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俗话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生的学习成长认为习德、习文两部分。德指道德素质,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组成个人的三观,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才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俗的讲,个人在生活行为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行为处事能力就是德,而完成工作任务、达成良好工作绩效的能力即为才。
德在家庭生活中 家庭生活实践育德
如果把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家庭比作机器,那么它更像一台复印机,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复印件。如果您发现复印件出现了瑕疵,那么您最应该检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他们饶有兴趣的从第一任老师【父母】那里学习各种生活行为习惯,继承并发扬父母关于世界真、善、美、丑的认知。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与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长活动中不自觉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这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根本来源。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礼仪准则为基础的,以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良好品德为核心,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包括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们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其根本就是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
表示:“我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1、家庭育儿先育己
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父母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多有一个动作,就是自己觉着温度适宜的东西才喂孩子吃。教导孩子同样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为习惯父母最好能够率先垂范,给孩子做榜样。对于新知识和技能自己先尝试、做到,就如同给孩子喂饭一样等自己感觉不烫之后再分享给孩子!
教育孩子最佳时期是成为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孩子如同植树,最好的时间是选择育种的植株使其结出优良的种子,这也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重视育种的根本原因。教育孩子与植树一样都需要漫长的时间静待他们成长,期间要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矿物营养,让他们根系发达、枝干健壮、枝叶茂盛。有人说植树最好的时节是2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养育孩子同样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就是20年前自己认真学习,现在做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长。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家庭阅读引导
2、优秀的孩子源自父母的模范引导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仅仅表明遗传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更多说明孩子后天成长活动深受父母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开启孩子生命成长之门,更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着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们时常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父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成长导师,一个人童年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只能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如何教导孩子,就是家家庭中最好的东西传授给孩子。“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导孩子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就美好人生最重要的阶梯,每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多是童年被父母“狠心”带出来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同样,保守的习惯也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就必须明白一点:童年所养成的成长习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不为别的,就为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都理应从我做起,高标准严要求为孩子做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引导。
3、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长规划师。
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时期。正如古人所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七岁左右时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
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课堂传承文明才智 才来自课堂学习
学校是集中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是人类文明极度繁荣的必然产物,它最为核心职能就是系统性的传授人类社会所总结的智慧经验。知识是人类对自身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等生活经验的总结,原本是零碎的散落在人际交往之中,每个人只能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知识。如此以来每个家庭都只能传授自有的智慧知识给下一代,从而从根本上形成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子承父业”的社会阶层分化效应,比如原始社会狩猎部落世
代以狩猎为生、鱼猎部落终身捕鱼,他们所总结的生活经验无法”互联互通”;农业生产为主的工业前时代,人们同样只学习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时期的教学方式以极少数人能够享有的私塾或家庭先生教导为主,教学内容也十分有限。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劳动进一步大分工,劳动生产对领导者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规模分工、协作式的生产对劳动者的时间也有了更集中的要求。为了为社会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同
时更为领导者安心的参与工作,而不必担心如何抚育孩子成长。因此,学校从社会生产分工中”脱颖而出”,成为集中传播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的场所,更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场所。
学校教学的目的是赋予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本领,授予孩子们将事物与语言文字符号的“音、形、意”完美对应起来的能力。语言文字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实践总结经验的工具,是将自我对自然世界事物认知高度图形符号化和发音的抽象化的发明创造。学习则刚好相反,学习是学习者将特定的文字符号、发音与原物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并将其输入大脑形成长期记忆,以备下次遇见同类事物时能够准确辨识的过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并不自带格式化的使用“说明书”,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亲自学习、探索形成与自生兴趣相适应的自然机器使用“说明书”。
人类创造语言文字工具的本意是为了统一人类信息交流的记述符号、发音方式与表意形式,然而由于自然世界环境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们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必须对相同的文字符号与自然环境进行适配、再运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了语言文字的多意性、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认知偏差。因此,学校就成为了教导人们标准化再认知智慧知识的重要媒介,学校为生活在不同地域、拥有不太相同生活习惯的人们有了形成相同思维认知模式的可能,让人们在更大范围形成文化共识。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标准化智慧型建设者,让人们遵循相同的社会行为准则参与到社会分工、协作之中。
常言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成长必须经历漫长的磨砺,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时间最长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历程中父母不仅给予孩子成长的物质保障、引导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还帮助孩子将从生活中积攒的知识穿起来,让它们成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长的智慧。老师是在某一段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人,老师教授给孩子“星星点点”的知识,帮助人们在成长关键节点上打通“任督二脉”。现今,社会尤其重视学校教育,人们很多时候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致使较多人被培养成了高才低德。因为,只有家庭、学校合力才能助推孩子“德才兼备”。
家长育德、育人,老师传授知识。家庭教育生根、学校教育强干、社会教育开枝散叶,根基健壮生长才能茁壮,主干强壮才能顶天立地,枝叶繁茂才能“瓜甜果香”。人生活动分两端,一端向外获取成长养分,另一端向外输出成长果实。家庭教育所生出的根系就是获取成长养分的基础手段,社会教育生出的繁茂枝叶将为果实输送源源不断的养料,而家庭教育生的根和社会教育所散出的枝叶又将促进主干的健壮成长。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