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来源:爱go旅游网
 - !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他个儿不高,一米六零差不多,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杂文的神童,也没听说他脑后长了什么反骨。他是个普通人,大家的朋友中的一员,他的大部分特点,普通人也都有。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时,就是一个全身披挂的“思想神”。他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鲁迅先生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作品中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地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说到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其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运用得独具匠心,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在《故乡》中,他就这样写到“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

1

- !

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在这里,“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这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但不可互相替代。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在词语的锤炼之外,鲁迅小说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重点分析他作品中的辞格运用。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的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有比喻,如《药》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里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的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一个阳文的八字”比喻得新颖而奇特,显示出了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故乡》中的另一个描写更生动,“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突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插在髀间,没有系群,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在这里首先对杨二嫂进行具体的外貌描写,然后用了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来刻画她的形象,鲜明而生动,使人过目不忘。

借代,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也经常在作品中灵活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如

2

- !

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这里,“短衣帮”指穷苦的劳动人民,“穿长衫的”指有钱的上层人物。这是用衣着特征来指代人。借代的运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鲁迅先生还善于在作品中通过夸张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在《阿Q正传》中,“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筋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啪的一声,似乎确凿砸在自己头上了。”“啪的一声”跟“打在自己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运用了超前夸张手法,使人先闻其声,使得阿Q的紧张心情显得更加逼真。另外,在《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几乎又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里是运用对比性夸张,突出那个车夫高尚伟大的人格,反衬出自己自私渺小的心灵。

鲁迅作为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猛士,在他的杂文作品中经常灵活巧妙地运用反语,给一切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鞭挞。反语就是说反话,说话的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跟字面意思相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古往今来,许多愤世嫉俗的文人墨客、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都运用这一有力武器抨击时弊,抒发情怀。鲁迅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就使用了很多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有的寓贬于褒:“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有的贬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有的引用论敌原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些都用语

3

- !

泼辣,讽刺则入木三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是较为尖刻。”他的杂文中反复运用反语,或洗练、清新、幽默,或生动泼辣、含蓄、幽默,极富感情色彩,其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

另外,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反复这一修辞。在《风波》中这样描写九斤老太“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 . . .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 . . .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 . . .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这篇小说中,把“一代不如一代”反复了八次。由于生活的困顿,这位农家老太就产生了“一代不如一代”,今不如昔的烦恼和牢骚。反复的运用,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九斤老太这一消极慨叹的批判。

在小说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刻画人物,鲁迅先生也恰当地运用婉曲这一修辞手法。如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 . . . .”在这里,作者借狂人之口,呼吁人们要尽快改变几千年“人吃人”的封建历史,不要再让那些孩子遭受吃人或被吃的境遇。“救救孩子”这一激情的呼喊,表现作者对未来社会寄予无限的希望,结尾显得深沉而有力。

对比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加集中、更加鲜明突出。鲁迅先生也常常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如在《故乡》中一段关于闰土的描写,“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 . . . .”“这来的便是

4

- !

闰土。. . . . .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 . . .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单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通过对眼前的和二十年前的闰土的外貌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由于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和兵、匪、官、绅的种种困扰,使得他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历尽沧桑心态麻木的木偶人,对此,作者感到非常悲哀,同时对闰土表现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悯。

鲁迅先生还经常在作品中运用警策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用狂人的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本来面目,辛辣地讽刺了一切统治者的凶残本质,作者让狂人宣泄出许多清醒深刻的政治诗似的警句,是为了直接控诉封建主义的罪恶。

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我眼中的鲁迅,屹然独立于世人之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他使我们大开眼界,思想敏锐,头脑复杂,他让我们去思考、实践、探索、追求。他始终坚持真理,爱憎分明,而所有的这一切,才真正是先生的本色。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