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是所表现得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沉、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人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
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国核桃的最早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农具,以石质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女娲文化:在涉县的古中黄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石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宫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
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娲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
曹魏建安文化: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之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的奇观。
北齐石窟文化: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过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会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是和校勘中国佛教世纪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梦文化: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
事物的向往和执著追求。产生于唐代黄粱美梦传奇故事,就发生在邯郸的黄粱梦镇。从古到今,黄粱梦一梦以及由此演绎、=发展而形成的“梦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黄粱梦的美妙股市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也是声名远播,甚至于登上日本小学的教科书。梦文化涵盖历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化等领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据唐传奇《枕中记》而建的千年古观“黄粱梦吕仙祠”,建筑规模宏伟,内有中国“名梦馆”,是研究中国“梦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国“梦文化”唯一的载体,它对中国小说、戏剧、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粱梦文化底蕴和深厚,是中国梦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磁州窑文化: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厂。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绵延千年,窑火不息。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鹏程”、“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成早了宋金元时期民间此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
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广府太极文化:灿烂的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引导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永年因而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
如今,以杨露禅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成语典故文化:邯郸作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整统计,有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捡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
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历史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一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
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奖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边区革命文化:邯郸那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气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于的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裂了全国百个爱国以教育示范基地。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8代国君,前后计158。这座古老都城的遗址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我国著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写道,赵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 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
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
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由此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
心城市。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邯郸历史悠久,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有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遗址。邯郸还是全国著名的成语之乡,拥有许多历史典故。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赵文化 —— 以赵都邯郸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在社会经济、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乃至民族气质上,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韵。
其一,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西周时,赵氏是周王的御马小吏,进入晋国以后,便很快成为专权国政的一大政治集团。特别是 \" 三家分晋 \" 后,使赵国发展成为战国的七雄之一。赵简子时,扩大亩制,减轻百姓的负担, \" 铸刑鼎 \" 推行以律治国,奖励军功,大力倡导改革。赵烈侯选贤任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武灵王实行 \" 胡服骑射 \" 改革,创建了中原的骑兵制度,遂攻灭中山,平定代地,扩疆千里,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其二,尚商之风盛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便是漳河之间一都会,是北方的重要冶铁中心。郭纵、卓王孙曾靠冶铁成业,富比王侯。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成为著名的商贾大家。投机取利是土著居民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重要体现。汉代的邯郸经济繁荣,进而发展成为我国的 \" 五都 \" 之一。古代邯郸的繁荣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其三,学术发达和音乐舞蹈具有普遍性。古代邯郸,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慎到和逻辑学的开山之祖公孙龙以及知名学者虞卿、綦毋子、毛公、处子等,都曾住在邯郸,或著书立说,或进行论辩,曾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民间,音乐舞蹈得到了普遍开展, \"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 , \" 女子弹弦踮 ?\" ,赵乐、赵曲、赵声、赵鼓随之产生,并且还出现了像李延年、李奇等一批著名音乐家和像贾长儿那样专营的 \" 乐户 \" 。 \" 邯郸学步 \" 这个幽默的历史故事就与当时音乐舞蹈的普遍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四,民风重义尚气节。古代的赵国处在中原与北方草原的结合部,其民俗的最大特点是土广俗杂,为人豪爽而重义。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廉颇的负荆请罪,以及赵相贯高的宁死不屈等,都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直爽、粗犷、坦荡、重诺的特点
典故集》、《邯郸成语典故选》、《邯郸成语典故集粹》、《中国成语典一、邯郸成语典故研究的起源和现状
