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神的一滴》教案4

《神的一滴》教案4

来源:爱go旅游网


《神的一滴》教案4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关键句,把握文脉,从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3.在思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教学过程(1课时):

一、情景导入

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教了两年书,又到大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做了几年门徒后,拿了一柄斧头,只身去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隐居。《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梭罗隐居两年期间生活和思想的记录,译者徐迟称这是一本“极静极静却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的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个选段《神的一滴》,让我们与梭罗先生一起徜徉瓦尔登湖畔,作一番静心的思考。

二、积累·整合

(一)积累字词(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教师选择疑难处加以提醒。) 1.正音:

蓊(wěng)郁 游弋 (yì) 山凹(āo) 惬(qiè)意 虚掷(zhì) 挥霍(huò) 徜徉(cháng yáng) 甬(yǒng)道 喧嚣(xiāo) 吞噬(shì) 涟漪(lián yi)

2.辨形:

游弋(弋,“戈”字少一撇。)

峻峭(从形旁看,与山势有关。有别于表示容貌美丽的“俊俏”。) 油腻(右边一个数目“二”的大写“贰”。)

震耳欲聋(意为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要震聋了。“震”勿写作“振聋发聩”的“振”。) 3.补释:

游弋:乘船在水面漂游。 欠身:身体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 徜徉:自由自在地来回走。 泓:水深而广。 厮守:相守。厮,互相。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

(二)整理文脉(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适当加以点评和引导。) 问:为什么作者要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注:这个问题提示同学们注意这个具有文眼作用的文题,而为了解读这个文题,就必须依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以下这些问题串起来正好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文脉。

1. 作者年轻时候的瓦尔登湖是怎样的?

思路提示:注意文章2段中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的提示语。

参考:因为四周围有浓而密的树,那时的瓦尔登湖“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像有着睫毛的“大地的眼睛”,这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我常在那儿消磨好些光阴”,“似梦非梦地漂浮”,感到慵懒而惬意。

2.后来瓦尔登湖有着怎样的遭遇?

思路提示:阅读文章3、4段,对人们对待瓦尔登湖的几种方式加以概括。

参考:伐木人砍伐湖周围的树木,村民们引水来洗碗洗蝶,“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破坏了它的幽静, “铁路线入侵它的边境”,“冰藏商豪取它的冰”。

3.哪些字词语句可看出作者对于世人们这般对待瓦尔登湖的强烈不满? 思路提示:阅读文章3、4、5段,找出表示具有强烈情感语气的词语和句子。 参考:句子如:“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这是和恒河一样圣洁的水!”词语如“恶魔似的铁马”“肮脏的工业脚步”“吞噬”“豪取(意为强横地夺取)”等,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们膨胀的物欲的深刻批判。

4. 当时作者所见的瓦尔登湖是怎样的?

思路提示:阅读文章第4段,找出作者描写当时所见的瓦尔登湖的句子。

参考:“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虽然有这么多的涟漪,却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还是许多年前充满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还是那个引起我喜悦和遐思的湖泊。

5. 作者对瓦尔登湖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思路提示:阅读第5、6段,找出作者评价瓦尔登湖的句子加以概括。

参考:作者称它是“大勇者的作品”,庄严、纯洁可以涤荡污浊的“神的一滴”。 小结:当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追求吞噬着原本优美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吞噬着人类自身美好的天性,瓦尔登湖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以它的纯洁、深邃和它永久的神秘和活

力,让人类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真实的天性。所以,在作者眼里它是神圣、庄严的一滴。

三、感受·鉴赏

有人称《瓦尔登湖》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请学生从本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以评析。教师作适当预测,以备适时加以点评。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赏析:在梭罗的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宁静、纯洁、博大、深邃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之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又说“它能测出人的天性的深浅”,结合后文来看,当人们被物欲蒙蔽美好的本性,如恒河一样神圣、纯洁的瓦尔登湖就变成洗碗洗碟的水和可以任意豪夺的卖钱的商业资源,而有这样的变化全在于人内在的心性的变化,所以说湖像一面明镜,可以“测出人天性的深浅”。

2.“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

赏析:宁静、美丽的瓦尔登湖使作者那样陶醉,躺在它的怀抱里作者俨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俗世的一切羁绊,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直到船撞在沙滩,才重新回到人间,那是一种怎样悠远的生命感。文句饱含无尽的哲思,引人遐想。

