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个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五声调式。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升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乐曲,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水平。 五、教学难点:
准确感受音乐的情绪,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七、教学方法:聆听欣赏法、比较法、实践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聆听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实行曲》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春节序曲》 (1)、聆听全曲,欣赏后谈体会。
教师小结肯定成绩并简单介绍李焕之及作品。 (2)、分段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作品。
引子:热烈欢快的管弦齐鸣和锣鼓声,把人们带入春节的喜庆气氛中。 教师:课件展示引子的旋律并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引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敲打锣鼓节奏,感受引子带给我们的喜庆气氛。 第一局部:表达了人们欢度新春欢欣愉快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教师:课件展示主题一、主题二的曲谱并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理解主题音乐。
学生活动:以小游戏的形式实行,课件播放第一局部音乐,出现主题一时,学生伸出一根手指并高举手臂律动表示;出现主题二时伸出两根手指并律动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局部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第二局部: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教师:课件展示第二局部主题音乐的曲谱,完整播放音乐,欣赏之前提出问题,主题音乐出现几次,分别用什么演奏?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律动起来并轻声哼唱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局部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学生活动:随琴哼唱第二局部主题音乐。 教师:课件播放歌曲《新春秧歌闹起来》,让学生比较第二局部主题音乐与《新春秧歌闹
起来》的异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旋律相同而节拍速度不同塑造的音乐形象是不同的。师生共跳大秧歌,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得出这两局部存有着鲜明的比照。 第三局部: 教师:课件播放,之前提出这个局部与前面所听音乐是否有联系?欣赏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是第一局部的缩短再现,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局部音乐比第一局部音乐在情绪上更加热烈,速度也更快了,特别是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歌舞联欢的场面,在沸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简单介绍三部曲式结构。 (3)、完整欣赏全曲。
教师:课件播放《春节序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喜欢做小指挥家的到前面指挥,其余学生起立,引子局部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第一局部同小游戏的做法律动;第二局部师生拉手律动并哼唱音乐主题;最后一局部也要动起来,能够拍手,能够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 2、复习歌曲《渴望春天》 三、拓展阶段:
感受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给大家带来的歌曲《春之声圆舞曲》,感受其节拍特点,领同学们旋转在圆舞曲中,陶醉在美好的春天里!本节课我们接触了不同节拍、不同情绪、不同形式的相关“春”的音乐作品,平常你们欣赏音乐时注意这些了吗?
四、小结: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吧!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的基础上,创造音乐,(例:让学生自己谱写节奏谱,并在乐曲表示欢庆的地方,用自己的谱子实行打击乐的伴奏)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