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球化下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建构

全球化下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建构

来源:爱go旅游网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全球化下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建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在我们周围。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地域主义来对抗现代主义对当代建筑产生的重大影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结果却成了打着遵循文脉幌子的消极作品。文章试图说明地域主义应该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不局限于现有的地域特征,开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共生的跨文化新局面。  【关键词】 建筑; 全球化; 地域性; 地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 TU-021           【文献标识码】 A

  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在中国已经进行了20余年,在这

股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中,“全球化”下的“多元化”已不再被看作是一个时尚的流行词汇,而成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势头,无论你接受与否,“现代化”的城市风格已经是满目皆是。建筑,这个“道”与“器”的特殊容器,往往被社会、历史、甚至建筑师本人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内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以“融合东西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物固有

文化的亮点。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唐城”、“宋街”;一个又

一个的整新如新或是整旧如新的“××古城”。一个民族渴求代表自己文化传统和形象的东西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仅仅只是把这种东西理解为某些过去时代或特定地域的建筑符号、形式或风格,那显然是十分肤浅的。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反映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正如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所说,“‘批叛的地域主义’(CriticalRegion2

alism)这一术语并不是指那种在气候、文化、神化和工艺的综

之色彩”为主要使命的运用“中国固有之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到“夺回古都风貌”,这种“地域性”与“现代主义”的斗争似乎从未停止过。正如中国建筑学会窦以德副事长所说:

“我认为,时下有两条线在建筑设计、创作理论界浮动着并成为主导。一是自建国始一直延续到今,中国建筑师苦苦探索并至今仍不明朗的一条‘传统创新’之路。这条线半个世纪来断断续续时起时伏……而另一条线则是当下十分热旺,且几乎触及社会多层面的中外建筑文化的大冲撞、大交融,以表征兼及经济层面的中外文化的交汇、冲突线。”

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而是用来识别那些近期的地域性

学派,他们主要目的是反映和服务于那些他们置身其中的有限机体。在促使此类地域主义得以兴起的诸多因素中,不仅是它所处的某种程度的繁荣,同时还有一种反对中心主义的共识———一种至少是寻求某种形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愿望。”诚然,如埃及建筑大师哈桑法赛所说“对于本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不能互换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纯洁性、一致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传统文化本身同时也具有开放性。我们固然承认假如任何外来文化只是简单地、粗暴地注入某个地区,那么势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地域性”文化只会用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壳把自己包裹起来,那后果也同样是灾难性。即使是终生致力于保护“文化的真实性”的哈桑

法赛也说:

“对于从西方吸取来的文化必须是适合我们的,合适的文化会引导并鼓励建筑师去应用它,并且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恰当的科学的客观的度量尺度,如热效应、造价、能量效应以及衡量材料适用的范围,空间所反映的体量关系等。”

1 全球化建筑与地域性建筑是一对矛盾

  人们谈论起这种“全球化”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用当代分析解释学哲学家保罗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说到

的一段话:“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除了其他一些令人不安的效果外,这种威胁还表现在它呈现于我们面前一种平庸无奇的文明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是同样低劣的电影、同样的‘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和铝制品的、同样的由宣传所歪曲的语言,等等。……我们遇到了正面临着从不发达状态升起的民族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需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的谜: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在保罗利库尔看来,地域性似乎仅仅只是对“平庸无奇”的全球化文化的一种无奈的对抗,地域性与全球性好像是相互对立的两极,他对两者如何协调统一提出了无可奈何的疑问。然而在“词汇”和“语法”趋于统一的态势中,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属于自己

2 对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各种认识

  在传统向现代转化问题上比较成功的日本当代建筑,一

直是中国建筑界关注的重点。但是从根本上说,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

[收稿日期]2007-10-22

[作者简介]邱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

56

四川建筑 第28卷5期 2008110

 

在谈访华观感时就指出:“我认为我们的思想是柔软的柔构造,而中国大概和西欧一样是刚性构造。”藤森照信也认为“在日本,新的建筑造型总是和理论一起出现,但是,在中国关于建筑造型和形态构成的理论却意外地缺乏”,认为“有关理论或基本思维方法没有必要向国外学习”,“所以只引进实用性的东西”。也许正如万书元教授在《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一书中所说:“地方主义是抗击一切形形色色的美学霸权主义的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坚韧的法宝……更多地是表达一种情感,……具有写意性,追求与地方精神的神似。它的审美价值所依附的,不是现象,而是意义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内涵。”地域性,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这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体现。拘泥于古制,那么建筑便只有过去,而无现在和未来,成为一个了无生机的死物;忘却历史,那建筑也会失去民族文化传统的母题与本体,成为无内在气脉的零乱的一堆。文脉之成为其为文脉,不仅仅是上下连贯,而且有先后发展,它永远不会是在一个历史原点上旋转。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经说过,“每个时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当是为那一时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时代的美的要求……明天是新的一天,又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它们。”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使人们能在体会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中体会到符合时代精神的美学意义。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全球化”与“地域性”不是也不应该是相互对立或说相互对抗的一对矛盾关系。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宣言》中也说:“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两面。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结合得最为紧密。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在继承建筑传统时,应把眼光放在这个基点。”建筑师在此只不过象医生一般将新的“器官”移植给“垂死的躯体”使其获得

(上接第55页) (2)基础施工的关键是必须保证碾压密实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新生。这些新的“器官”,不是古制、不是伪文物,而是设

计师们挖掘出来的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如此,“现代主义”还会是传统建筑的刽子手吗?“全球化”给予“地域性”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

3 正确处理建筑“符号”与“语言”

  在“全球化”中更多融入文化的“地域性”,首先是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符号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并把新的经验和见识编织到符号中去。在现实操作中,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符号像文字语言一样,植根于往昔的经验,又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相联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

其次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认识,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它的形式语言不是符号,而是建构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手段。成熟的设计行为必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知识是对已定论的建筑事实的认知包括历史文化,因此涉及历史建筑的创作必须是再认识历史的过程,重新寻求空间、环境、技术概念等不和谐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

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哲学同作为建筑活动主体的“人”一样,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这或许才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J].建筑

师,2004(6).[2]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肯尼斯

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

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陈伯冲.黑格尔建筑美学述评[J].华中建筑,1995(3).

铺设时注意环境温度,下雨及地面潮湿不宜施工;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涂胶、粘合、加压、固化等环节的施工质量;

在灌注石英砂及橡胶颗粒前,须先对草苗进行梳理,然后按先石英砂,后橡胶颗粒的顺序进行灌注。每灌注一遍石英砂或橡胶颗粒之后都必须梳理一遍草苗。完工时,草苗无倒伏及被石英砂或橡胶颗粒淹埋,须保持草茎直立。综上所述:应该明确在人造草皮运动场建设中,要根据场地建设的特点,紧紧围绕体育运动对体育场地的要求,并以其对体育场地的使用要求为切入点,为核心内容,需要参建各方积极配合、互相协调、加强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控制好设计、施工过程,确保运动场的使用功能质量。

度达到95%;同时完善场地的坡度;测量放线的点位准确无

误,且留下永久性标志;手摆片石及碎石级配要求既有稳定性又有透水性。水稳层施工是基础的最后一道工序,施工质量的好坏———水泥、石料的比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是否得当等,都直接影响场地的平整度、坡度、以及渗水功能。

(3)人造草皮铺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确认场地规格尺寸的测量放线;

无纺布铺设沿场地长度方向与草皮的排列成垂直90°,无纺布之间粘接牢固;草皮表面、无纺布、接缝布应清洁干净,表面干燥无水分;

四川建筑 第28卷5期 2008110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