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素质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素质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素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班 级: 学 号: 作 者:

前言: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笔者当地访谈调查,查阅前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了素质教育在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当前素质教育现状进行探索。

一、概念与历史:素质、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对素质教育的热烈讨论,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本身的厘定息息相关,而对素质与素质教育两个概念社会上也存在着诸多理解,因此厘定概念澄清源流是探究素质教育发展状况的前提。

(一)素质

中文文献资料中对素质的定义见解纷呈,但归纳下来,可以概括如下:

素质,是指人在处理私人事务、公共事务的能力及思想道德的水平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属性。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念的萌芽

对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的探讨,在我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文件法规,都强调了民族素质的重要性,为日后开展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但在这里要明确的是,当时并未提出“素质教育”一词。

2.“素质教育”的正式提出 1993年之前,“素质教育”已经开始出现在各类文献资料中,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依然处于讨论期。1993年后,政府开始逐渐重视“素质教育”的讨论,“素质教育”一时成为教育报道中最热门的词汇。1994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此后,“素质教育”一词开始见诸教育部门的指导性文件中,可以说,“素质教育”的东风就是在这个时候刮向了大江南北。

二、矛盾的“供求关系”——学校培养应试机器VS社会需要综合素质

在中国某个小城市里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地段,有一所省重点高中,教学楼内,一楼的学生大多在安静的做着习题,二楼往上,教室变得越来越不像是上课时教室,而像是茶馆,学生们有的在闲谈,有的在悠然的看着娱乐杂志,甚至有人因为明星情侣分手而争吵起来,这些应该是让人感到意外的,在一所省重点高中里,怎么会有这种状况?

其实这个学校正是在进行一场为迎接省教育厅对重点中学的检查,而开展的“素质教育运动”,为这次“运动”学校短时间内制定了新的课表,星期六没有安排课程,课外活动时间也每天增加了一小时,但实际却根本没有执行,让学生们很是失望,那些向茶馆一样的教室,正是在学生的不满情绪下学校勉强开展的“课外活动”。另外学校为了迎合上级机关要求的“阳光运动”,为学校的男同学举办了班级间的足球和篮球比赛。这次运动的举办是成功的,很显然,保住了重点中学的帽子,也就保证了未来的优秀生源和大量的能为学校提供资金的赞助生。

这场运动过后两个月,学校在多校联合举行的期中考试里取得了好成绩,也是让这个小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觉得自豪。学校的老师也坦言,越来越多有机会去省城读书的学生选择了这个学校也是因为近几年的升学状况越来越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学校能成为好学校,关键因素在于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好的高中或是大学。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远远胜过了这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素质教育在经历前几年的风光之后,现在正在从学校的视野里消失。

素质教育的危机不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自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社会上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从未像今天这么高。可以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逼迫社会不得不正视中国学生的教育问题,这些压力还来自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竞争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而造成的原有优秀人才流失。上至教育主管部门最近印发的有关文件,下至各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无不青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但在当前,高考依然是社会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手段,不可能取消,因此学校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培养大量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也在升学压力的迫使下全力提高应试能力,而社会在建设创新国家的大环境下却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应试能力,这样,矛盾便产生了。

三、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真的冲突吗?

在笔者调查的人群中,有80%的人认同这个观点,9%的人十分认同,很显然大多数人都不知不觉的运用的“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多少人认为培养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需要有不同的方式,这就导致投入提高应试能力的时间必然不能用于提高综合素质。对近几年各省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多数高考状元难以做出卓越的成就。细究为什么高考状元无法取得卓越成就,其实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的因素太过广泛,从外界的期望到状元自身的选择都牵扯其中,因此,并不能以高考状元这一指标来证明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冲突。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不是冲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应试能力的提高,而应试能力的提高能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正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包括方方面面,应试能力作为人的属性的展现方式必然是以人的属性(包括先天属性与后天属性)为基础的,作为人的属性的重要一环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动作为展现方式的应试能力的进步;优秀的应试能力在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的中国,能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更好的学习平台,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中国现在的教育应该是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应试能力对应于应试教育,综合素质对应于素质教育,因此,笔者认为造成应试教育战胜于素质教育的原因并不在于二者本身的矛盾,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四、社会成本: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关键

狭义的教育社会成本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这里的社会成本除此之外还包括因为推进素质教育造成升学率下降等隐性成本。

在对全国素质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状况要远远优于中西部,不难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是远远大于不发达地区的,而不发达地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造成人才短缺而拖累发展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在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的采访中,被采访人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投入大,回报慢”,“造成升学率下降”,正是推进改革的社会成本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使教育利益最大化,必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在投入与产出间寻得最大的利益。这里,笔者借助了曲线图进行分析。

E 应社会成本 试 A 教 育 C1 C C2

D G F B 素质教育 H

在这里,AB曲线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应程度保有多少应试教育的成分,可以看作是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相互的需求曲线,DE曲线则表示因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而不断增大的社会成本。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比例在B点时,也就是素质教育概念兴起之初倡导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看到,此时的社会成本是最大的,社会成本高出带来效益的部分几乎是DFBG那么大的面积,当处于C1的比例关系时,社会成本较低,但因为素质教育发展不够充分,造成教育带来的利益没有最大化,代表了中国大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当处于C2的比例时,素质教育比例过大,占用了过多的社会成本,可能会阻碍教育的全方面发展和资源浪费,造成升学率下降,而妨碍的素质教育的相对优势的体现,代表了中国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在C点时,教育带来的利益最大化,C点所代表的比例关系正是笔者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目的。

五、非唯一目的:成本分析法辩误 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借助了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对素质教育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素质教育的发展占用过多社会资源并造成升学率下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会考虑是否浪费了社会资源,只有在社会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这种分析才是可行的,若是在相对发达的地区,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未尝不可。至于升学率的问题,只是在高考制度难以撼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比如在上海一些专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留学高中”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六、结语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在普及中兼顾提高,在发展现代教育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的对十三亿人的九年义务教育,但纵观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文理发展不平衡,过于重视应试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解决,只有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更好的激发发展潜力。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智慧的种子,天生就对世界的无限怀着好奇与敬畏。教育说要做的,就是要保护这智慧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发芽、生长,最后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社会成本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类型所占比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