何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审美疲劳”一词的由来

“审美疲劳”一词源于何处?据笔者考证,“审美疲劳”较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文章中。高鸣鸾在《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中谈到:“多年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便驱使人们近似疯狂的逆反心理,抵制一切陈旧的、固定的、灌输性的、模式化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这种厌旧厌同的普遍心态同现代人的求新求异心理一拍即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多数欣赏者的一种重要审美趋向,而喜剧小品从两个方面正好吻合了这种需求。一是它以一种不同于人们所谙熟的各种艺术样式出现,使人耳目一新,于是观赏者对旧的艺术样式产生的审美疲劳顿时得到化解。”陈孝英在《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中说:“喜剧小品之所以至今仍不降温,正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凝练性、瞬间性或片断性、精巧性、喜剧性)消解了中国观众对熟悉的艺术样式和僵硬的艺术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顺应了种种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趋势(例如求新求异、追求快节奏、寻求娱乐、要求倾吐心声等),成为中国当代戏剧革命(市场化、现代化)和喜剧启蒙(本体化、现代化)的一名马前卒。”很显然,在这两篇文章中,“审美疲劳”属于活用的美学词汇。

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影片《手机》中有一句台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因冯小刚在此的点睛妙用,原属于美学用语的“审美疲劳”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时髦的口头禅,一下子流行开来。这个在电影中形容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新词,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因长期与没有变化的某人某事接触而产生厌倦、麻木心理。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审美疲劳;办公室里每天看着几张同样的面孔——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审美疲劳…… 随着这一词语应用的泛化,其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人们借“审美”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

所以,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在2003年年底冯小刚执导的新年贺岁影片《手机》上映之后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审美疲劳”的内涵

1.“审美疲劳”的语义

从语义上来理解审美疲劳,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审美”是指“欣赏鉴别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疲劳”指“一、疲乏劳累;二、材料或物体因受力过久而减退或失去正常的作用”。把“审美”和“疲劳”进行创造性的结合,便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审美疲劳”。根据“审美”与“疲劳”的语义,“审美疲劳”可以理解为:审美主体在欣赏鉴别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时感觉疲乏劳累或者对审美对象的兴趣减退。根据词组分析,我们可以把“审美疲劳”看作是以“疲劳”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可以理解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是一种静态的身心疲劳。”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审美疲劳”看作一个动词性的并列词组来解读,该用语便意味着一个从“审美”到“疲劳”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审美”与“疲劳”的语义结合,“审美疲劳”便表示:审美主体一方面有欣赏鉴别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的心理欲求;另一方面又在欣赏鉴别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时感觉疲乏劳累或者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退从而抑制审美的欲求。也就是说,在这个由“审美”到“疲劳”的过程中包含着“审美欲求”与“厌弃审美欲求”的心理矛盾冲突。所以,“审美疲劳”既是一种表现为厌弃麻木情绪的心理态度,也是一种交织着审美与反审美冲突的心理过程。

2.在美学范畴中“审美疲劳”的内涵

在2003年底电影《手机》上映以前,“审美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美学范畴,作为专业术语,很少被人谈到和运用。在经典的文艺美学著作中,找不到“审美疲劳”这个词,与它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零星的几篇文章中,有人创造性的把“审美”和“疲劳”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高鸣鸾的《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和陈孝英的《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便是代表,在这两篇文章中,“审美疲劳”属于美学范畴(上文已经论及),指的是“熟悉的艺术样式和僵硬的艺术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审美主体的“厌旧厌同的普遍心态”。在这里,作者也只是生动的引用“审美疲劳”,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解读。当然,较早从美学范畴来较全面论述“审美疲劳”的人应该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封孝伦教授。他在自己的美学专著《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中专列一节(第六章第六节)来论述“审美疲劳”,论述了有关“审美疲劳”的四个问题:一、审美也会疲劳;二、审美疲劳的不同类型;三、审美疲劳的制约因素;四、审美疲劳的美学意义。在书中,封先生对“审美疲劳”涵义的阐释是这样的:“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虽然封著对审美疲劳的论述较全面,但审美疲劳仍属于美学范畴,其涵义仍然没有越出“审美主体在欣赏鉴别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时感觉疲乏劳累或者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退”的藩篱。所以,作为美学词汇的“审美疲劳”,其内涵只是审美过程中表现为厌弃麻木的心理体验状态。

3.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内涵已经越出了美

学范畴。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审美文化,在审美文化的视野中,“审美”便获得了文化学的内涵。根据大众文化是一种诉诸感官追求感性愉悦甚至狂欢的文化,那么,“审美”便是大众通过大众媒介获得感性愉悦过程中的评价和创造性活动,并且还暗含着大众把持着强烈的感性狂欢的欲求,“审美”本身就具有了感性愉悦的品格。而“疲劳”自然就成为感性愉悦之后的心理疲乏、兴趣减退,又由于审美诉诸感官追求感性愉悦,疲劳还体现为诸如视觉疲劳、听觉疲劳等生理性疲劳。此外“审美疲劳”还体现为一种交织着矛盾冲突的心理活动。该用语暗含着一个从“审美”到“疲劳”的心理活动过程。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本身就意味着“愉悦”、“快乐”甚至“狂欢”,且“疲劳”的含义已经不单纯是心理上的“厌倦”和“麻木”还包括身体上的疲劳。因而,从“审美”到“疲劳”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从“愉悦”、“快乐”甚至“狂欢”到“厌倦”和“麻木”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由感性到排斥感性的冲突化的心理过程。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机制内在或外在的表现:第一,人性中无限度的感性欲求与人性中规范的社会性要求(道德规范、宗教秩序等)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二,泛审美与纯审美之间的对立;第三,大众文化感性狂欢和主流文化的理性诉求之间的冲突。

所以,与美学范畴中的“审美疲劳”涵义相比较,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疲劳”是指:一、大众通过文化消费获取感性愉悦过程中的身心疲劳和兴趣减退状态;二、寻求审美感性愉悦及抵制审美感性愉悦的冲突化的心理过程。

“审美疲劳”这个原本经典文艺美学著作中并不存在的词汇,经过学者创造性的运用成为美学词汇,借助大众媒介从美学范畴中的生僻用语发展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流行语,其内涵发生了演变和扩展。研究“审美疲劳”的由来和涵义的演变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疲劳”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也为当前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姚武,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在读硕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