邯郸成语典故的搜集、整理工作,是随着邯郸地方文化特别是赵文化研究的开展而开始的,之后逐步将其搜集范围扩大到邯郸历史的其他各个时期。也就是在赵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大量的成语典故是从《史记》、《战国策》、《荀子》、《公孙龙子》等古代典籍及著述中有关先秦赵国历史故事和论著中提炼出来的,如 “胡服骑射 ”、 “完璧归赵 ”、 “围魏救赵 ”、 “毛遂自荐 ”、 “脱颖而出 ”、 “负荆请罪 ”、 “刎颈之交 ”、 “奉公守法 ”、 “一言九鼎 ”、 “三寸之舌 ”、 “奇货可居 ”象,予以专题研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温故而知新 ”等等。赵文化中不仅成语典故多,而且代表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中的经典部分和亮点,哲理性和现实意义都很强,堪称中华成语典故文化的精华,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广泛流传使用。虽然邯郸成语典故研究起源于赵文化研究,然而,邯郸成语典故不仅包括赵文化的成语典故,同时又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成语典故,其本身又是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从这个角度看,邯郸成语典故可以广义地视之为一种文化现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的过程。 20世纪 70年代末以后,有学者开始搜集成语典故,到 20世纪 80年代末逐渐提出了 “成语典故之乡 ”的概念。近年来,邯郸成语典故因
其数量多、名气大、现实意义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已是邯郸人民的共识。如今,随着成语典故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邯郸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邯郸在对外开放宣传上,明确地在 “邯郸 ”一词之前冠以了 “成语典故之乡 ”的称谓,向世人打出了又一张别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1997年市里修建的 “邯郸成语典故苑 ”,精选了以赵文化为主的 60多条成语典故经典,刻载于形式多样的碑石之上,通过秀美园林的载体,展示成语典故的魅力,使之成为旅游新亮点。近来,关于成语典故的宣传书刊也在旅游纪念品中非常热销,所以成语典故文化越来越引起邯郸学术界的重视。 2004年 12月,邯郸赵文化研究所还专门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 “邯郸成语典故研讨会 ”,把成语典故文化列入了赵文化研究的一大学术课题。目前,邯郸的不少学者已发表了许多关于邯郸成语典故的介绍文章,出版了《邯郸成语故之乡 ――邯郸》(待出版)等多种研究成果。今天,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十大特色文化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早在 73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堪称文物大市,现有 1500处文物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7处,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 300多处。绵绵 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八大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
磁山文化武安市内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在 73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有了家鸡、家猪、家犬的饲养,有了粟的培植和胡桃的栽种,有了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品,为人类文明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也造就了邯郸人聪明智慧悠闲舒缓的生活方式。
赵文化现存的位于邯郸市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战国时期都城遗址。这里是赵国王宫所在地,距今已有 2000多年,虽历经风霜雪雨,保存仍比较完整,在中外都城史上均为罕见。与之相对应的“廓城”即赵国居民城大北城遗址,经考古勘探发现其位于邯郸市中心偏西,埋于地下 9至 10米处。城内中街上有著名的回车巷、学步桥、王琴堂故居、张国彦家庙、秦始皇出生地等等。另外武灵丛台、赵王陵、照眉池、梳妆台、插箭岭等古迹随处可见,从而具有“慷慨悲歌”风骨的赵文化,便成了邯郸文化的主流文化。
“曹魏”建安文化临漳又名古邺城,公元 213年曹操建都邺城。现坐落于临漳县的“铜雀台”,是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历史见证。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历史上代表着文艺繁荣。邺城系六朝古都,距今已有 1800多年的历史,是传说中西门豹治水的地方。
广府太极文化 永年老城广府城是我国太极拳的发祥地,几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此召开,为古城增添了许多现代活力。
梦文化 集中体现在黄粱吕仙祠。它始建于唐代,宋代时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扩建,清代三次重修,祠内多明清建筑。该祠取
材于唐沈济的《枕中记》,融合了道教文化,影响深远。
磁州窑文化 中国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在这里有极为明显的体现。古磁州窑的烧制工艺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并沿袭着。这构成了几百代窑民勤劳、智慧与质朴的文化价值取向。
成语典故文化全国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邯郸一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成语与典故,有“成语典故之乡”的美誉。现已挖掘整理出来的成语典故达 300多条,如“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等。目前,插箭岭公园内建有“成语典故苑”。
现代革命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邯郸涉县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转战太行山区的活动中心,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依然完好地坐落在涉县境内。此外,市里还有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
邯郸兴起“赵文化”热 城市园林建设凸现赵文化特色
发布者:[]发布日期:[05-07-18 11:26:00]
(关注赵文化之一) 邯郸兴起\"赵文化\"热
新华网河北频道7月11日电(记者 梁栋)一说起邯郸,人们大多会想到战国时期惟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赵国,那时,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如今,当人们走进邯郸,那高大威武的\"胡服骑射\"铜雕、弓箭造型街灯、回车巷、武灵丛台、古赵大铜鼎、七贤大酒店、赵王宾馆以及举目皆是的城市特色园林、街头雕塑小品,处处渗透出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诉说着昔日赵都的辉煌。尤其是近两年,邯郸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掘利用古赵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从上至下兴起了\"赵文化\"热。 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邯郸一直是我国中原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中最为辉煌的是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 都的那一段时期,即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定都邯郸,到公元前228年被秦国所灭。在这158年中,邯郸是现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陕西、河南、山东、 辽宁、内蒙各一部区域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有人说,在邯郸孕育的磁山文化、赵文化、曹魏文化、北朝文化及唐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 远的是赵文化。有人统计过,目前邯郸市内有古建筑429处,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文物44处,绝大多数与赵文化有关。
近两年,邯郸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面开发
赵文化,在邯郸举办全国赵文化学术研讨会,成立赵文化研究所,保护性 开发武灵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文物古迹,修建了步行街文化景点,重新规划和改建赵苑,并在城市园林、广场、街头雕塑、街心花园规划建设中注重宏扬古赵文 化,使这座拥有3000年历史古城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知名度迅速提高。日前,邯郸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赵文化开发利用问题,会议决定,将进一 步弘扬以\"开放、进取、包容\"为特质的赵文化,加强对赵文化的研究,重点保护开发赵文化遗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和公用设施规划建设上充分体 现赵文化特色,大力支持有关赵文化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并将定期开展赵文化节庆活动。记者还了解到,目前邯郸市正在规划建设一条展示赵文化特色的古文化街, 这条街不仅将充分展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构建具有古赵文化特色的建筑群,而且会秉承历史文脉,恢复建设秦始皇出生纪念馆、荀子故居纪念馆等历史文化景 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