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导读重点

孟子导读重点

来源:爱go旅游网
《孟子》导读考试重点:

一、 名句经典

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1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

1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19、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二、名词解释及重点翻译

四端: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德: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义”,“礼”,“智”。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五伦: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

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君子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执中: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持平;不偏不倚。《孟子·尽心上》:“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善战者服上刑: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主张“仁政”的孟子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以武争霸现象自然深恶痛绝,认为战争分子“罪不容于死”,痛斥道:“善战者服上刑!”希望发动战争的人可以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以儆效尤,震慑试图发动战争的人,实现人间的太平。

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曾,曾经。经,经历。语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婴儿。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春风化雨: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及适时的雨。语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岑楼,高而尖的楼。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为如果不考虑基础是否一样平,只让顶端齐一,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头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楼。明·胡应麟《诗薮·唐下》:“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何异寸木岑楼,钩金与羽哉!”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把……当老人赡养”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把……当孩子抚养”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第一个老是当动词,第二个老是当名词。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三、简答与论述

1.《孟子》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2.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和以德王天下)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3.孟子的民本思想:

答: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 经济上要惠民,富民:

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要使百姓有“恒产 ”,就必须从划分 土地界限开始。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 “井田制”。 除了推行“井 田制”,主张实行合理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外 ,孟子还建议“薄赋敛”。 “易其田畴.薄其赋敛,民可使富也。”总之,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 民。因 为他知道 ,首先要从物 质上满足人 民的要求 ,让他们拥有 自己 固定的产业收入 .并且 减轻 国家的各项税 收,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 ,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爱民,“民贵君轻”,不是百姓的等级比君主高,而是强调了百姓的作用比君主更重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孟子对“民”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对先秦重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其次,还应该“与民同乐”。 作为统治者,应尽 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 ”,使人 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范仲淹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在忧,不在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 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4.“民本思想”与“与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评价尺度,它坚持人是社会的主体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的确有其进步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民的需要,稳定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但以民为本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来的,其主语是皇帝,它跟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完全不一样,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主语包括三个层次:个体、群体、人类。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提出了民本思想。古代的周人首先看到了民众的力量,

认为周取代商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理念。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说,成霸业的开始是以百姓为根本,百姓治理的好,国家就巩固,百姓搞乱了,国家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孔子也说过,“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思想。

纵观中国古代人对民本思想的阐述,尽管每个人阐述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中心是强调“民”即老百姓对维护国家安定,对巩固国家政权统治地位的社会作用,其实质就是怕“民”起来造反,推翻他们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虽然在形式上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首先,价值目标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以民为本”的价值目的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在“朕即国家”的古代社会,国家政权、江山社稷是和君主等同的。君主是统治者,民众是被统治的对象。因此,“民惟邦本”、“夫君无民,无以得其位”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君主们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爱民如子”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百姓危,则社稷不得独安;百姓乱,则帝王不能独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为了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不得不去“得民”以“治民”、“牧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肯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其次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人是社会发展手段也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其次,“人”与“民”的历史地位不同。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古代民本思想讲的民,是统治者的子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对象。如在《礼记•溜衣》中谈到:“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以亲之。” 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到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百姓也会爱护他。“善治者,视民犹己,爱而勿伤;不善治者,征敛诛求,惟日不足。”因此,君主、官僚、统治者与百性的关系是不平等,是对立的关系,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前者是社会的主人,后者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与古代民本思想相反 ,“以人为本”的重心是强调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中,官与民、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统治谁、谁管制谁、谁教化谁的问题,是互相管理、互相教育,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广大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保护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利益的勤务员,因此,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同时,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人”与“民”的内涵不同。我国古代“民”的涵义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在民本思想语境下的“民”概念的是大致相同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官”、相对于统治者而言,“民”是统治阶级以外的被统治者,是百姓、是庶人,根本不享有任何权利或享有很少的权利,在社会发展中不具

有主体性;而君主、官僚等作为统治者的很少一部分人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民”不包括君主、官僚和各种统治者。而“以人为本”是在最广泛意义上来界定“人”的,它既指人类,又指人群,同时还指有差异的每个人,就是社会上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上所有的人。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与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有相同之处,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是,在价值目标、社会地位和概念内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在实践中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5.孟子的“尽心知性”学说

答: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6.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然而,不善为后天的陷溺,因此孟子提出“放心”。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