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治未病”浅论

中医“治未病”浅论

来源:爱go旅游网
l30 内蒙古中医药 2.1条件有限,药具保管不善。大部分村级服务室药品储存条件较 3.5宣传力度不够,对国家免费发放药具的政策、渠道、药具知识 新产品、剂型宣传推广不到位,造成药品积压、浪费。 差,没有避光、低温、防鼠、防火等储存措施,容易造成药品潮解、 宣传不够,发霉、软化、开裂、污染、变质等现象,直接影响药品质量。 4改进措施 1加强管理,各级党政机关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支持 2.2药品超过有效期。有些企业生产的避孕药品,未将有效期印在 4.消费包装上,有些只在包装盒上或铝箔板上标明生产批号或注明 药具工作。要把药具工作纳入计生工作总体目标进行考核,加大 切实把药具工作纳人全局和经常性工 有效期。由于大部分村级药管员缺乏基本的药品常识,不会正确 药具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 推算药品有效期。另外,一些有效期较短的避孕药具,如紧急避孕 作中,药、外用膜剂等,未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造成药品积压,从 而过期失效。 2.3知情选择宣传不到位,新产品得不到推广。有些农村育龄人群 只知道最早的一些避孕药具,不了解一些新产品,也不知道其具 体的适应症及优点。村级药具发放员缺乏新产品的推广知识,导 致新产品得不到推广,而直接造成药品积压、浪费。 调配合、相互促进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4I2有条件的地方要对乡(镇)专、兼职药具管理员按照“具备医 2.4避孕药具发放渠道狭窄,品种单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 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原来的发放模式不能适应新的人口形势 发展的需要。 3造成药具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1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指标体系中药 具工作考核指标所占比例小,不能有效促进药具工作。 3.2基层药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乡(镇)药具管理员大部分 由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兼任,村级药具发放员大都文化水平偏 低,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药品质量管理常识,不能充分指 导使用者如何正确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避孕药具,对药具使用的随 访情况不到位,直接影响避孕药具的使用率和有效率。 3.3药具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多年来,基层药具管理员在繁重的日 常工作中,偏重于人头管理、发放管理和表册管理,而忽视了药品 质量管理。再加上基层药管人员不能合理编制药具需求计划,发 放时找不到发放对象或不能及时按月发放,从而影响药具工作的 正常进行。 3_4大部分乡(镇)、村级服务室药品储存条件差,设施简陋,不能 按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正确储存、发放避孕药品,致使避孕药具 发生质量变化。 (药)专业大中专学历”的要求调整人员。对村级药具发放员要求 必须由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35岁以下、具有一定医学常识的 人员担任。 4-3加强岗位培训。每年至少要对县、乡、村药具管理员进行业务 培训两次,不仅要将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有关法则列为培训内 容,还要不断地对他们注人新的药具知识,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4.4加大对基础药具管理部门的投资,改善乡(镇)、村级服务室的 储存条件,增加必要的储存设施。 4.5建立健全药具管理规章制度。各级药具管理部门要科学的、合 理的编制药具需求计划,做到不积压、不浪费,按“先进先出、后进 后出”的原则发放药具,避免药具长期放置而过期失效,对未标明 有效期的避孕药品,要及时清点库存,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 调换,更新药品,确保质量。 4.6加强宣传,不断提高避孕药具应用率和有效率。发挥自身优 势,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开展社会宣传,利用计生宣传阵地开展户 外宣传,让群众能够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对避 孕药具领取使用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4.7拓宽避孕药具发放渠道和发放形式,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采取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式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 需求。改革和创新药具发放管理模式,建立多点发放、人户发放、 时时发放、自动领取等多种发放形式,更大程度地满足群众需要, 更好地服务群众。 中医“治未病"浅论 唐敬东 摘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基本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认真落实执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能在全民中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国 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大帮助。古人将这一思想高度地概括为“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二个方面,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方法。本文将对中医“治未病”的原理及具体应用方法,做一简明的阐释,以期对诊者或医师在疾病的认识和防治 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30—02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 种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思想,也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预防 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 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就其具体应用,浅述如下: 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 1用于疾病的预防 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 疾病的发生有两个条件,即正气不足和邪气入侵。中医认为, 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而邪气入侵是发病的外在条件。在 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 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 病”的重要意义。强调防患于未然,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这种预 防的思想,也即中医“治未病”。它包括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两个方 面。所谓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 的发生。而即病防变,则是在疾病发生之后提倡早期积极全面诊 治,以防止疾病深入发展和产生各种并发证和影响其它脏器。这 山东省沂源县中医医院(256100) 2012年4月21日收稿 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正气不足起着决定作用,即“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因此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乃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关 键。那么怎样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呢,法如下。 1.1保持心情愉快。愉悦的心情,可使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抗病有 力。可少得病或病后易愈。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长期情绪不良,心情沉重,则 使人体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而百病丛生。 1.2生活起居有常。生活起居,顺应自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也 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始终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疔疫不起。”因此,要求 人们春夏要夜卧早起,秋冬要早卧早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顺应自然之变化,增强正气,防止疾病的发生。 2012年6月 131 1.3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使骨骼健壮,肌肉丰满,形体壮实,气血 应视肝病的虚、实、寒、热,根据肝病传脾的规律,通过醒脾,温脾、 流畅,抗病有力。因此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 固脾等法,先使脾健运起来,以防止肝病的传变,也利于肝病的康 措施。中医早就有六禽戏、太极拳、太极剑等锻炼方法,现仍有很 复。同样的道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也都存在着生克关系,一脏 强的价值。 (腑)有病,必然要波及他脏(腑)。及时采取措施,务必先安未受邪 1.4药物预防与人工免疫。为防止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可采用药 之地,以防止病邪的传变。 物预防法,如贯众、板兰根可用于预防流感、流脑。茵陈、栀子可防 3体会 肝炎等。也可以采用人工免疫,如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现在在 未病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早已根深蒂固孕育在祖国医学理论 预防领域,已经全面的开展了基础疾病的疫苗预防工作,但由于 体系之中。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 些突发的,变异的新的疫情的不断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还 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 要加强工作,开展新的有效的疫苗的研发。都是防止疾病发生的 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效措施。 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其先安未病之脏和有病早治的疾病防变思 2用于疾病的治疗 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构成了中医治疗未病学科 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两个方面。即在抗病防变的思想指 体系的理论框架。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医治 导下,对疾病的治疗,一方面主张早期全面积极治疗,另一方面积 未病思想,既符合人体疾病防治规律,亦与卫生方针相符,有着强 极防止并发症和影响其他脏器,这种思想,对于疾病的治疗,防止 大的生命力。如果能遵循这一思想,对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人体健 病邪的传变,控制病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金匮要 康水平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推广。 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 参考文献 体表现。由于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为相克关系,因此肝病易 I1】程士德,等.内经讲义【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引起脾病,所以,在治疗肝病时,应用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原则, 1985,181.一有关食物不耐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 冉林敏 摘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中食物不耐受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并对食物不耐受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消化系统;食物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31-O1 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属IgG介导的迟发性食物过 敏反应。FI起病隐匿,常于进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病,涉及多种 食物诱发,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变,诊断 较困难。研究证实由食物特异性I (sIgG)介导的FI累积消化系 统最为多见,婴儿与儿童的发病率较成人高。随着血清sIgG检测 方法的建立,由H引发的疾病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J。 1方法 的食物过敏反应中,多数患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胃 1.1血清FIslgG的测定: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或股静 脉血1~2mL,300@・arin 离心3rain,分离血清,置一20 ̄C冰箱备 测。使用北京海奥基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食物变应原检测 试剂盒,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14种sIgG,操作严格按试剂盒 说明进行。14种食物为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蘑菇、牛奶、 鸡蛋、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sIgg水平分为4级,0 级(sI异G<O.05U・L一1)为阴性,+1级(slgG为0.05—0.10U・L )为轻 度敏感即轻度不耐受,+2级(sIgG为>0.10—0.20U・L- )为中度敏感 即中度不耐受,+3级(sI >O.20U・L- )为重度敏感即重度不耐受。 1.2饮食指导:根据sI 检测结果,对抗体阳性程度为中度敏感 和高度敏感的患儿采取忌食相应食物治疗l一3个月,并对迁延性 慢性腹泻、RAP、GERD、CVS患儿进行随访。 2讨论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把进 人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 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 物,可能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 状与疾病。中国最近几年也开始有学者关注。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对蟹、大豆、大米、虾不耐受的人群相对 比较多,这些食物都是我们国家幼儿生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食 物。这与人体在幼儿期对这些食物产生过敏反应有关。 肠道是主要的受累器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gG介导的食物过 敏反应与IBS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样于IBD患者中亦能检测到多 种食物相关抗体。本次检测结果表明,有高达75.00%的消化系统 疾病患者出现食物不耐受,同时对两种以上的食物不耐受的比例 达33.33%。由此可见,I 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大多由多种食物引 发,很少由单一食物引起,并且以IBS患者发生率最高,其后依次 为IBD、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以上结果 均提示食物不耐受与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新 近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患者限制饮食,不食使自身体内I 抗体 升高的食物,消化系统的症状会明显减轻。检测患者对哪些食物 存在不耐受情况,进而以此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整、指导和护理,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1。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淋巴样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每天接触包 括细菌、病毒和食物在内的许多不同抗原,其必须在对病原微生物 产生免疫反应的同时,对食物抗原及其他正常肠腔内容物产生免 疫耐受即口服耐受,这是肠道免疫系统的一种基本特征。维持这种 正常免疫状态需要完整的黏膜屏障。然而,黏膜屏障功能或包括口 服耐受在内的完整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或受到破坏,就可能发 生食物过敏。当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未被 消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通过黏膜屏障进入黏膜固有层,触发免疫 反应,机体产生食物抗原slgG,抗原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导 致黏膜免疫损伤,出现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腹胀等FI症状。 3结论 总之,通过检测食物不耐受的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 体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产生了病变,从而为临床一些消化系统疾 病的诊断、预防及指导相应饮食治疗方面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 实验室参考指标。从而了解判断产生不耐受的食物品种,找出疾病 制定限制食物计划,相关疾病症状就会随之消失。 据英国过敏协会统计,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种食物产 的真正原因,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婴儿和儿童发生比例高于成人。因胃肠道 参考文献 有人体最大的黏膜淋巴组织,在食物抗原的传递、识别、抗体的产 『11段伯平。欧阳文献,杨春香.食物IgG抗体检测在儿童慢性腹泻 J].当代护士(综合N.),2007,7:38. 生和免疫反应或变态反应的发生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IgG介导 中的应用【f2]谢志贤刘倩食物不耐受与相关性疾病[J].中华内科杂志,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中医院(563500) 2012年4月14日收稿 2006,45(2):1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