3.“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赏析:虽然瓦尔登湖遭受了很多人类亲手制造的磨难,但它依旧年轻、依旧充满神秘与活力,在作者眼里,瓦尔登湖俨然一位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不测丝毫不能使她衰老,这种永恒象征自然宇宙的恒久与博大,也象征人类天性中对于自然家园的永恒皈依。

4.“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的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在它的最

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赏析:瓦尔登湖象征永恒的自然家园,也象征人类对于美好、神圣的永恒追求,是作者信仰的寄托、精神的皈依,在这里,瓦尔登湖与作者的心灵合而为一了。

5.“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赏析:“大街上的混浊”和“引擎上的油腻”借代工业文明给人类、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这里作者以“就算只……也可以……”的句式再次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无论人类怎样发展,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皈依,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是人性永恒的渴望。

小结:《瓦尔登湖》的语言质朴、本色,洗净铅华又充满智慧之光,直抵人性的本质之核,这是由作者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怀、浑厚的感情共同凝成的。

四、思考·领悟

先由学生提问,考察他们对课文内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教师作预测,适时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及时对课文内容、作者思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课文第2段中,“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对此你如何理解?

思路提示: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富有不是物质的充裕,还是心灵的充实与自由,与那些只知追求物欲的人们不同,作者在瓦尔登湖的怀抱中体验着自然的惠恩、心灵的宁静和自由,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更加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好享受。

2.在第2段中作者还说,“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他是在提倡懒惰吗?请结合上下文及作者生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素材准备:梭罗于1837年刚进大学时就曾言,他要将圣经中关于一周工作6天休息一天的教义,改为工作一天休息6天。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一愿望。在那里

他仅花28美元多一点儿就建成了自己栖身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维持生活。为维持这样简朴的生活,他一年只须工作6个星期就可以挣足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下的46个星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观察、沉思、写作,他没有将这宝贵时光浪费掉,而是把它奉献给更有意义的事。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0多部一流的散文集时,就会对他的才华和勤奋发出由衷的赞赏。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上面的话只是为了揭露批判时弊,惊醒人们过一种简朴、纯洁、智慧、清醒因而也更自由的生活。

3.梭罗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独居,以他的亲身实践启发人们简化生活,回归自然,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提示:一方面,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值工业化崛起阶段,市场经济的强大势头导致拜物教的盛行,在这个时候梭罗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简朴的生活原则(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才智过一种富有的生活,他十几岁就能帮助父亲制造当时一流的铅笔),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精细观察,启发人摆脱物欲的枷锁,探索内心的宇宙世界,体验生命本身作为奇迹的激情,过一种更为合理的返朴归真的生活,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壮举。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梭罗的举动虽然值得敬仰,但不能模仿,如果人人过一种只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那全社会的经济怎么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富有阶层的奢侈往往造成许多就业的机会,况且,物质文明的发展毕竟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梭罗的这一举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能在全民范围推广。当然,我们虽然不能像梭罗一样生活,但我们可以像梭罗一样思考,因为作为一个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命意义向纵深推展的责任,梭罗无疑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五、拓展·发现

《瓦尔登湖》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非常喜爱的一本书,是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随身带的四本书之一(其他三本是《新旧约全书》、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了解海子生平,阅读海子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说在海子身上有哪些来自梭罗的精神印记?

思路提示:梭罗是海子的精神偶像,海子曾在诗中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梭罗对生命本质的热切关注也是海子努力追求的诗歌理想,在他诗中常常有对大地、麦子、秋天、黄昏的咏唱,有对现代畸形文明的批判和反思,这些是与梭罗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梭罗曾在痛失哥哥后写道:“我应当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身影?/沿着邻近的那条小河,/我还能否听到你的声音?”“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说明过去的经历的甘美。悲伤的时候,多么的容易想起快乐!冬天,蜜蜂不能酿蜜,它就消耗已酿好的蜜。”与梭罗的这种精神上的宁静与自信不同,海子有点理想主义的狂热,最终因为陷入生命终极幸福的怀疑与虚无的泥淖而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六、实践·创新

作业布置: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水云》里写道:“地上的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的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我一面让和暖的阳光烘炙我的肩背与足,取得生命所需的热和力,一面却用面前这片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自然无私地长养着我们的身体,也以她的博大、神圣和纯洁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同学们,你凝视过一棵树、一株草、一片湖吗?你聆听过高山的心声、秋月的细语吗?它们曾引起过你怎样的情思呢?请以 “××的随想”为题或自拟相关题目,写一段三四百字的短文。

例文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