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教学设计
金村中学 路英雷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西安事变
2、能力培养
讨论归纳: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国民党内部部分爱国将领不满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并接受了中共联合抗日主张的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充分展现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坦荡胸怀和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
教学要点
1、 重点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具体实施和重大胜利,也是扭转时局实现全民族抗日的关
键之举。因此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本课的重点。
2、 难点
深入浅出地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讲述和讨论法
导入新课
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可能看出日本的野心不仅是东三省,而是要独占中国。他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哪里?(──华北)而且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造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成为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新课教学
西安事变
预习西安事变的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地点:西安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原因: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催化原因:张杨受中共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引导一: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生: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之情。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催化原因与根本原因。
引导二:西安事变的结果是放了蒋介石,和平解决了此事变。中国共产党为何不杀了深仇大恨的蒋介石,而是放了他?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生:南京国民党内部也分成两派:亲日派何应钦等,极力主张“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替而代之;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等,反对“讨伐”,力主用和平方式营救蒋介石。而站在南京国民党两派背后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和英美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乘西安事变之机,扩大中国内战,以便实现它灭亡中国的野心,因而它极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假如蒋介石被杀,中国将面临着新的危机。
生:英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被扣,南京政府有被亲日派夺去的危险,对自己不利,因而支持和平解决,营救蒋介石,同情西安方面联共抗日的主张。有英美的支持,对于和平解决事变有利。
生: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状,交付人民审判,最后把他杀掉,这样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不仅不能抗日,而且还会给日本帝国主义造成进一步灭亡中国
的便利条件,这就使中国的前途变得更坏。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引导三:强调西安事变的意义,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历史不容忘却
生:“九·一八”正好谐音“就要发”,所以好多人考虑在这天开张营业、结婚;可见有些中国人有多么的愚昧!那些装扮日本鬼子的人更是可恨之极,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时出示两组图片(赵薇日本军旗装、韩星李成延谢罪)学生讨论。旨在讨论中理解爱国主义,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而不是高呼“勿忘国耻”的口号,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